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后的红色力量
2019-02-05唐余方
唐余方
11年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戌街乡碗厂村还是一个不毛之地,一眼望去尽是撂荒的土地。
站在杂草丛生的地里,碗厂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金之杨痛定思痛,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将村里部分闲散的土地流转过来,进行统一规划,种上了兰花籽、辣椒、烤烟等农作物。
没有想到,11年后,这里竟会是另一番景象。
2019年10月13日,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金之杨放眼望去,在黛青的山色和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沃柑林,在他身后,则是干净整洁的村道和洁白整齐的民居。他举起手机,拍下眼前的美景,忍不住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
对金之杨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碗厂村的华丽蜕变,只是云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10月14日至15日,全国党刊看云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党建创新探索主题采访小组走进云南省楚雄州,在各个村寨里,我们感受到了云南乡村振兴生动画卷背后的红色力量。
组织“引路”兴文化
10月14日上午,还未进入楚雄州牟定县蟠猫乡彝和新村,高亢清脆的歌声和铮铮的弦音,就已经从山间飘进了我们耳朵里。
走进彝和新村美丽乡村广场,只见20多位彝族群众身着绚丽的彝族服饰,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大圆圈,跳着彝族传统舞蹈:左脚舞。
蟠猫乡是左脚舞的发源地,各村各寨常年不歇踏歌声。因为左脚舞的兴盛,这里还催生出彝弦、彝绣等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非物质文化。
这天上午,和乡亲们跳完左脚舞以后,鲁翠芹来到蟠猫乡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学校,继续她还未完成的彝绣。
鲁翠芹坐在一排绣女中间,手指捻了捻长丝线,很快便开始在一块米黄色的画布上绣花,一针一线,仿若画笔。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鲁翠芹从小学绣,刺绣功底出众。早在20几年前,她就已经开始在牟定县城摆摊卖彝绣手工艺品了,生意极好。
经过20几年的发展,当年的路边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而鲁翠芹,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蟠猫乡民族文化人才。
前几年,蟠猫乡党委、政府做过一次调研。
调研发现,对处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蟠猫来说,辖区内省级限制开发区域广,连片、平缓土地少,要想发展规模农业产业难度较大。不过,蟠猫有着浓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具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
“近年来,乡党委致力于把彝族文化转化作为彝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来抓,以民族文化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党组织引领,协调相关部门和优秀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带头人,开展彝族刺绣、彝弦制作等技能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蟠猫乡党委书记李晓萍说。
据了解,蟠猫全乡各级党组织把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为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乡党委制定了党委委员联系非遗传承人制度,全乡共选聘了7名党建、文化人才,作为“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员。每年,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不断理清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工作思路。
鲁翠芹就是乡党委选聘的文化人才。她不仅会定期回鄉开展彝绣的传承培训工作,而且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订单带了回来,蟠猫的彝绣得以销往全国各地。
在蟠猫,像鲁翠芹这样的文化人才还有很多。目前,由蟠猫籍群众发展起来的彝族刺绣服饰和彝族工艺品店共有50余家,民族服饰、刺绣、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初具规模,吸纳彝族群众近1500人就业。
产业“铺路”激活力
10月14日中午,我们来到了牟定县戌街乡碗厂村委会白铜厂村民小组。
秋天的白铜厂村,满山仍绿意盎然,密密麻麻的沃柑缀满枝头,微风吹过,散发出阵阵清香。
走在沃柑林中,看着枝头上沉甸甸的沃柑,戌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承文既骄傲又感慨。
“戌街乡是牟定县最为偏远的乡镇,是一个‘干中之干、旱中之旱的地方。以前,这里没有可供发展的规模产业,村民大多以种植烤烟、玉米等传统农产品为主,整个地区贫困、落后、闭塞。”徐承文说。
2016年,戌街乡的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转机。
这一年,戌街乡因地制宜编制了《戌街乡特色农业产业化示范园暨产业扶贫规划》,决定围绕“一核两廊三片区”空间布局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在碗厂核心区、戌水产业片区、白左产业片区和西密产业片区发展百片大菜园、千顷早桃林、万亩猕猴桃。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戌街乡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建了‘党总支+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起村集体、企业和贫困群众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徐承文介绍。
有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乡各村群众也有了主动寻求发展的动力。
当前,戌街乡已规模发展沃柑2200亩、猕猴桃1680亩、早桃5200亩、特色蔬菜10600亩……这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全乡的产业发展不仅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还吸引了大量本土人才返乡。现在,我们本地的劳动力远远不够,还要到其他村和牟定县去找劳动力,整个地区很有活力。”徐承文说。
而随着产业的兴旺发展,戌街乡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提升,各村各寨变得越来越生态宜居。
自2016年起,戌街乡因村制宜大力实施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比如,白铜厂村就紧紧围绕“环境宜居、农家宜游、基础宜业”的发展定位来建设村庄、发展产业。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强基础设施,规范制度改善人居环境,移风易俗提升精神文明,白铜厂村已经成为全乡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党员“带路”聚民心
在楚雄州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入口处的一副对联格外打眼。
这副对联是村民自发书写的,上下联分别写着: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横批是:饮水思源。
这副对联,正是紫溪彝村这些年翻天覆地变化背后的真实写照。
“20年内,这个村子经历了两次搬迁。过去这里是一个只有84户人家的移民搬迁彝族小村,短短数年间,紫溪彝村走上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涅槃新生之路,被誉为‘中国第一彝村。”紫溪镇党委书记杨培香介绍。
20多年前,紫溪彝村村民原本住在吕河镇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是一个贫困的彝族村寨。1994年,为支持楚雄市西静河水库建设,整个村子从吕河镇搬到紫溪彝村;2013年3月,广通至大理铁路复线和楚雄至南华一级公路建设线路穿过紫溪彝村,部分农户面临再次搬迁。
2014年春节前夕,紫溪彝村50户搬迁户建起了崭新的彝族特色民居,34户完成民居提升改造,全体村民喜迁新居。
10月14日傍晚,我们踏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步入紫溪彝村。
走在青石板路上,路旁的溪水潺潺流过,青砖青瓦的房屋依次排开,沿山势错落起伏,独具彝族特色的黄墙红柱,散发出浓郁的彝族风情。
据了解,为了破解搬迁后耕地面积少、发家致富难的困局,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将搬迁视为机遇,依托毗邻国家4A级景区紫溪山区位优势和广大铁路复线、楚南一级公路建设契机,通过树立新观念、群众“唱主角”和多方共同筹资三举措建设新村。
短短数年间,这个以往贫困落后的彝族移民小山村,蜕变成了自然环境优美、彝族风情浓郁、功能设施配套齐全、管理民主规范、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紫溪彝村有今天的成绩,多亏了党员‘带路,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杨培香说。
杨培香介绍,紫溪彝村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带领 “能人书记”和“能干党员”,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引导其发挥“领头雁”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让党员有位有为,由党员负责责任区内的民事调解、环境卫生、咨询服务、消防安全等;坚持“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思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并充分发挥党员和“星级文明户”、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广大村民群众投身清潔工程,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
正是有了党员“带路”,这个彝族村落非但没有“搬一次穷一世”,反而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