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思考

2019-02-01关英辉金环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对策建议

关英辉 金环

关键词: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对策建议

本文为沈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关于沈阳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YSK2018-31-01);课题主持人:关英辉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1月6日

一、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中共沈阳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规划(2018-2030年)》提出,到2030年沈阳要建成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金融商贸重镇、科技创新高地、交通信息枢纽、国际交往门户、国际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这是在总结世界中心城市共同特征基础上,结合沈阳城市特点提出的中心城市必备的基本功能和要素,体现了《规划》补短板、强特色的理念。

二、沈阳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建议

(一)全面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跃升的能力,夯实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基础。先进装备制造是工业之母,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沈阳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半壁江山,在汽车、军工、精密机床、机器人、医疗成像器械以及与之关联的新材料开发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装备实力雄厚,是沈阳强市之本,也是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位势的关键,但也面临着强大的城市间竞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顺应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以机床、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等为重点领域,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利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平台,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通过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引入欧洲制造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以中德装备园和中法生态城为合作平台,加大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推动沈阳先进装备走出去,将沈阳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出口基地。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制造业智能化企业、工厂和园区,以先进制造业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等多个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使沈阳成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的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二)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实现沈阳建设引领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创新驱动

1、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围绕制约重点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企业为研发主体,以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以及实现产业升级为根本目标,开展先进装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创建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科学知识传播于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中心。

2、创新供应链。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以沈阳经济圈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增强对区域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把沈阳建成东北地区科技创新辐射源,从学院建设、专业设计、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建设和拉长创新供应链。调整本地大学专业人才配置,重点建设先进设备制造、信息和通讯、媒体技术、可穿戴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电动汽车、医疗和生物科技、“互联网+金融”等专业,吸引世界顶级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专业数量,使沈阳在先进装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保持技术创新的全国性领先优势。

3、推进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面向大学生的“就业计划”、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创业计划”、面向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智计划”等,提高双创平台服务功能,吸引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创业。

(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引擎。沈阳市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规划体系,注重宏观引导,强化政策落实,组建战略性新興产业专家顾问委员会等,为进一步强化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大力培育发展九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等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业态。优先培育扶持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一批新兴业态项目,推进实施沈阳市新产业、新业态重点项目,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四)抢占智慧产业制高点,打造国际化中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智慧产业概括为“一核四业”。“一核”即大数据产业,“四业”分别为基础智慧产业、智慧产品制造业、智慧服务业和提升型智慧产业。依托沈阳市智慧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一核四业”。通过智慧型、知识型高端产业领域作为打造经济新引擎、带动经济新发展,以“智慧产业”推动大数据及其与各相关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五)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国际化中心城市的金融支撑。金融中心是一个区域重要的结算中心,沈阳建设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首先要建设结算中心,通过建立结算中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进而促进沈阳金融中心的打造。为此,便利的航空、高效的数字信息化技术,配套的国家外汇、人民币进出交易规范、制度以及包括人才供应、法制建设、金融监管在内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打造金融中心的首要任务。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主体。首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其次,通过现代服务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进行行业规划,鼓励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改善产业 “小而散”的布局;再次,通过健全沈阳市服务业政策法规及政策,健全服务业管理体系,加强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软环境;最后,依托沈阳制造业,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重点行业重点培养,重点行业拉动新兴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七)全方位经贸合作,构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体系。推进全方位的经贸合作,大力实施开放战略,积极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规范沈阳口岸功能,合理布局,优化跨境贸易环境。利用沈阳免税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及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拓宽企业对外交流的平台,以沈阳自由贸易区建设为龙头,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八)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构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区域支撑。依托发展主轴,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围绕营口-沈阳-铁岭发展轴,横向带动并加强本溪、盘锦及阜新等周边城市与主轴线的紧密联系,增强集群化效应,推进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优化城际间交通网络体系、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交通系统等。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体,建立沈阳经济区一小时交通圈。同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以辽河、浑河为主的流域生态治理,带动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与各市在区域生态环境、大气联防布控、流域治理等重点领域的合作,逐步实现区域内环保信息资源共享。

(九)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实现国际化中心城市夯实基础。沈阳经济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蒙俄大通道的中枢。“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沈阳经济区作为东北亚乃至欧亚的国际物流中心、金融中心。通过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强与蒙俄、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拓展沈阳经济区经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实现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对策建议
浅谈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城市地下车行道路功能定位及其适用范围研究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
我国水域将按功能定位分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