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2019-02-06叶晓霞
叶晓霞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成了课堂教学的又一要求。小学数学课堂,不但要老师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师生关系融洽,互动积极,为课堂教学效率创造契机,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认识
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它早已经不适应传统那种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不顾,以老师为主角,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滔滔不绝,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了。新时代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需要更加关注,了解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一切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为学生服务,并通过一些有趣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模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数学时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投入学习,并积极探索,提高认识,积累知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在学习中容易注意力涣散,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教学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还有适应于学生理解的科学学习的节奏,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多思、多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逐渐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总结更好的学习方法与规律,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前期的准备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小学数学老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准备是少不了的环节,也是高质量课堂的保证。首先,老师在课前要深入了解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圈定难点。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老师在课前的准备中研读教材,总结内容,发现难点,就能从时间、内容、节奏等方方面面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这样既能使学生轻松学习、接受,又能使教学实现预期的目标,还能对难点、重点部分多匀一些时间,带学生更深入地分析、理解,使课堂教学不留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要关注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要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实情,掌握他们的学习规律、习惯、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针对性地提问,有意无意实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作为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围绕这两大点进行,从内容着手,认真分析、研究,设计,就一定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打造乐学、愿学的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能比老师精彩的讲解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进去专注学习。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元化的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打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融入进去主动学习。首先,老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特点,要活泼、生动、风趣、幽默,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还要保证有效地为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切莫用命令式,強迫式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产生逆反或者惧怕心理。用轻松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放下学习压力,就能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次,给学生创造表现机会。课堂是老师的,也学生的,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所以老师要抓住学生,结合内容,设计不同、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其去体验成功,从而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也是促进学生乐学、愿学的动力,于课堂教学非常有利。事实证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空间,能唤醒学生快乐的细胞,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一定能发挥教学环境的作用,保证教学效率。
三、认真做好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反思,又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主要手段,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都会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可是对于课后总结总是不够重视,觉得它与教学效率无关。其实总结能更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听讲的态度、难易内容的分布、重点的突出等等,从而接下来为教学改进做依据。所以,新时代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认识到课后总结的重要性,总结自己,分析学生,为理想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内容精练与否,节奏的快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调控课堂的合理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课后总结时,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保证我们教学效率的关键。当然,课后总结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用提问、练习等方法,完成检验,督促学生复习、巩固,从而实现教学的完整性、有效性。
总之,小学生的天性使然,他们容易引导,却不容易调控,因为他们好动,贪玩,课堂纪律相对较差。所以,老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不但内容要精练,过程要尽量优化,而且方法要新颖、灵活,提问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刷新气氛,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7-158.
[2]宋丽春.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旬刊),2012(9):176-17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