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2019-01-31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部粮食白皮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庆典刚刚结束这个节点上,这部白皮书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呢?
这部由前言、中国粮食安全成就、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未来展望与政策主张、结束语等6部分组成的白皮书约1.2万字,全面总结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彰显了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白皮书里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这样的数据告诉人们,目前中国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近几年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是有确保的。在中国发展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复杂形势下,在有人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了解不清楚、不准确、不全面的现实面前,这部白皮书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粮食安天下!报告安人心!
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本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手机短信宣传道:让我们共同携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白皮书还阐述了1996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办法,介绍了中国粮食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原则立场,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粮食问题的政策主张。在围绕粮食安全、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宏伟工程中,需要各个领域、各个产业的支持、协调与配合。其中农资行业作为“粮食的粮食”的提供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无疑肩负着更艰巨、更伟大的使命。
一方面,从国家粮食安全大战略的基点出发,农资行业不能松懈自己在粮食生产中的改革发展责任。白皮书说,中国将继续遵循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这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上,农资人要快马加鞭不下鞍,不用扬鞭自奋蹄。
另一方面,农资行业要用创新服务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贡献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要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夯实已经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离不开农资行业用科技创新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比如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农资领域的肥料供应和科学装备与技术至关重要;再比如,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此,要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还要持续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消除面源污染,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作为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使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者,中国农资人在提升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中居功至伟,在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中功不可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责无旁贷,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上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