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2019-02-04张宏斌

大经贸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张宏斌

【摘 要】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许多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思想智慧。深入挖掘、梳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对于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浩如烟海,内容极其丰富,但其基本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是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天人合一”观念最早出现在六经之首的《周易》之中,《周易》对“天人合一”思想有比较详尽的论述。例如,《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2]

(二)“敬畏生命”的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主张敬畏生命、仁爱万物、尊重自然规律。孔子提倡“仁学”,他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而且要求人对天地万物也要充满仁爱之心。《礼记·祭义》记载孔子高足曾子的话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梁惠王上》载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王制》载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些阐述,特别是其中的“以时”“不违农时”“不失时”“时禁”等词语,都在强调不能蔑视生命,违逆万物生长规律,而要顺应时序,尊重自然规律,只有这样,物产才能丰富不缺用,人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存发展。

(三)“取用有节”的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倡导“取用有节”,反对奢糜浪费。法家学派代表人管仲在《管子·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山林面积虽然广大,草木生长虽然茂盛,封禁开发必须定时进行;国家虽然富足,金玉财宝虽然很多,大兴土木兴建宫室必须有限度;江海虽然广阔,池泽虽然博大,鱼鳖虽然繁多,捕捞行业必须有政府官员管理)。”这里强调的就是“取用有节”,不能随心所欲,任意索取。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智慧之门。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扎实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一)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和谐共生、一体发展、实现共赢。

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共兴衰。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事例。据史料记载,盘庚因生存环境丧失而迁都,夏商周王朝因黄河中游的流畅而兴、干枯而亡,宋代统治者因黄河流域生态全面崩溃而放弃多朝故都长安和洛阳,将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

二是人的生存发展高度依赖于自然界,人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们的吃、喝、住、穿等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改善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人们所从事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并取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平等生存权利,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毁坏自然就是毁坏自己。

三是要赋之以人类智慧,推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人对自然界并不是完全被动、无所作为的,自然界没有人类科学能动的治理建设,也不可能有理想状态的良性发展。“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机活力。”[3]面对自然界,人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都江堰润泽一方,是李冰父子妥善利用自然规律朴素智慧的成果;塞罕坝由荒原变林海,是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接力植树造林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增加全球粮食产量做出卓越贡献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稻基因培育出来的。人类智慧能力的发展提升,为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人类智慧能力的发展提升,将带动自然生态环境向著更高更好阶段发展。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体发展,才能实现共赢,人类也才能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二)必须“敬畏生命”,充分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敬畏生命,呵护自然生态系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杜绝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一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要消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二者不可兼得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二是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机动车废气排放治理;综合利用秸秆,杜绝田间地头焚烧;深入推进工业炉窑的综合整治,减少燃煤发电。要打赢碧水保卫战。加强黑臭水体整治、水源地保护、航运船舶污染治理;杜绝污水排放入河入湖入海;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全面推行和落实河湖长制,督促各级河湖长和管护人员认真履职尽责。要打赢净土保卫战。减少有害废弃物排放量,严厉打击危险废物及有害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和转移的行为;减少和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与使用频率,直至零使用;使用生物可降解农用薄膜,清除回收农田废弃薄膜和农药包装;实施镉等重金属减排工程,整治关停重金属污染企业;积极推动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通过认真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净土永存,环境恒美。三是要加强生态修复。要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控制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要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化废为用;要搞好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三)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顾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无节制地开采消耗自然资源,必然难以为继,不可持续。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就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自觉地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降低资源消耗量,坚持走节约优先的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从生产端发力,降低资源消耗强度。要整顿淘汰高耗能低效益企业;要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消耗;要开发和使用光伏电和风电等可再生新能源;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要杜绝商品过度包装等等。二是从消费端发力,推广绿色消费。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树立人人节约、崇尚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养成适度消费和文明消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要视垃圾为“宝”,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要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对“废弃物”要“吃干榨尽,物尽其用”。例如,海量中草药的下脚料和中药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变成再利用的资源,废弃的易拉罐可以变成应用于航天装备的泡沫铝,丢弃的饮料瓶可以变成时尚的新衣服等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強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2] 武晓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DB/OL]. 人民网,2018-09-25.

[3] 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04月28日)[N].人民日报,2019-04-2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盐城市党校系统2019年度科研规划课题,编号YDYB1924。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贝叶斯公式的学习与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从NHK BS8K说起 聊聊8K电视广播发展现状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