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

2019-01-30李璇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业化

李璇

【摘 要】从现有数据来看,核心家庭已成为当代最典型的家庭模式,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核心家庭的发展都与现代工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和西方在前工业时期也存在着核心家庭,且由于文化因素一些东欧地区的传统家庭并未受到工业化影响。总结来说,不能用工业化去解释所有家庭核心化現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家庭核心化;工业化;中西比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个人及社会都有着的重要意义。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家庭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家庭相关的研究也十分丰富。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全世界各个国家,传统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逐渐形成,家庭小型化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评论说,家庭正在瓦解,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家庭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如今,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核心家庭都是一种主流的家庭模式。然而在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进程当中,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工业化与核心家庭

在现代化的工业体制当中,个人凭借其自身的能力受雇于企业。取得的成绩与个人能力以及表现好坏相关,先赋性因素对于人的牵制变小,越来越多的人依靠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理想的报酬和地位。这种制度强调个人的表现,这也就意味社会中纵向以及横向的流动性增加,人们对耕地的依懒性也逐渐降低,与原生家庭的联系也得到削弱。从雇主的角度来看,在这种工业经济中考虑聘用一位员工的最大依据是他的工作能力。雇员的家庭、亲属关系网雇主对此并不在意,哪怕雇员在家庭角色的承担之中出现了失职,这也不会影响到他的绩效评估。在这种情况之下,家庭责任以及家庭角色的承担对于个人来说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英国在经历圈地运动后,大量农民被迫来到城市寻求生计,在他们背井离乡之后,便与他们的传统大家庭脱离,这极大程度上来说推动了家庭核心化的进程。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的家庭制度在西方瓦解得更加迅速。我国自从推动工业化发展以来,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上地提升,城市中的机遇和就业岗位都随之增多,城市化率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离开农村后在城市中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这也促进了核心家庭数量的增长。

综合来看,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确实是是核心家庭数量增多的原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工业化与核心家庭的联系十分紧密,但也不能表示其拥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事实证明,在那些未发生大面积工业化的国家之中,也存在着家庭变革。其次,在许多家庭当中,社会的变迁并未影响到其家庭内部的变迁,代际关系以及亲属关系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当中,仍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直系家庭户中,且这一比例几十年来都十分稳定,这也与古德所指出一种情形相吻合:“许多家庭模式是抵制工业化的,或是一代人抵制,或是两代人抵制,或是无限期的抵制。” [1]

二、前工业化时期的核心家庭

现代小型核心家庭的确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进化过程。但多处历史数据表明,尽管传统大型家庭被认为是历史上的主流家庭模式,但是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核心家庭在工业化以及现代化之前就已经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由于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曾推行过鼓励分家的国家政策。例如,在战国时期,诸子均分家产制度便已被推行,并以此强制大家庭分散为小家庭。有数据表明,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核心家庭的占比已经超过50%。[2]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家庭核心化的理论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新兴的家庭史学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核心家庭就普遍存在,并以充分的史实支持了这一观点。以拉斯莱特为主的社会学家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通过研究认为,英国在近代以来一直是由核心家庭主导的国家。[3]有数据表明,从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每户家庭平均人数大约在4.75人左右,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此数据降至3.04。[4]然而,考虑到前工业时期家庭子女数量一般较多,这一数据并不能有效反应当时英国直系家庭的大规模存在。这一情况也并非是英国独有的,比利时、意大利及维也纳等地的家庭户平均规模从前工业时期至今也未出现较大的波动。与这一情况相反的是,俄国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家庭在俄国历史上一直处于较核心的位置。俄罗斯梁赞省1814年的数据显示,近60%的家庭都为三代家庭,甚至约有占比7.5%的家庭是四代同堂,家庭基本规模平均在10—11人[5]。同时,在巴尔干地区,例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地,也在其发展中发现了明显的大家庭痕迹,这种现象恰好与南斯拉夫民族中的祖先崇拜联系了起来。

可以看出,在前工业时期,中国、英国等地的核心家庭的存在已经十分普遍,家庭平均人数与目前的数据差距不是很大,而在东欧地区,家庭由大到小的变迁过程表现得较明显。这种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给了我们启示,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家庭变迁都符合由传统走向现代、从大规模走向小规模的理想模型。例如,16世纪早期的欧洲上层家庭,其仆人和雇工的比例比较高,且仆人与雇工都可居住在贵族的家庭之中以便提供服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这也导致当时计算家庭总人数时存在偏差。直至19世纪,仆人等角色逐渐退出私人家庭,家庭的边界也日益清晰了起来,上述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总而言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家庭规模确实是向小型化发展,一个地区的环境、文化也会影响家庭网络的扩张和凝聚,我们不能用工业化这一种解释去囊括所有的现象,家庭现代化理论也不能在世界所有地区均适用,家庭核心化进程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

注释:

[1] W·古德 : 《家庭》 , 魏章玲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9 8 6 年版,245页.

[2]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167-177+209.

[3]傅新球.变迁还是延续——欧美学者关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史研究[J].世界历史,2006(02):116-124.

[4]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1987,《欧洲家庭史》,赵世玲、赵世瑜、周尚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5页.

[5]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1987,《欧洲家庭史》,赵世玲、赵世瑜、周尚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7页.

猜你喜欢

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做强实体经济的骨干支撑
Unipol茂金属聚乙烯管材料的工业化开发与应用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MEBIOS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现状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