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探析
2019-01-31李丽念红丽
李丽,念红丽
(1.枣庄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2.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1 前言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就国际关系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气候、环境、战争等问题上提供一种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观念.在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考,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战略高度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的创新性思考,是站在全人类命运角度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思想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基本手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应该而且也能够发挥根本性作用.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促进全人类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作为培养人的基本手段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新诉求,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心工作,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发展浪潮,使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日趋深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为此,本研究基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将其精髓引入高校体育领域,对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进行思考,探讨高校体育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
纵观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科研成果,虽然有部分学者对中外高校体育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较多停留在中外高校体育人才交流的培养上,有关学科层面的国际交流却几近空白.因此,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层面出发,构建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探寻归纳出其建构的框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共同体”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其建构是在中外高校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基本理论相对“匮乏”的现状下的“大胆”尝试,其对于“体育共同体”建构的条件、意义及内容的洽释,有助于“高校体育共同体”理论的初步形成,从而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新阶段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国际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初步掌握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参考文献包括相关政策、期刊论文、相关书籍三个方面.
(2)访谈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通过对部分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体育师生进行访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设计了高校体育主管领导、教师问卷及学生问卷两份问卷,根据查阅的资料、专家及教师访谈意见设计问卷内容.用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测,邀请相关专家对两份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
(4)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整理,运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3 研究结果
3.1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
3.1.1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的条件
有共同的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才可能凝聚到一起形成共同体[5],建构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共同教育愿景:吸引高校积极构建教育共同体的内在推动力
所谓“共同愿景”,即共同的愿望、理想、价值观、目的与任务,是共同体高校发自内心的对教育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状况,是精神层面的诉求.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共同教育愿景指的是共同体高校基于相同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追求.构建教育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中外高校与高校的学校体育工作的联合工作来获得共同发展,在共同教育愿景下相互促进与提升.
(2)教育承认:使共同体高校获得尊重和认同
从教育伦理的视角来看,教育承认避免了普遍意义对教育同一性的要求,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也只有教育承认才能使个体实现自我发展.中外教育共同体是对中外高校彼此之间的教育承认,从功能上来看不仅可以消除教育排斥对中外高校造成的不平等待遇,还可以制止教育制度正义性的破坏以及教育伦理秩序的失范,保证了教育共同体高校获得同样教育地位的基本资格,是每个共同体高校都享有的教育权利.
(3)教育互惠:教育共同体的凝聚力
教育互惠在教育共同体中会产生一股强大的聚合力,教育互惠是根据法国人类学家阿兰·里比雄(Alain LePichon)对“知识互惠”的看法引申过来的,“知识互惠”是指不同学术思想之间发生碰撞进而产生新的思想[2].该说法应用在本研究的教育实践中,即教育互惠是指具有不同教育资源的共同体高校在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实践中,其具备的教育资源之间互惠交换,扩大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最大的教育资源效能.
3.1.2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的意义
(1)构建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是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以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为视角,归纳出高校体育共同体的建构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的国际发展提供路径选择.现今,我国高校体育是整个教育领域发展的“短板”,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构建,在学科层面上为我们了解和借鉴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打开了渠道,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2)促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建构,了解中外高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体育课程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及课外体育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之处及优缺点,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事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3)促进中外体育文化交流
在聚焦国家国际发展战略框架下,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思路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因此,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形成,将打开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通道,有利于助推世界各国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促进中外贸易、增强人类社会文化沟通和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3.2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的内容
3.2.1 建构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构建教育共同体的基础,好的教育理念是共同体中的精神支柱.因此,在进行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构建时,首先要在中外高校之间建立形成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这是高校体育共同体构建中的大前提,将有利于共同体高校及其教育行动者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激情,以共同利益的实现为最终目标,在共同体规则和制度的维系下共享、开放、自治,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灵魂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过程.
3.2.2 合理配置高校体育资源
知识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因此,中外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建共享是每个共同体成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建构的重要保障.
(1)人力资源的管理
即通过组织、协调、监督等方式,谋求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互相关系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使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之间协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管理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影响体育人力资源的心理、行为和绩效,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手段对体育教育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2)体育课程资源管理
不同民族区域、地埋特征必然各有特点,每个国家的高校体育课程都是本国优秀体育文化的体现.中外共同体高校通过学习和引进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利用空气、阳光、水、气候、地理条件等开发不同区域民族间优秀的体育项目,如当下一些流行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攀岩、登山、定向越野、体育舞蹈、健身操、现代舞等都可以有选择地纳入进共同体高校体育课程中,这不仅可以扩展高校体育课程资源,还可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
(3)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管理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构建无疑给高校体育资源的使用提供了另一条发展路径,即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高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高校间具有不同功能的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资源需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体育设施共享体制机制;二是遵循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和使用场地器材.
(4)高校体育经费管理
高校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事业能否正常进行.高校体育共同体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势必会涉及到共同体成员的经费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体育经费管理制度,坚持财务审计监督监察制度,加强学校财务部门的相互协调与管理,合理分配体育经费,提高体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3.2.3 教育共同体中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全球性的教育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发展的新世纪人才.高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其专业素养,而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学习与深造的主要方式。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给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国际化路径.
(1)继续教育目标定位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中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多样性.所谓前瞻性是指超前性与发展性.前瞻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更要具有超前意识,须及时关注中外高校体育事业新动向、体育教育教学中涌现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技能,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超前指导作用.此外,还应注意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因跨域跨界差异和民俗风情不同,在继续教育与学习内容上势必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还要考虑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同的受教育需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培训目标和教育需求,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体现在本土文化下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实现各种体育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说:“我们的教育环境更加多样化,而且教育已超出正规系统的范围,以受益于其他社会参与者的贡献.”[3]
(2)继续教育方式
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及高校体育教师在聘任期间是否离岗为主要依据,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方式主要分为在职在岗教育、在职离岗教育两种形式.在职在岗教育,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在被高校聘任期间内不离开职业岗位,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或者占用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职后教育培训活动,如①体育教学学习、学术交流研讨会、体育科研;②体育实践活动;③进修学位(非全日制);④远程网络学习和多媒体学习.在职离岗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师脱离工作岗位在完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出访深造和进修学习,能够保证高校体育教师集中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如①访问学者;②出国留学或体育科研合作;③进修学位(全日制)等形式.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构建使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选择性更多,这势必会提高教师职后教育质量,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3 完善保障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体制机制
(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导向作用,形成教育共同体有力支持
政府部门是社会系统中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在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建构中,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为中外教育共同体提供提高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保障;其次增加教育投入,保障财政建设;此外政府应转变角色,落实与扩大高校教育自主权.
(2)从学校层面出发,积极促进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
首先,学校更新思维,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理念,突破因循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观点,以新的发展思维、发展眼光审视学校体育教育问题,接受新事物,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其次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制度保障,“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4]”;三是鼓励特色办学,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四是加强对话,积极创建和完善对话交流;最后,树立多元发展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这将完善和发展教育共同体,对于落实共同体教育实践工作、完善共同体体系政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4 结论
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系统,既是精神共同体也是合作实践共同体,在共同教育愿景下,不同教育资源的共同体高校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保障中外高校体育共同体的机制,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最大的教育资源效能,从而促进中外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加快我国高校体育的国际化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