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更新的校园改扩建策略研究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改建及修缮项目为例

2019-01-31陈凡清虹上海规划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上海200080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16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规划校园

文/陈凡 清虹(上海)规划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0

1、引言

城市更新可定义为通过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的重新梳理,使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再利用,优化功能资源,提升区域品质。本文以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改建及修缮项目为例,将城市更新与校园改扩建相结合,通过对校园改扩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城市更新的校园改扩建规划策略,从而达到校园承载力最优化及教育资源利用高效化,实现社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现状问题

澄衷高级中学位于虹口区中心城区,是上海市一所著名的百年老校,1900年由清末企业家叶澄衷出资创办,开创国人自主开办班级授课制学校先河。后历经多次整改,现为上海市区重点中学,共有2200余名学生。校园东侧有高层酒店、高层住宅区及老旧低层居住区,西侧主要为老旧里弄居住区及多层居民楼,北侧紧靠唐山路小学,南侧为工地。周边环境复杂,施工条件苛刻。

2.1 内部问题

2.1.1 承载力不满足周边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由于处于城市中心城区,周围居住区成熟,学生人数较多,现有校园承载力已经超负荷,教学容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扩容迫在眉睫。

2.1.2 空间不满足使用要求

学校现有教学空间少,普通教室严重不足,多数教室成东西向布局,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建筑群多建设于九十年代,室内通道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不满足相应消防规定,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学校操场为不标准跑道,除澄厅作为风雨操场使用外,校园内缺少活动空间,特别是大空间活动区域。现状校园绿地率仅为7%,多为细碎绿地,整体环境堪忧。现仅有一个地下停车库,停车面积不足,地面存在占道停车情况,干扰了学校运行效率。

2.1.3 建筑杂乱无序

因扩容需求,校园进行多次加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功能出现拼贴式格局,建筑语言混乱无条理,教学流线冗长。校园区内有一座建于三十年代的历史建筑世美堂,原为三层青砖建筑,现加建为四层,外立面整体改变,损毁严重,已经失去了其作为学校历史见证者的作用。校园内建筑群虽满足建筑间距要求,但园区无法形成消防环道,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

2.2 外部矛盾

校园周围主要以老旧小区为主,建筑多为三十年代老里弄,建筑密度大且整体质量较差。存在学校和居民区间相互噪声影响问题。同时因其紧邻学校,导致未来建设时学校基坑围护和施工难度大。校园西侧多处区域与居民区之间无明确分隔围墙,存在安全风险。地块周边多为面宽较小的支路,交通压力较大,而学校在原设计时并未考虑家长接送车位的设定,在上下学期间造成交通堵塞,居民生活不便。

3、城市更新导向下的校园改扩建规划策略

校园改扩建应以校园承载力最优化及教育资源利用高效化为目标,以园区内教育资源布局最优化为核心,以有机更新为手段,弹性规划,对内梳理空间结构,植入现代教学所需功能,实现软硬设施相适宜,提高自身运行效率,增强教育竞争力;对外推行基础设施分时共享,强调邻里关系和谐,注重城市风貌协调,提升片区环境品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 尊重城市风貌

应从城市风貌层面进行改扩建项目的规划。以城市更新为导向,尊重城市肌理,与周围建筑协调,保持区域序列感完整,带动相关城市板块有机更新,适应城市发展功能需求。同时建筑形式、颜色和风格应符合教育建筑特色,打造区域地标性建筑,成为校园规划建设标杆。

3.2 重塑校园架构

从整体规划层面对现状拼贴式空间架构进行梳理重塑,从功能结构完整的角度对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并对缺失的功能进行植入补充。措施上对老旧建筑进行甄别拆除,对质量尚可的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及空间调整。在保证教学功能完整的基础上,以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重塑校园空间结构,实现不同分区间彼此紧密相连且不过度干扰的清晰新布局。

交通流线架构的梳理同样是改扩建中的重点。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形式主要为人流和车流,且具有特定时间流量集中的特点。应从区域层面重新确定校园出入口数量、位置及性质,并留有适当的缓冲空间,避免改扩建后学校仍为城市交通的堵塞点。对内交通则主要为人流和物流,应避免两者互扰,保障校园内行走安全。同时人流分为教学及生活流线,应实现分性质分时段人流路线合理,缩短交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3 优化教学环境

校园是学校文脉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的改扩建应在教学空间、校园景观、历史文脉、绿色节能多方面进行重点设计。保留建筑改造修缮,满足安全规范要求,同时优化建筑形象与新建建筑协调。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重塑历史面貌,实现学校历史文脉传承。强调绿色校园,应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材料选型、能源使用等方面控制,实现全周期的节能减排。

3.4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校园改扩建是基于原有局促的用地空间,并通过规划调整适当增加用地而重新规划布局的。因此,校园规划应配合教学功能轻重缓急,结合城市更新节奏,合理安排建设步骤,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保障学校在不同建设阶段可正常运行,实现近期远期规划结构完整,且阶段内独立使用完整。

4、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改建及修缮项目规划

4.1 整体规划推演校园承载力

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出发,以合理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为前提,重新核定学校的建设指标及容量。根据核定的班级数量的总建设指标,结合学校特色教学需求,对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生活用房及附属用房的指标进行测算。对保留建筑进行梳理,基于规范要求分析其可置换承载的教学功能并测算其可承载容量。而其他功能则通过新建建筑进行完善。

4.2 多阶段建设规划

虽然校园改扩建受到园区用地局促和保留建筑位置的限制,仍应尽可能实现空间布局最优化,保障教学高效运行。结合城市更新节奏,考虑不同阶段独立使用更完整,最终形成三个功能分区:高中教学区、特色教学区及初中教学区。三个片区根据城市更新节奏按建设时间依次为Ⅰ期、Ⅱ期和Ⅲ期。

4.2.1 Ⅰ期规划

Ⅰ期用地主要为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园用地。由于多栋教学楼质量较差且教学空间不满足使用,多项因素统筹考虑,最终决定将学生迁移出校园进行Ⅰ期整体建设,缩短建设时间。Ⅰ期建设后可满足高中教学的需求,同时预设初中教学所需部分教学功能。对现有建筑进行重新规划,拆除南侧已弃用的教学楼、运动场及北侧原唐山路小学教学楼,对李达三楼及澄厅进行改造加固,对世美堂进行修复性建设,最后新增南楼及地下活动场、北侧角楼和钟楼。最后,在李达三楼和角楼之间设置首层架空连廊。功能上重塑布局,形成南侧普通教学区域,中间运动区域,北侧素质教育区域。李达三楼原为普通教学区,但因多为东西向教室,现改造为实验楼,而高中普通教学单元则放置于新建的南楼。北侧角楼主要为公共教学及专用教室,同时设有图书馆、食堂及多功能会议室。澄厅保持原样为风雨操场。世美堂原为加建的计算机教室,改造修缮后恢复历史原貌,成为学校校史馆和历史基石。考虑用地紧张,新建操场及地下活动空间,满足学校体育活动需要。其东西两侧设有下沉庭院,即解决整体地下空间通风、采光的问题,同时为连接Ⅱ期和Ⅲ期预留接口。

内外交通结构也重新梳理,将北侧设为校园主入口并设置家长接送车位,人行出入口则设置在南侧,尽量分散人流。同时除原保留的北侧机动车出入口外,西侧设有另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及后勤出入口。消防车则通过南侧进北侧出,结合操场在校园内形成消防环道。

4.2.2 Ⅱ期和Ⅲ期规划

Ⅱ期和Ⅲ期为远期规划。

Ⅱ期位于东侧,为新建特色教育培训综合体。配合澄衷新时期的名校发展战略,打造上海市特色中学,使之具备面向公众的特色学校教育培训功能,设有模拟证券、模拟法庭、3D打印等特色课程教室。考虑Ⅱ期有对外开放的需求,单独在东侧设置出入口,通过在Ⅰ期连接的下沉庭院设管理口保障校园安全。

Ⅲ期为新建院落式初中普通教学单元。与南楼一同形成普通教学区域。与地下运动场可通过下沉庭院独立连接,保障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独立分开又紧密相连。三期建设完成后,功能相融合,总体满足澄衷中学完备的教学功能需要。

4.3 最终实现目标

4.3.1 城市区域秩序重塑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其改扩建规划注重相关区域的城市更新需求,与之协同发展,保证区域序列感的完整。校园重新规划后,重塑街道建筑形象,整体语言完整,架构清晰。整体建筑群落主次分明,新老建筑间协调统一,建筑语言庄重严谨。新建筑采用红砖材料,既体现教育建筑特色,又与老建筑互补体现虹口历史特色,与片区内老建筑相呼应,成为虹口区新的教育名片。

交通结构重塑,改善了校园内部道路架构,明确不同功能主次出入口,实现人车流有效分离。同时在北入口设置内凹型停车接送区,避免乱停乱放现象,缓解特定时间段的周边道路交通压力,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4.3.2 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基于区域总体教育规划,整合教育资源,节约社会成本。优化功能布局,根据不同功能对空间的要求不同,将其置于适宜的新老建筑中,使可用空间最大化。考虑校园用地局促,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与屋顶空间,尽可能增加活动区域。将体育大空间设置于操场的半地下空间,南楼和角楼屋顶设置屋顶花园,增加户外活动交流空间。建筑群间增设风雨走廊和连廊,各教学空间可全天候连接,保证学生安全,节约交通时间,校园高效运行。

4.3.3 环境优化品质提升

北侧作为学校主入口,是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角楼建筑立面端庄挺拔,与李达三楼新增的外廊交相呼应,与钟楼共同围合出一个尺度宜人的校园主入口,以钟楼为中心设有反射水池及中心景观,极具引导性,提升学校形象。建筑群使用同一外立面语言且具有变化性,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打破校园建筑单一枯燥的印象。校园现状绿地率较低,改扩建后增加广场空间及中央绿地空间,设置屋顶花园,建筑外立面设置竖向绿化,尽可能增加校园绿化空间。红砖建筑与绿色景观交相呼应,具有很强的冲击性,体现校园庄重中活泼的氛围。

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恢复世美堂的历史风貌,重建校园地标钟楼。作为学校历史基石的世美堂修复后改为校史馆功能,风雨走廊作为历史主题户外展示区与世美堂相呼应,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将原有的老校门移至南楼入口,作为校园人行主入口形象。原有的叶澄衷铜像和千禧钟则移至世美堂前集中绿地内。将文化小品与景观环境相结合,体现澄衷厚重的人文气息。

校园建筑群与环境结合形成庭院围合,既可保障私密性又可调节微气候。综合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建筑多为南北向,主体建筑地上部分通过设计外窗来获得充足的阳光和自然采光,地下部分下沉庭院通过设计玻璃外窗,从而有效改善地下空间的通风和自然采光,减少能耗,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校园内实现雨水收集利用,在场地的周边角种植大冠幅乔木,收集的雨水沿着设计路径流经观赏草的根部,创造根系净化可能。利用植物材料沿立面或构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将雨水收集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突破,减少建筑能耗。

结论:

校园的改扩建往往周边环境复杂,建设条件苛刻且受到相应区域城市更新的进程限制。本文以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改建及修缮项目为例,将城市更新与校园改扩建相结合,统筹考虑城市总体资源布局、校园现状和区域规划条件,从城市风貌、校园架构、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校园改扩建规划策略。同时配合城市更新节奏,结合教学需求,多期规划及建造,保障统筹规划下不同阶段教学功能结构完整且阶段内可正常运行。最终建设完成后实现校园承载力最优化及教育资源利用高效化,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所有的校园改扩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整体规划中仍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弹性规划,以保证规划可根据教育模式变化而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校园改扩建的有机更新,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规划校园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