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时代制造类技能人才

2019-01-30刘立丁辉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刘立 丁辉

【摘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除了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技术人员以外,也同时需要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制造类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需要在现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进行新时代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产力高速发展;制造类技能人才

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面向国家制造业生产一线输送了大批的技能人才,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传统的制造类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制造类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革拓展。

一、强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职业精神

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政治背景下,職业教育应针对生源情况做好分层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责任意识、抗压受挫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时代制造类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需求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课程设计。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重心要强化在育人树德方面,增强德、体、美、劳的教育教学。例如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政治、音乐、美术、普通话的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文明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学经典、大国工匠、职业素养、就业创业、安全教育等通识课程,通过教学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德正气,通过培养内化学生的修养。只有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结合生产一线技能需求的目标进行制造类专业的技能培训。

其次是优化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内容体系。文化基础课根据专业不同进行调整,保留专业必须要求的内容,够用为度。课时分配上增强德育内容、职业素养等,结合时政,对德育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反映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新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结合不同的制造类专业特点进行职业岗位安全、文化需求的课程,例如岗位安全应知应会、企业文化等,此类课程建议请就业企业单位承担,最好是带学生入企,更加真实的感受企业文化,也可以请企业入校讲座,形式不拘,可以交替灵活展开。

总之,职业教育通过文化、体育、政治、职业素养等课程的分层设计与优化和改革,全面强化新时代制造类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

二、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核心竞争力

职业培训要着力培养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虽然学生有先天的差异,但通过后天环境影响以及长期规范的训练,是可以弥补的。学生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课程进行强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培训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教学中可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工作态度与职业化工作道德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岗位责任和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实训实现“由实践验证理论,由实践认识理论”的教学理念,以解决机械加工、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制造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验证性较多、工程性较弱的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是,传统的制造类技能培养是否还有必要?答案是必须要。众所周知,所有高科技和智能制造都脱离不了生产环节,扎实的基础技能是高科技生产的地基。而扎实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多年来的积累,专业师资和教学经验都很丰富,历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一线岗位也都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所以,职业教育要一如既往的强化扎实的制造类技能基础教学,发挥职业教育金工实训的强项。由于新时代制造类专业已经不再局限于纯机械的加工,岗位技能需求方面覆盖机电、网络等,所以技能基础培训课程覆盖面也要广,包括传统的钳工、车工、铣工、电工、电子、焊接、计算机等技能课程。

其次,结合不同的制造类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课程的设计,根据制造类专业的特点,开展跟企业合作培养岗位一线技能人才的模式,将技能培养与生产岗位对接,实现制造类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此类课程同样建议请就业企业单位承担,通过带学生入企,或者请企业入校的形式,可以交替开展。

三、思考人才衔接,拓展“两个合作”

在职业教育及合作办学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寻找“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保障合作办学的高优化度和高吻合度,主要是拓展“两个合作”。

1、职业教育要积极搭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结合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特点,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对接高校的课题研究,职业技术院校制造类专业有生产一线的设备资源,也有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在合作中能够发挥职业技术院校的技能优势,做好高校课题成果的转化工作,将高校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更多的着力于提升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当中,做好对接产业的生产力孵化。同时通过与高校的对接也能给职业技术院校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与提升空间。

2、职业教育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拓展上可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跨国企业和国际培训机构给优秀的学生更多的培训机会。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性、院校资源的多样化,恰恰与我们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能很好的对接起来。为了提升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水平,需要积极引入国外教育资源。但是如何科学的引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优化国外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很多职业院校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提出更多保障性策略,才能引进更多的优质合作项目,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

四、改革课程体系,探索拓展方向

改革课程结构,必然要改革课程的内容体系,目前各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大部分依然偏重于学科建设,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内容繁多,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和拓展:

1、优化专业课的内容体系

将各学科之间重复、交叉、陈旧的内容进行归并、扬弃,根据专业不同,强调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强化技能训练,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优化技能操作课程

根据就业市场和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加大实践操作能力的分层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操作的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的分层可以分为:第一层次:基础能力,熟练行业实操技能,掌握基本操作、装配、调试、维修等基础能力。第二层次:行业技能,了解应用特点及相关行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作业技能和相关配套系统的使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实训需求,可以将技能操作课程分为基础实训课程、模拟仿真及技能实训课程。

3、开展现代科技培训兴趣班,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结合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开设专业创新开发验证及应用实训课程。例如开展机器人、无人机、VR等兴趣培训班,通过与专业院校和单位的共同合作与培养,给学生一定的产研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将新时代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重新定位,通过课程改革,强化合作,借助新时代智能制造技术,使职业教育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同步起来,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新时代制造类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