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枪谈(6)——国外名枪印象之GLOCK17(第一代)手枪(上)

2019-01-31晓枪老王

兵器知识 2019年2期
关键词:握把套筒扳机

晓枪 老王

在国内,谈GLOCK手枪的缺点,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很早之前,笔者的一位师兄就说过:身为中国的枪械设计师,你千万不能说GLOCK手枪不好。虽然感到莫名其妙,笔者还是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后来,随着笔者实际接触GLOCK手枪,终于明白了师兄的用意。

在中国,GLOCK手枪是一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它有着庞大、粘性十足而可怕的忠实粉丝。对于这些“G粉”而言,GLOCK手枪是一种信仰,是他们的神。如果你评价一款手枪的缺点,那也许是这款手枪确有不足,毕竟一款产品很难完美。但如果你敢说GLOCK不足,那你一定是在污蔑GLOCK!作为一个行内人,更是要避开这些舆论的“大坑”,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门造车”、“狂妄无知”的帽子,第二天的新闻上,还会出现“愚昧无知,中国枪械专家竟然瞧不起世界第一手枪”之类的报道。

因此,当笔者终于能接触到传说中的“神枪”——GLOCK17(第一代GLOCK17,后文简称G17)手枪时,心情是又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这也是笔者最喜欢的手枪啊!尽管中国的G17非常少,但只要是一个中国的枪迷,就没有不夸赞G17的,笔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能不喜欢G17吗?害怕的是,师兄的那句话明显话里有话,G17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可说的故事呢?

经过实际的接触后,笔者很快就被现实“暴击”了一下。

G17基本知识

G17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励志的感人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奥地利军方打算采购一种新手枪以替代老旧的瓦尔特P38手枪。作为奥地利枪械领域的“老大”,斯太尔公司拿出了自家的斯太尔GB手枪。但奥地利军方对斯太尔GB并不认可,打算从国外另行购买其它手枪。心有不甘的斯太尔公司祭出了一个“杀手锏”——他们打出了“国防自主、国枪国造”的政治和道德牌。僵局之中,GLOCK手枪的创始人——格斯通·格洛克主动找上军方,试图自己设计一支手枪。

斯太尔GB手枪。祖国是枪械的第一舞台,斯太尔GB输掉了奥地利军队订单,自然难以再打开一片市场

格斯通·格洛克和妻子。格斯通·格洛克本人至今仍然健在

SIG P320手枪。这款手枪刚刚赢得了美军H17模块化手枪竞标,但随即就曝出了安全性问题,一些媒体报道称“锤子捶打套筒后端就会走火”

92改手枪的发射机座和握把。射击时,套筒在发射机座上往复运动,塑料握把根本不受力,但GLOCK的握把是直接受力的,工艺水平很高

GLOCK手枪的握把,红圈内是套筒导轨。GLOCK手枪前后两段导轨镶嵌在塑料握把内,92式、P320手枪的整体导轨座(发射机座)则“坐”在握把内

在此之前,格斯通没有生产任何枪械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枪械设计培训,他唯一和军队“沾边”的产品,也无非是刺刀而已。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受到无数嘲笑,但在奥地利军方的帮助下,格斯通最终推出了一款不走寻常路的手枪,并赢得了奥地利军方的订单,这就是G17。

随着G17“杀向”美国,一代传奇就此诞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枪械超市”,美国国内市场早已经被各式手枪挤得“水泄不通”,在这个“闹市区”,身为后来者的GLOCK手枪成功居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受到广泛认可。随后,GLOCK开始从民间走进课本。而GLOCK的一些技术特点,甚至是诞生之初备受争议的特点,也逐渐成为先进技术的代表,被各国手枪设计师接受,甚至进入了中国的枪械教材之中。

在长达几百年的热兵器发展史中,你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完美的励志故事。但作为励志故事的主角,GLOCK手枪本身的設计也有许多出彩之处。在世界手枪设计大同小异的1980年代,敢于标新立异的GLOCK手枪,采用了一系列不同寻常枪的设计和工艺。

不走寻常路的GLOCK

GLOCK手枪采用了当时较为小众的击针单动击发方式,这种击发方式简单、可靠、易于生产,却一直有安全性不足的隐患,历史上的几款击针枪,比如日本的南部十四、我国的77式,甚至是最新的SIGP320手枪,安全性一直饱受争议。为了增加安全性,在设计击针保险等“常见”保险机构外,GLOCK额外设计了扳机保险。

除了完善的保险机构,GLOCK还在击发动作上大下功夫。在扣动扳机时,G17的扳机连杆要先推动击针向后,再释放击针打击底火。这种做法虽然恶化了扳机力,却增加了安全性。如今,仍有人认为,没有外置手动保险的GLOCK手枪安全性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但总体而言,GLOCK的安全性设计非常成功。

由于摒弃了击锤,GLOCK手枪得以大幅降低枪口轴线高度,由枪械后坐力带来的、相对于射手手腕的翻转力矩大大减小,有利于降低枪口的上跳和速射控枪的难度。此外,没有击锤和外置手动保险的GLOCK手枪,整枪无突出部分,不易钩挂,同样受到了一些枪械使用者的热烈欢迎。

在材料上,GLOCK手枪大胆使用塑料作为握把材料,并将套筒导轨以“塑镶钢”的方式注塑成型在握把上。受热胀冷缩影响,塑料和钢材的变形必然不同步,如何保证塑镶钢结构的可靠与牢固,一直是一个设计难题。套筒导轨作为关键零部件,对整枪动作影响巨大,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的问题。依托于先进的材料工艺,GLOCK手枪成功解决了这个设计难题。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塑料握把所特有的易于生产、价格低廉等优点,给GLOCK手枪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格优势。

一支第五代G17手枪。从外观上看,GLOCK系列手枪较为纤细,这种错觉实际上要“归功”于G17纤细的套筒(红圈)

G19與H9手枪。G19是紧凑版的G17手枪,H9手枪(为避免和斯太尔H9 A1混淆,后文称为伯莱塔92)患典型“握把宽大”症,而G19的握把宽度与H9不相上下

第一代G17手枪,笔者接触的就是这款枪。一些人认为,GLOCK手枪的握把指槽也间接放大了握把握围,但笔者接触的第一代G17手枪,握把是没有指槽的

G17手枪的剖视图,握把后部有大量的“闲置”空间

GLOCK的“手感”

“大枪”G17

G1 7给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大”,这和笔者的传统印象有较大出入。从视觉上看,G17比较纤细,是一款“小枪”、“瘦枪”。但拿到手后,笔者才发现G1 7比我想像的宽大得多。

错觉来源于G17“高瘦”的外形。一般而言,手枪在视觉上,可以分为套筒部分和握把部分两块,套筒部分包括套筒本身和套筒座(握把上半部分),而握把部分则主要指射手的握持部分。如果手枪套筒部分较为细长,那握把部分,甚至整枪也会“显得”小一些。

G17就是这样一款手枪,从视觉上看,这款枪并不大,但拿到手里后能明显感到长度并不短,握把部位也偏宽偏大。用一个比喻形容,G17是高而“显瘦”,极易让人产生“瘦小”的错觉。

此外,从握把形状上讲,G17的形状也不太完美。一般手枪的握把截面是一个椭圆或者两端带圆弧的长方形,而G17则是两端圆弧极小的长方形,第一代G17更是如此。从视觉上看,这样做自然让人感觉握把更纤细、更“窄”,但实际握持时的感觉并不好,依然又宽又厚。

话说回来,在使用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国外双排弹匣手枪中,不“宽厚”的手枪反而比较少见,G17如此、P226也是如此。就笔者接触过的国外手枪而言,使用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双排弹匣手枪中,真正适合中国人手形的,也只有比利时FN BHP手枪而已。

G17(上)、伯莱塔92(中)与P226手枪的套筒。根据一些海外华人反馈,“较老”(生产年代早)的GLOCK手枪,套筒更是光滑

为解决扳机太靠前的问题,CZ75的扳机上方加工了让位(红框),并在虎口位置做了“收腰”(蓝框),握把后部线条看起来较为怪异,但扳机还是太靠前了

单动和双动状态下伯莱塔92手枪的扳机。相对于单动状态,双动状态下扳机往往要前伸8~15毫米,多“翘起”20°左右

G17手枪的扳机保险,扳机保险属于无意识保险的一种,使用时射手不需要刻意注意

滑腻的G17

G17的第二个感觉则是“滑”。拿到G17后,笔者自然要把枪上膛,再空枪击发枪械试试扳机手感。在上膛过程中,GLOCK的“滑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同于其它手枪的“有棱有角”,G17手枪则是“方头方脑”——其套筒上几乎没有什么棱角。这种圆润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与枪械和携行具、迷彩服等产生干涉,利于拔枪,但上膛可就有点难度了。雪上加霜的是,G17的套筒防滑纹非常浅,而表面又非常光滑、细腻,更不利于上膛。

因此,笔者在上膛时,必须用手指夹紧套筒,左手虎口勾住照门,才可完成上膛,否则套筒就会脱手导致上膛失败。而且上膛的动作越快,G17套筒脱手的概率也越大。笔者也算是接触过几十款手枪的人,这种现象,G17还是唯一一例。

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不完全分解时。GLOCK手枪的不完全分解流程为:验枪并卸下弹匣后,略微向后拉动套筒,向下拨动分解钮,再前推套筒完成分解。但在笔者接触的第一代G17手枪上,分解钮让位槽特别浅,分解钮几乎平行于枪身表面,非常难以扣动。因此,不完全分解也成了GLOCK的一个老大难。

上膛不易和分解困难的问题在手指出汗后进一步恶化。在分解伊始,笔者只需要用手指指肚用力向下摩擦,即可拨动释放钮完成分解,但随着手指出汗,释放钮越来越滑,以至于只能用指甲卡住分解钮防滑纹,才能向下拨动分解钮,且必须是两边同时往下拨,与此同时,另一只手还要向后拉套筒,操作难度非常大。

需要指明的是,上膛不易和分解困难并不是笔者的“个人遭遇”,几个师兄也是遇到了這种情况。这也让笔者对G17的印象大打折扣。

不算好的扳机

G17手枪的扳机,笔者同样不敢恭维。如前文所讲,G17的扳机要先向后推动击针,而后再释放击针。这种击发逻辑虽大大增强了安全性,却严重恶化了扳机手感。

伯莱塔92(H9)手枪和GLOCK手枪射击状态对比,GLOCK手枪的枪口相对于虎口的高度,确实比以H9为代表的击锤枪更低

套筒磨“虎口”的问题因人而异,不过美国民间确实有不少加装握把护翼的改进件(红框)。这个被称为“海狸尾”的改装件种类多样,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枪械

击锤待击和释放状态的伯莱塔92手枪。套筒在后坐时,击锤会被套筒下压,位置比待击状态更低。GLOCK手枪有套筒磨“虎口”的问题,传统击锤枪也有同样问题

斯太尔公司超低枪管轴线的H9 A1手枪,尽管这款枪颜值不高,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现在的击锤枪往往有单动、双动两个发射模式,比如我国的92式、瑞士的P220系列都是如此。而击针枪往往只有单动模式,比如我国的77式,以及G17。多数情况下,单动状态中,击锤枪的扳机只负责释放击锤,扳机行程较短、力量较轻,扳机手感较好。而在双动状态下,击锤枪的扳机要先压倒再释放击锤,扳机行程长、力量大,扳机手感较差。

此外,处于双动状态时,扳机会向前高高翘起,位置也更为靠前,相比于单动状态,扳机要“向前一步走”。由于单动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双动,大部分单双动击锤手枪,只能保证单动状态下扳机位置舒适,双动状态下舒适性就比较糟糕了。

射手手指的长度是有限的,双动状态下,扳机太靠前,扣动时自然更为费力。雪上加霜的是,双动状态下扳机翘起,扳机和扳机护圈前壁空间较小,戴手套操作时会非常麻烦。其中,捷克的CZ75手枪,几乎是完美的反面教材,其双动状态下扳机高高翘起,笔者这种手小、手指短的人,几乎扣不动扳机。

而击针枪往往仅有单动功能,功能有限,结构自然简单,设计中也不会像单双动击锤枪那么“纠结”,往往更容易保障扳机手感。但G17击发时,扳机先向后推动击针并压缩击针簧,而后再释放击针,类似于击针双动,但又不太一样。因此,有人将G17的击发称为“半双动”,非常的形象。

半双动也毁了G17的扳机手感。当时,和G17同时亮相的还有瑞士的P220手枪,而G17的扳机表现也介于P220的单动、双动状态之间。其扳机力、行程均大于单动状态下的P220,但力量、行程小于双动状态下的P220。此外,G17行程感很差,扣扳机时几乎没有空行程,行程伊始就是一个较大的力。作为单动击针枪,G17的扳机手感表现难免让笔者失望。

一些人认为G17的扳机保险显著恶化了扳机手感,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有所不妥。也许是由于G17扳机手感本就不好,笔者并未感受到扳机保险对扳机手感有任何影响。

“网红”手枪Strike-One(左)与G17手枪。为了降低枪口轴线,G17手枪已经“压榨”了每一分空间,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枪口轴线,Strike-One手枪的扳机、闭锁机构设计都不同以往,因此,Strike-One看似普通,实则创新十足

下一期的主角之一——P220手枪。P220手枪采用单排弹匣,弹匣扣在底部(红框)而不在拇指附近(蓝框),因此握把远比P226纤细,但瑞士原产的P220做工一点也不“高大上”,还不如我国的NP22

低枪口轴线

G17的大获成功和它的低枪口轴线设计有巨大关系。降低枪口轴线后,枪械的上跳得以减小,有利于控枪和速射,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

需要说明的是,低枪口轴线设计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设计师皆知的常识。相比于击针式击发机构,击锤击发机构“个子高”、體积大,结构更为臃肿,而单双动击锤枪的击发机构更是“肥大”,降低枪口轴线极难实现。

而单动击针枪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这也是G17可以明显降低枪口轴线的重要原因。但除了老生常谈的降低枪口轴线,提高虎口位置同样是一个有效的做法。G17正是一款高虎口的手枪,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位置有点过高。套筒后坐时离虎口相当近,并且握把护翼的长度也略微不够,以至于套筒后坐时,甚至会磨破射手的“虎口”。

总之,高虎口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但对于那些击锤枪而言,无论是纯单动、纯双动,或者单双动的击锤枪,虎口位置一律较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击锤。对于击锤枪而言,套筒在后坐的同时,还额外踩了一个“滑板”——压倒击锤。而击锤上端一般有一个“尖角锤头”。从设计上讲,锤头是为了方便手动操作,击锤释放后,击锤基本“缩”入枪身内,射手如果想手动压倒击锤,必须在击锤上设计一个能凸出于枪身的“小角”(尖角锤头)。但这个小角存在也让虎口位置一降再降。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击锤枪走进了一个瓶颈——它本身的设计已经成熟到基本无法前进一步。各国手枪的单双动击锤枪,无论是我们的92式、伯莱塔的92、瑞士的P220系列,其结构各不相同,优缺点却高度一致。而现阶段几种比较有趣的手枪,无论是斯太尔公司的超低枪管轴线的M9 A1手枪,还是“网红”手枪Strike-One,无一例外全是单动击针枪。这对于我国手枪的发展,应该有一定参考意义。

精心的加工

当时,和G17一块亮相的,还有瑞士的SIG P220手枪。一般认为,P220系列手枪做工更为精细,是手枪中相对高端的产品,而G17手枪是相对便宜的“地摊货”,售价也较低。但就笔者的经历看,一代G17的做工要明显好于P220。

猛眼一看,一代G17手枪显得“灰头土脸”,根本比不上P220,这由塑料握把“背锅”。众所周知,塑料产品先天在质感、卖相上都比不过金属产品,G17的握把由塑料制成,当年的塑料水平有限,第一代G17握把颜色不纯、反光较散,有明显的廉价感。但如果你拆开枪械,仔细观察、抚摸一下扳机连杆、阻铁等零部件,就会发现一代G17做工明显高于P220——无论是肉眼观察还是手指感触,一代G17都好过P220。尤其是G17的塑料包钢弹匣,工艺水平更是远好过P220的榫接点焊弹匣。

(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猜你喜欢

握把套筒扳机
一种便携式管端除锈装置
闲话“二道火”之惑
如何延长汽车装配单元风扳机的使用寿命
乌兹冲锋枪
一种建筑钢结构安装钻孔钻头冷却夹持器
大班学习故事:红黄套筒
西班牙埃伯公司STAR 6.35mm袖珍手枪
东风二慢射运动手枪
也谈手枪握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