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
2019-02-03金彦彤
金彦彤
[摘 要] 中华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早已在浴火重生中孕育出一些值得流传百世的经典。能否将先辈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与当今的时代发展相结合,关系到当下以至于未来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建设以及发展。而要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实现其发展征程上的互相促进,要求我们务必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去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结合发展现实,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时代发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10-02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
回头展望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便身先士卒,通过亲身实践为我们创造、筛选、保留了部分值得后世应用的习俗文化。当下,我们统一将经过历史变迁、一代代筛选保存下来的、值得继承与不断发扬的习俗、观念以及精神思想等称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小孔融所表现出来的尊长守礼、谦卑恭让是我们从小的楷模;“寝不言,食不语”的礼仪让我们对自身行为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促进我们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更加自觉、自律。虽然已经历时几千年,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并且与之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的内容
为了促进我国文化领域的建设,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众多学者曾多次提出:实现文化教育的觉醒,就要加强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要切实结合当下实际将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1.爱国
不管是“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抑或是“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这些经典流传的爱国案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中国梦不是套话、空话,它的实现靠的是改革创造、靠的是爱国主义。结合中华民族屈辱的过往以及当下中国的昌盛富足,爱国情怀是一直以来支撑我们前进、奋斗的马达。离开爱国精神的国家建设是空虚的,经不起外界一丝的风吹雨打。因此,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在当下社会建设中继续发扬的。
2.团队
一根筷子很容易就被折断,但是十双筷子会牢牢地抱成团经受住大力的摧残;农耕时期重视和为贵思想,墨子也曾提出“兼相爱”的理念,这些都是团队协作的重要体现。当下各国发展参差不齐,很多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对集体精神的认同让我国在众多大国的影响下能够茁壮成长。
3.诚信
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失去了诚信的人很难在当下社会立足。不管是当下非常盛行的诚信借贷还是路边随处可见的诚信租赁,整个社会都在诚信的考验中发展。没有人能够突破诚信的约束毫无顾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约束的存在,才能确保当下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国泰民安。
4.感恩
不管是结草衔环的救命之恩还是高山流水的知遇之情,懂得感恩都是当代教育的重点工作。懂父母恩,才能够家庭和睦、老有所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懂朋友恩,才能够有来有往,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互惠;懂领导恩,才能够正视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努力上进,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
二、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之过往的不足
随着请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落地,我国的思想文化面临多元化的机遇与挑战。在毫无预见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一些残存的历史糟粕与西方腐朽没落的理念相融合,导致我国的文化被极端享乐主义、疯狂自由主义等不符合我国发展的糟粕所污染。让人匪夷所思的不良现象严重冲击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不能够正视我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的青年在糟粕的引导下被优先灌输封建思想,以至于缺乏对优秀与光荣的理解;甚至有部分成年人被这些不良风气所洗脑,将原有的正直与爱国抛之脑后,对祖国的发展嗤之以鼻,崇洋媚外之气不可一世。
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的确确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有些是出自于家庭方面,有些是学校的教育不够全面,还有一些是当地的社会风气有违发展的整体理念。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必须重视这些不足的存在,并且积极努力扭转这种不利于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发展的态势。
(二)当下现状之高度重视,蓬勃壮大
众所周知,我国国力日益强大,这不仅依赖于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同时与我国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个人、家庭、企业方面,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当下的文化建设要求每个人自律,通过教育、学习来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與道德素质。比如无人售票的公共车,又或者是无人售卖超市,这些都对人的素质提出新挑战;为促进家庭更加和谐,新政策开始鼓励“二孩”,幼有所养的文化理念促进小家庭的建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社会稳定久安;企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企业内涵,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团队的建设中来,以此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社会大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经济的发展、公共交通的完善、基础设施的规划都体现出文化引导下的社会发展。社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进步、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建设带给当代社会的福泽。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一)衣、食、住、行
对于中国人来说,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谈到衣,有些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古代的绫罗绸缎,有些人会以期待的目光告诉你中国旗袍,也有人会对少数民族的别样服饰津津乐道,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代表。不管是哪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特色。它们在大家的心里不仅仅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美,同样是当下很多人的日常;涉及食那就更是数不勝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前后的粽子、中秋时分的月饼、腊八当天的八宝粥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食,狗不理包子、驴肉火烧等小吃都是中国传统下流传的美食代表;住,是自古以来人们永不停歇追求的根本。当下保存最为历史悠久的故宫便是典范。纯手工榫卯衔接的各类框架结构、豪华气派的外形设计、颇为合理的整体构造都是当下人们在选择居所时的参考。北京的四合院更是满足了人们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的存在;虽然当下社会早已没有了车马,但飞机、火车、私家轿车等的制造与蓬勃发展也是以前辈们的创造为基石,经过不断完善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在其基础上继往开来,逐步实现符合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的基本诉求。
(二)文化娱乐
在文化及娱乐领域,传统文化的体现尤为显著。以传统的书画为例,早在2013年,一幅《欢腾的草原》曾被拍出1.29亿的高价,与此同时,齐白石的画、王羲之的字这些艺术作品都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青睐。通过这一现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重大。在傍晚的公园、街边等地,我们经常看到一群群中老年人穿着戏服扭秧歌的场景,这同样源自我国古代的文化流传。除此之外,像京剧、杂技、戏法(当代社会称之为魔术)等家喻户晓并且被群众广为津津乐道的节目都是历史的优秀产物。这些项目的存在让当代人的精神有所寄托,每个人可以根据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娱乐形式。但不管是二胡、象棋还是其他表演,都时时影响着当下人们的生活,让大家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快乐。
除了这些,体育方面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以武术为例,现下很多地方都有专门开设武术、散打培训机构,为这些传统体育的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各种姿势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一提的还有太极拳,作为历史的产物,它结合了道家哲学理念,同时涵盖中医学,形成包容、柔美的形态,已在早几年前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三)人际交往
从小我们便被父母、老师教育要尊师重道、谦虚礼让。这是中国人从骨子里流露出的素质体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如今,朋友相处之道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性的相同。传统文化告诫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依旧是当下社会生存与发展必要遵守的法则。
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古至今,这个道理未曾改变。只有充分去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得到他人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在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交往观念运用到当下并不过时,这值得我们未来几十、几百年遵守。
(四)医学保健
传统的医学主要以望、闻、问、切为手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学。古代的中医可谓是可治百病,通过中药、推拿、针灸、按摩等对人体健康进行调理,这些也被广泛流传至今。暂且不说当下各大医院都专门设立中医院分部,光是各个社区的门诊下都专门设有推拿、拔罐等设施。通过传统医学进行调养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问诊形式。这样的传统文化不仅在我国盛行,甚至一度火爆日、韩、马来西亚等各个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所以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说,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席卷全球,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激荡的社会变迁留存下来的优秀宝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虽然当下时代在不断改变,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会由此而改变。因此,我们应当结合不同阶段的发展现状,合理地将传统文化进行完善与推进,在不断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以推动我国文化自信的落地生根。当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姿态冷静与理性思考,坚决杜绝不良文化的恶意入侵,坚决做好文化的传播人,为我们的后世后代保存好这份无价的宝藏。
参考文献:
[1]贾雨楠.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18(8):40.
[3]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红旗文稿,2018(12):23-25.
[4]彭莉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8.
[5]郭庆玲.《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9.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