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建设发展管理模式探究

2019-02-03孙妍妍高瑞金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2期
关键词:意见意识专业

孙妍妍 高瑞金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职业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管理模式过于传统且很难在新时代职教背景下有所突破,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的定位、建设和创新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这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我们要改变目前职业学校工作创新层面缺失的这一现状,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的发展现状,对学校建设发展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系列问题以及诱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和找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着力点,从学校的定位和管理体系入手,初步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和方法,以“三创三意”建设发展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旨在促进学校在新一轮职教发展机遇中能够做到立思、立改、立行,为实现依法治校、管理兴校、创新强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建设发展;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14-02

一、职业学校运行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职业学校发展主要的问题在于学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設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体系化不强,校企合作动能偏低,管理过程规范意识、主动意识有待强化,有利于教育教学发展的管理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也有待完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充分,特色专业建设发展泛化。

学校目前运行的管理体系是系部二级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管理主体主要落实在二级教学管理单位。宏观上,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学校统筹架构的基础上,学校层面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职业学校的目标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各教学系部结合系部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微观上,各系部自主组织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配合系部完成教育教学管理各项工作任务,鉴于学校宏观管理模式的变化,如果学校管理体系不能及时调整,势必会给学校的建设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二、“三创”建设发展模式

(一)创新开辟发展路径

学校的建设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学校发展方向,要建设一所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省内一流专业集群、国内知名高的职业学校。

立足专业优势特点,结合优势专业,逐步举办优化校办产业、整合校企优势资源,盘活国有资产效能,开辟产教深度融合途径,创造经济社会效益双向产出。

(二)创新打造师生成长发展平台

如何打造一支教学能力突出、科研水平活跃、综合管理高效的教师及管理队伍,关键在平台建设。

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学校结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方向定位,制定合理的师资队伍框架,研究出台配套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特别是人才培养提升机制,优化学校教师岗位,因岗选人,对标找差,合理引进实用型、紧缺型人才,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职业发展、让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归属感、危机感、成就感。

学生发展平台建设。首先,学校要加大对特色专业的改革发展投入力度,解放专业传统教学计划、大纲束缚、用变革的思路和眼光办专业,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用特色专业发展特色学校。其次,学校要重点打造学生成长的校内外发展成长平台,课堂教学平台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要加速推进,不断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吸引力和兴趣度,进一步探索理论教学融入实践环节,逐步改造校内实训场所、理论教学一体化平台,推进专业教学模块化,基础课程“大课共享,小课分享”,提升学生学做一体,主动积极,共同参与,乐于学习。再次,学校要建设适合学生德育发展的成长平台,紧紧围绕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德育主题班会课、学生养成教育专题课、形势与政策专题课等教育环节和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把基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的思想认知、信仰、责任、使命、担当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渠道推进课堂、引进教案、装进脑子,真正让学生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技能相统一。

管理队伍建设。学校要针对目前管理队伍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认真梳理和整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着力打造一支富有创新力和战斗力的管理团队,一支具有竞争力的管理队伍需要有创新力、鲜活力、感染力、战斗力四个特质,特别是学校中层干部队伍一定要具备肯干、能干、实干、会干、敢干这几个要素,目前要做的就是对标找差,迅速补位调整,学校的事业发展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作为支撑,学校的发展才会有足够的爆发力和后劲支持。

(三)明确目标,专业引领发展

创新建设现代化学校,全面提升学校区域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保障和助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校专业化集群设置相对合理,专业覆盖面较广,但部分专业缺乏前沿性和前瞻性,部分专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学校应根据国家、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开办特色专业、凸显优势专业、强化传统专业,稳定规模专业、适时调整专业方向,逐步使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推进学校“三意”管理

(一)意识管理

学校的发展需要全校教职工的思想高度统一,共同努力奋斗、齐心协力谋划,以发展为首要任务,并把一些长期存在并限制学校发展的问题和目前摆在学校面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能够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这就要求学校全体职工认识发展问题,深化发展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充当发展先锋、积极团结合作、创新发展格局。

一是要有政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站位意识、强化全校职工的政治意识,时刻把手头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是要有规矩意识:在工作中,加强规矩意识,一是要讲政治规矩、二是要讲工作规矩、三是要讲处事规矩。

三是要有角色意识:工作生活中,每位教职工梳理角色意识,梳理为人师表意识、梳理传道授业角色意识,注重言传身教意识,举止得当、率先垂范、以身示范、上行下范、师行生范。

四是要有危机意识:学校教职工应该人人树立危机意识,无论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结合学校的中心发展任务和目标,对标找差,优化个人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和学历职称层次提升、刀刃向内,深化改革教育教学手段,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摒弃慵懒思想和固化思维,时刻提醒自己不主动发展提升,个人和学校面临着的处境就会岌岌可危,学校是个人发展成长的沃土和基石,只有居安思危,发展才能可持续。

五是要有主动意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主动思考、主动干预、主动承担、主动负责、主动改变等意识,把工作分内的事情提前完成、辅助工作积极配合完成、困难工作争取突破完成。

六是要有合作意识:工作中注重团队协作,团结共进,部门内部建立稳定沟通机制和渠道,尝试不同的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

七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工作效率的原动力,一味地循规蹈矩,只能完成任务,并不能完成好任务,创新在工作中要重点加强,这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心剂。

八是要有大局意识:工作中牢固树立识大体,讲大局,凡事从大局出发,从教育教学工作出发,从学生老师的成长发展出发,从学校的建设发展出发的意识,深思熟虑,工作方向就不会变。

(二)意见管理

意见往往来自于基层部门或者教职工,同时也是直接或间接反映基层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综合信息,对意见的处理和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和部门工作的开展,因此,意见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意见收集整理

首先是建立合理意见反馈机制、构建意见沟通渠道,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事项以及重要决策,定期或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见收集工作,并及时对意见收集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且能够及时向上反馈核心意见,进一步打通意见梳理渠道和反馈途径,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舆论舆情概况。

(四)意见分析反馈

整理好群众或者部门意见纲要,通过对比分析、调查分析、研究分析等方法尽快加以梳理和分析,分析意见的来源、意见的提出前提和背景,意见对工作或者学校发展的影響因素,并及时针对意见分析情况进行分类,梳理清楚意见的核心要义,及时反馈给意见部门和教职工以及工会组织。

(五)“意义”管理

加大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优化、信息化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落实,构建现代化领航学校的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过程环节,把传统的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把理论的教育灌输通过美育手段、德育手段进行新颖呈现,让教育被赋予更多的色彩。

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成长途径、发展特点和趋势,合理引导不同学生进入不同的教育路径上成长和发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学生成长发展目标,不断启发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通过启发式教育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目标,教育过程充分运用激励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综上,学校正处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在积极推进目标创新、路径创新、平台创新建设发展思路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角色意识、危机意识、主动意识、规矩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充分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所在,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凝心聚力抓好学校建设发展,搞好管理和教育质量提升,争取在实现人才兴校、质量强校、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意见意识专业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评“小创”,送好礼
部分专业介绍
评“小创”,送好礼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