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31曹钰坤青岛新华友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
文/ 曹钰坤 青岛新华友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在信息时代的管理理念下,能否利用现代科技充分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决定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领域中难度很高,一个项目从开始筹备到最终竣工使用会动态的生成大量的数据、图形以及与管理决策相关的非结构性信息。因此,相关人员往往无法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并用于建筑工程不同阶段的管理,但是BIM技术的引入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应用BIM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意义
1.1 概述
作为目前建筑工程领域最先进的应用管理技术,BIM的相关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其中针对工程的不同阶段、面向肩负不同职责的人群开发了相应的应用模块,向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提供了获取所需信息、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实时监控远程工程运作状态等服务[1]。而对于建设周期长、信息量不断扩大且涉及到多个管理主体的建筑工程而言,可以极大的提升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1.2 运用BIM能够让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更具可控性
建筑工程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落成的建筑符合使用需要,并且能够让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具体体现为让投资最大限度的得到合理使用,建筑物的质量、外观以及功能都能达到建设方的预期。但是在实际的项目筹备、勘查设计以及施工等环节中,建筑物要从图纸上的线条和技术参数逐步变成实体,需要多个利益主体、不同专业的技术以及管理人员介入,加之施工现场环境和相关行业市场等存在多种多样的不确定性因素[2]。因此,实体建筑的功能、质量、造价以及落成时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设计和计划吻合,完全依赖相关人员依据各种信息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决策。而应用BIM技术构建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模型和管理平台可以让所有相关人员通过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让所有信息能够实时更新。因此,能够方便管理人员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最佳决策,使项目的进展尽在掌控之下。
2、BIM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构建的建筑信息模型,其信息的生成和不断更新完善是伴随项目的建设完成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BIM技术有不同的应用价值,但是这些应用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实现最优化。
2.1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决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过程是否顺利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其优化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现代建筑不仅规模越来越庞大,而且由于功能和审美需求等因素造成结构日趋复杂,加之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影响,因此设计方案的优化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3]。导致施工过程出现不同专业的管线空间位置冲突、施工技术方案不可行以及工程量超出预期等问题,不仅会打乱施工和投资计划,还会留下质量隐患。而构建BIM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应用BIM软件,允许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人员共同参与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合理的设置检验条件进行模拟分析,利用软件运行迅速又准确的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因此最终的设计方案可以完全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2.2 实现虚拟施工并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动态优化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最关键也是最难控制的部分,尤其是资源的调配、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对工程进程的把握。而基于BIM技术,首先可以根据三维可视化模型实时了解工程进展,核实材料与设备的使用、工程进度以及造价控制目标的情况,从而依据第一手信息进行相关决策,对需要做出调整的计划及时做出安排。例如,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能够进行更精细的筹划,基于各方面的实时信息,利用软件分析和预测材料的用量和费用,选择最佳时机进行采购并有效降低成本等。其次,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存在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监理、设计单位以及建设方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取相关信息,通过终端设备实现远程交流和信息共享,及时就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4]。最后,由于BIM软件有模拟施工和进行虚拟操作的功能,能够对施工技术难点和关键工序进行动态优化,从而迅速检验施工计划的可行性并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极大的提高施工过程的可控性和施工效率。
2.3 基于BIM构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能够随着工程的落成使用完成建筑所有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立关于建筑的勘查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环节的信息体系,从而为接下来建筑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持续更新和完善信息模型,让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得到优化管理,在节约资源和能源并创造社会价值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新的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参考,让所有信息都能实现其最大的使用价值。
结语: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领域,除了设计阶段以外,BIM技术还没有大范围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技术条件不够成熟。鉴于其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巨大的应用价值,应极力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培养具备相关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