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能技法课程的几点感受
2019-02-01◆
◆
(吉林省通化市青少年宫)
一、兴趣激发
技能技法课程和引导课程兴趣激发的不同在于,技能技法的课程兴趣主要是指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学生对于动手操作这一块很抵触,一是怕自己操作不好影响作品的美观,二是担心在操作中弄伤自己等情况。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关键。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初步学习,课上师生之间在进行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指导纠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观看之前的活动展示视频、学生成果分享等视频,让学生加固知识的掌握,领会知识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观看以往学生的操作视频短片,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动手操作的乐趣,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也轻松了,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好奇心和欲望。
二、操作安全
在整个技能技法的过程中用到了刻刀、电烙铁、剪刀、针等工具,
那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安全。安全操作,规范操作是整个技能技法课的关键,教师在安全操作这个环节要讲解到位、演示到位、指导到位、观察到位,这样才能消除学生惧怕动手的心理。学生只有动手做一做才会了解得更多、掌握的更牢。所以,在工具的安全使用、规范操作上,教师要边讲边演示,明确操作步骤,同时在学生自行操作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到位、观察到位。同时,可以循环播放操作步骤视频,学生就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观看,排除安全隐患。例如,在制作箱体时,要使用刻刀割KT板需要将KT板割成长条型,在使用刻刀时,教师会讲解使用刻刀的步骤:首先握住刻刀,然后再出刀,将刀片推出2~3格,用食指要压住刀背(塑料把手部位),用格尺对准KT板上的画线,出刀角度与KT板保持30度~45度左右,握刀的手用力下压沿着格尺从上到下划刀,这样一块KT板条就制作好了,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然后在根据绘制好的箱体图纸,用KT板划出制作箱体的材料。
在整个过程中提供了学生动手做的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当中学习知识,增长自己的见闻,在动手实践中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
在电路连接这个环节上,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导线、电池、开关等零件,将电路连接这块内容同生活中的用电安全联系到在一起讲解,串联、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关于人体触电的一些知识的了解,等等,都将融入到这个电路连接的环节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用于生活,让学生更充分体会到知识不单单是理论更是具有实用性。包括用电可以引起的火灾等问题,要规范用电及时切断电源。通过电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自己练习连接电路,在实践操作中练习生活讲解触电方面的知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安全用电等。
四、体会感受
在整个技能技法课的操作中,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反复操作达到熟练。例如,在箱体制作过程中,从用刻刀的细节着手,推出刀刃的长度,拿刀的手势,出刀划线的角度等教师都要操作到位、演示到位,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了规范的指导,学生操作起来也游刃有余,只要反复多次的让学生练习,学生才能在从中掌握操作技巧。通过跨学科学习整合学科之间的内容,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融入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将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报告将“实践创新”列为学生需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