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势升华,凝练哲理

2019-01-31阎永锋

中学语文 2019年20期
关键词:顺势眼界升华

阎永锋

【技法阐释】

写作文时,不能只满足于把事情始末写具体写完整,把事物特点说明白说全面,把观点道理谈深刻谈清楚,还要努力地使作文语言因富有哲理而更耐读、更耐品。 怎样才能凝练出富有哲理的语言呢? 答案是四个字:顺势升华。

写人时顺势升华,不但可以揭示出从“认识”、“了解”到“难忘”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阐明友情建立之不易、维持之艰难、珍惜之必要的道理。 以优秀习作《给同桌》为例,文章依次具体叙写了同桌“让我难忘,令我敬佩”的几个典型事例,然后顺势升华,以下面的文字结束全文:“一个人被人认识容易,被人了解就不容易,而让人难忘就更不容易了。 在我九年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个人让我难忘,令我敬佩,这个人就是你——我的同桌。 ”其中的“一个人被人认识容易, 被别人了解就不容易,而让人难忘就更不容易了”一句,就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

叙事时顺势升华,可以揭示出“争”与“得”之间的各种关系。 以优秀习作《争来的荣誉》为例,文章先是具体叙述了“我”在争取国庆征文参赛机会过程中的各种遭遇,然后以如下文字结束全文并顺势升华:“面对铺天盖地的祝贺,我在心里告诫自己:李杰呀李杰,这份荣誉是你主动争取来的,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荣誉同样需要你主动去争取……正所谓小争小得, 大争大得,不争不得! ”其中的“正所谓小争小得,大争大得,不争不得! ”一句,也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

描景时顺势升华,可以让人由景及理、浮想联翩,由眼前的绿树绿草联想到淳朴的民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优秀习作《绿色之旅》为例,文章在具体描述了五营森林公园的美景之后,接着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心想:这可真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世间万物,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显得淳朴,越是绿色的东西,就越显得健康和久远。 ”其中的“世间万物,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显得淳朴,越是绿色的东西,就越显得健康和久远。 ”一句,显然也是一个顺势升华、富有哲理的句子。

状物时顺势升华,可以把作者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情怀表达出来。 以考场佳作《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季节》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阵凉爽、惬意的秋风吹过,一片片金黄色的叶子打着旋飞舞着,最后落了地。 秋天就代表着结束吗? 秋天就意味着死亡吗?不! 那是在酝酿着另一个更大的希望,那是在准备新生。 当春天再次到来的时候, 还是在这个地方,草还会破土而出,还会发芽,树还会长出新的叶子、新的枝桠,而现在,它们是做准备去了,它们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好在春天时再次爆发! ”其中的“它们是做准备去了,它们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好在春天时再次爆发。 ”一句也是顺势升华、富有哲理的。

议论时顺势升华,可以将议论引向纵深。 以考场佳作《不完满才是人生》为例,文章先是围绕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然后总结归纳、顺势升华,以下面富有哲理、深化主旨的文字结束全文:“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我们应该追求人生的完满,但不应该苛求人生的完满。 ”

读罢上述例段中的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之后,人们不但会像记忆格言警句那样记住它们,还会从中参悟并领会到许多关于人生、关于做人、关于自然、关于万物……的深刻道理。 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出现在记叙文、抒情文之中,也可以出现在说明文、议论文之中。 它们应该是传神之笔、 点睛之笔,而非寻常之笔;应该少而精,而非多多益善,一篇作文中只需顺势升华并凝练出一两个这样的句子即可。

【名家示范】

秋天的随想

姚志康

秋,一年四季中的“老三”。 秋是丰收的季节,硕果垂枝,五谷丰登;秋是繁忙的季节,秋收、秋耕连秋播,辛勤劳作;秋是美丽的季节,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秋是惬意的季节,暑热消退,神清气爽。

秋,人生中的中年。 秋之“中年”,沉稳成熟,繁茂鼎盛;既不像春之“少年”的稚嫩青涩;也少了夏之“青年”的生猛狂放;更没有冬之“晚年”的迟暮萧瑟。

秋,意境曼妙而深邃。 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骚客留下咏秋的佳句。 杜甫的“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白居易的“雨经绿芜合,霜园红叶多”;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无不是秋之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古人咏秋佳句中,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谓绝伦。 给世人呈现的不仅是诗,更是一幅泼墨大写意的秋之巨作。

文人钟爱“秋”,百姓亦如此。取名中带“秋”字,比比皆是。 含蓄些的,秋白、秋雨、秋华、秋韵;直白些的,秋兰、秋菊、秋虹、秋芬。 总之,带个“秋”字,人名显得文雅。

秋很美,可晚秋中的美,却带着一丝凄凉和愁绪。 唐宋诗篇中抒写晚秋之凄美的诗句俯拾即是。 杜牧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诗人借池塘荷叶在秋风中倾斜衰微之景,暗喻人生衰落的伤感。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描写连阴天里,寒霜虽未至,荷花却已枯, 耳闻雨落荷叶声……凄凉之情跃然纸上。苏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用拟人的手法, 借菊花凋谢, 蝴蝶无处寻花,来隐喻人生的离愁别绪。

读着先人流传千古的咏秋诗句,观照人生,似乎读出一点生活哲理。 仲秋鼎盛,繁华似景,固然可羡。 但“花无百日红”的自然规律不可悖逆,花能盛开,花也会衰败。 人生事业再辉煌, 总有落幕的那一刻。 人生苦短,不论你位居庙堂,还是引车卖浆,淡定从容——过好生活的每一天, 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宝典”。 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著《菜根谭》里有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当为滚滚红尘中逐禄逐利者们的座右铭。

读秋诗,看秋景,悟出个中三昧:仲秋姹紫嫣红,晚秋草枯花谢,皆是自然造化,人生当如是。 鼎盛不得意,落寞不失意。

(选自《新民晚报》)

【点 评】

从一点意义上讲,这是一篇读秋诗、观人生之作,因为秋诗中有凄美、有愁绪,人生中有辉煌、有落幕。 作者通过对古人诗篇中抒写凄美晚秋的诗句的思考与辨析,在咏秋诗句与人生胜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文章在语言方面的突出特点有二:

1.生动形象,含义隽永。比喻修辞、排比句式、四字词语的运用,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并增强了气势和条理性,又显得自然而流畅、精炼而含义隽永。

2.顺势升华,哲理表达。人生有成有败、有胜有衰,自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是作者由物及理、顺势升华的结果。

【佳作展示1】

眼界无穷世界宽

一考生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 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 “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 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 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 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 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 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 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 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安石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 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 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恩爱! 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地彰显自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 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 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点 评】

这是全国卷Ⅱ的一篇考场佳作。 考生先是开门见山亮出了全文中心论点:“眼界无穷世界宽”,然后析诗说理,从自然的草木拓展到人类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到眼界与境界提升的关键, 最后水到渠成,形成结论,卒章显志。 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不少,如:“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 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这些哲理句,或由描景状物顺势升华而来,或由写人叙事顺势升华而来。

【佳作展示2】

亮剑无声处

一考生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 “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

细细思索, 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 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 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 《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 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 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 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 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 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 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 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 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 ”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 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 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 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 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 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点 评】

这是江苏省的一篇考场佳作。面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类很“烧脑”的题目,考生选择了从“不走寻常路”起笔,不但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亮剑无声处”这一新颖、深刻的观点,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辩证思考,并选取古今中外典型论据进行论证。文中有许多由议论顺势升华而来的哲理深邃的句子,如:“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人生易逝。 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此等语言,既极具个性,极富文采,又含义隽永,耐读耐品。

猜你喜欢

顺势眼界升华
贪吃蛇升华记
“顺势而下”破解程序框图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大看眼界
创业即顺势而为
眼界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