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本位的生态文明价值嬗变与制度规范

2019-01-30张顺军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摘 要】生态环境出现危机,构成国家生态安全问题,是肇始于西方现代性工业化发展模式,基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失调,衍生出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现代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发展问题上,深层次的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个体与集体,个人与人类,前人与后人)的关系,基于类的生存优先性和代际公平的价值本位,恰当定位经济发展与人民现实需求、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建构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的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形态。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环境的客观性的互动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要内容”。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过去一个阶段,工业化发展道路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生态安全也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而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是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提升生态安全重要性认识,破解生态安全威胁,具有重大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环境出现危机,构成国家生态安全问题,是肇始于西方现代性工业化发展模式,基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失调,衍生出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去经济物质生产的高速增长,其实质是现代发展优位对人的生存本位的挤兑和碾压。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以来,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发展国家,在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高能源消耗,高排放,大气污染,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衰减等问题频现,现有的区域发展格局和进程呈现出不平衡状态。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质量,生态安全成为现代国家安全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

现代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发展问题上,深层次的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个体与集体,个人与人类,前人与后人)的关系,基于类的生存优先性和代际公平的价值本位,恰当定位经济发展与人民现实需求、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目前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生态污染的恶化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行为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在自然生态环境所处的位置。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活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通过人类劳动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指向不是自然的需求,最终还是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需要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的价值理性。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绿色发展是对单一追求GDP指数的增量发展的扬弃,突出发展中的人的生存优位,歸正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发展价值本位,纠正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树明了类的整体生存公益大于个体的局部增长效益的发展理念。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依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本及其红利而形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向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生态化经济模式转变。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树立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了二者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发展的公平共享。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后,人类应有的文明形态,是对现代文明物质增长本位造成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积极扬弃,是基于人类整体性共生理念的价值诉求,以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民生需求,正视自然资源有限性的代际正义应然,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的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价值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表明人类在自身发展理念上的深度自觉。当下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需要加强生态建设制度上的设计与创制。社会生态的价值核心理念是公平、公正。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宗旨。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把人类的一切活动控制在大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这是实现大系统发展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和底线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1.推进绿色发展;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一方面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更具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有由追求高速度和增量规模转变为以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形式,由此开辟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通过生态惠泽民众、造福百姓,切实地增进和实现人民福祉,是他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劳动成果,增进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从生态安全到生态文明的转变,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不断澄明,从个体到类的共同体的价值本位嬗变,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顺军,男,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