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探索
2019-02-04吕国栋
吕国栋
摘 要:以锡林浩特矿业公司储装中心安全管理工作为例,分析安全管理工作思路与方法。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范畴,要从“T”形的两个维度去思考,一是纵向的深度,即在思想上以如何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作为问题导向,从规划决策上入手,规划一条可持续的长远的安全发展道路;二是横向的广度,即在方法上从分析形势、决策规划、思考思想、明确目标、实践检验的六要素解决安全管理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 安全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110-02
管理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是思想与方法的统一,是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范畴,要从“T”形的两个维度去思考,一是纵向的深度,即在思想上以如何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作为问题导向,从规划决策上入手,规划一条可持续的长远的安全发展道路;二是横向的广度,即在方法上从分析形势、决策规划、思考思想、明确目标、实践检验的六要素解决安全管理的实际问题。
锡林浩特矿业公司(以下称公司)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始建于2005年,煤种为褐煤二号(HM2),项目规划一期设计1000Mt/a、二期设计2000Mt/a。采煤生产工艺采用单斗卡车—可移式破碎站—胶带运输机。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安全管理上一直走一条经验型安全管理模式,储装中心作为公司基层生产中心也一直在探索与规划一条适合基层生产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发展道路和安全管理方法。
1 关于安全发展道路的思考
从思想上发展地认识安全管理问题,即以如何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作为问题导向,规划一条可持续的长远的安全发展道路。公司每年在年初发文安全一号文,一号文要正确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从可持续发展上长远规划公司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的安全发展道路,定位安全工作基础,谋划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基于公司发展全局的安全工作要全方位统筹规划与发展,准确谋划当年工作安全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一号文也是指导公司整体安全发展方向的阶段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而安全工作如何开展和发展方向与道路问题则是一号文的前提,所以要讨论关于安全管理工作发展规划的问题。
1.1 安全发展道路的规划
储装中心2013年即提出安全发展道路的问题。安全管理作为管理范畴,本质安全是一个阶段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安全管理要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当前安全工作所处发展阶段,与其他煤矿企业比较,与先进管理模式对照,评估当前安全管理水平与层次。总结分析储装中心5年来以及近一段时期内安全生产管理发展阶段应该分为经验管理阶段、标准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当前安全管理水平为经验管理阶段向标准管理阶段转变与发展,下一步要向技术管理阶段发展。
2014年提出“安全管理思想规划为由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技术管理推进,最终实现本质安全的管理模式,并着力推动以标准管理为支撑的自主管理模式,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稳定运行”。
2016年提出“继续巩固标准型管理基础和全面推行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各车间单位全面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并确定为“在安全管理工作思路上已经形成基于客观实际情况的形势分析而探索的一条由经验型向标准型转变和向技术型推进以及最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安全型的管理思路,且阶段性实现了由经验型向标准型转变的过程,下一步將继续巩固标准型管理基础和全面推行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各车间单位全面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的论述。
1.2 安全发展阶段转型
首先对储装中心做出分析,就是基于形势的分析正在处于一个刚刚走出经验型管理而正向着标准型管理迈进、由被动管理转变自主管理的转型阶段,是受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影响和一段时期内一直影响着的,而且这一阶段是一场持久战,是真正考验思想是否坚定、功夫是否过硬的阶段。这条道路应该是以巩固基础发展和完善标准管理的双头螺旋上升式的标准管理的阶段性发展道路,最终要实现以技术管理为支撑的风险预控式的本质安全管理目标的发展道路。
关于经验型、标准型管理阶段。该阶段安全管理工作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别人的做法和吸取别人的经验,甚至是拿来主义,包括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也大都是非专业人才,从事该业务后在工作中逐步内外相结合培训出来的,这就必然造就目前安全管理上五花八门的局面,我以我的方式,你有你的办法,大家在工作中摸索总结了一些方法,有的甚至是一些缺乏理论支持的方法,也缺乏思想高度的提炼,而形成现在短期阶段发展范畴中一些方法不能知行合一的一以贯之的结局。介于此提出要逐步向基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等的标准型管理阶段迈进。
关于转型问题。既然分析到经验型存在的不足就要转型,要向标准型或制度型转变,要思想转变还要管理转型,要逐步提炼经验管理的精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经验总结与实践证明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相结合,建立健全与完善适合于管理的制度措施。再把制度运用到实践中落地生根,逐步完善和充分体现有原则的适用性,让各层级主体与客体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态势,真正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达标工作落实下去。
总之,之所以思考关于如何规划这条发展道路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安全管理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发展,应当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定一个整体目标,指明一个总体方向,才能在关键节点上把握大局,决策与制定阶段性工作实施方案。
2 关于安全管理方法的思考
关于安全管理方法要从以下六要素解决其实际问题。
2.1 分析形势
关于形势分析,一方面要分析公司发展形势,分析煤炭市场、区域内同行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设备设施状况等内部因素。更主要的是要分析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如当前所面临的设备设施欠维护,基础性安全设施投入不到位,人员存在素质差距和思想波动,作为依法治企和整章建制的基础工作尚待继续完善和在实践中运用与检验,以及生产现场危险因素、安全隐患、高风险点及作业行为等,要从安全管理角度按照问题导向原则策划根本上解决矛盾的思路与方法。
2.2 决策规划
基于形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正在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和进一步明确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个阶段就是刚刚走出经验型管理并向标准型管理迈进的转型阶段,是受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影响和一段时期内一直影响着的,而且这一阶段是一场持久战,是真正考验思想是否坚定、功夫是否过硬的阶段。这条道路应该是以巩固基础发展和完善标准管理的双头螺旋上升式的标准管理的阶段性发展道路,最终要实现以技术管理为支撑的风险预控式的本质安全管理目标的发展道路。
2.3 思考思想
用思想指导方法就是知行合一,在安全管理范畴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即“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安全、环保风险”的战略战术思想,从思想上落实《安全生产法》这个既宏观又微观的安全管理战略战术思想,这个思想也指导搞清楚“我是谁”和“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要运用好这个思想。
2.4 明确目标
宏观思想上要以“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思想统一目标,就是守住红线,是“生命至上”,是“无伤害”,从目标明确具体地讲包括不发生人身伤害、设备、火灾、交通、环境污染等事故等,从目标控制角度讲基层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四级控制法,包括企业控制重伤和事故,不发生人身死亡和重大设备和电网事故、车间控制轻伤和障碍,不发生人身重伤和事故、班组控制未遂和异常,不发生人身轻伤和障碍、个人控制失误和差错,不发生人身未遂和异常。
2.5 确定方法
确定方法就是基于明确目标的怎么做的问题,关键是运用什么方法,一方面运用好《安全生产法》的方法论,另一方面处理好解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问题,是方法论、矛盾论、实践论的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理顺各层级管理职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运用、执行、进一步革新制度规范,巩固管理基础;创新开展培训与教育工作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由量变推向质变;完善和精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等。
2.6 实践检验
前面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到过程的实践,是全员用实践检验方法的过程。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与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内外因积极作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达标,是实践过程中针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方式问题,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检验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还要实时调整每一个方法的步骤上存在的“左”和“右”的问题,保证实践行为向一个目标发展。
凡此六要,安全之“卦”。归根结底,安全管理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公司安全生产发展的决策部署之上。
3 结语
在从安全管理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必要性、如何规划发展道路做了阐述的基础上,对储装中心提出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基本形成基于客观实际情况的形势分析而探索的一条由经验型向标准型转变和向技术型推进以及最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安全型的管理思路。
參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法[EB/OL].(2014-08-31).https://duxiaofa.baidu.com/detail?searchType=statute&from=aladdin_28231&originquery=%E5%AE%89%E5%85%A8%E7%94%9F%E4%BA%A7%E6%B3%95&count=114&cid=8f06ad20c963099c84219bc964e9a482_law.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3]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组织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2011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