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
2019-02-06孔昕
孔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宝贵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辉煌历史的理论结晶。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经受了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考验,正是因为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国家實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的先进政党,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社会主义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需要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相同于苏联东欧等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而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实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以苏联模式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一次选择开创了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这一时期,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重要的思想认识。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严重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从一穷二白起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出现。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固根基之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又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发展走向深入。因此,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经受检验、不断完善,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保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各项工作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确保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既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又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方向坚定、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