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我国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评价
2019-01-30易亚兰
【摘 要】以我国31个地区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经验从我国经济发展指标选取与国际旅游发展现状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使用聚类分析法,对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进行分类,判断哪些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较好,哪些地区发展落后。根据结果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
1.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经济处于下行状态,就全球范围来看,旅游产业依旧火热,行业增速最快,已连续7年超全球经济增速。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旅游人次(包含国际旅游及国内旅游人次)121亿人次,增速5%,全球旅游收入5.34万亿美元,约等于全球GDP的6.1%。据《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预测,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将达127.6亿人次,增长率为5.5%,将完成5.54万亿美元,约等于全球GDP的6%。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旅游总收入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二,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据统初步统计,2018年,我国旅游业贡献9.94万亿元GDP,占总量的11.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完成就业人数7991万人(包含直接和间接就业),占比10.29%。可见,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小,抗风险能力佳,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最先恢复活力的产业之一,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起到重大作用。
2018年,全球国际旅客到访为14亿人次,其中57%搭乘飞机出行,55%旅行目的是休闲和娱乐,只有13%是商務旅行;全球国际旅游收入达1.448万亿美元,增长4%,在世界五大经济产业中排名第三。从区域来看,全球入境游第一大目的地仍然是欧洲,但欧洲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球旅游比例连年下降,2019年预计降至35.3%。而亚太地区的入境游收入持续上涨,2018年入境游客人次为3.45亿,同比增长6%,与全球增速持平;国际旅游收入为4330亿美元,增长7%,领先全球增速。我国2018年入境游客人数为2.91人次,同比增长7.8%领先国际水平。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我国的入境游客人数持续增长,但国际旅游收入水平低于全球增长水平的1%。
国际旅游不受国家地区和贸易保护机制限制,可以无需通过其他生产、贸易、运输等环节直接创汇;有利于宣传国家形象,吸引投资者,通过外部,人才,知识,信息等输入,促进对外开放。201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在全球排名第二,但国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比低,增速缓慢。入境游客中的外国游客人数(非港澳台游客)仅4795万人次,而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次达到14972万人次,出境游人次是入境外国游客人次的3.1倍。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2773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是国际旅游收入的2.2倍,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市场。研究国际旅游市场现状,发掘市场潜力对我国实现复兴梦想有重要意义。
2.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经验提取我国31个地区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关经济指标。其中国际旅游收入是各地区国际旅游绩效的直接指标;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经济状况、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体现的是旅游经济基础;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收入、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体现旅游业规模潜力。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前,先检验所选择的经济基础指标和规模潜力指标是否跟国际旅游绩效相关,如果存在相关度不高或者负相关,则应剔除该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绩效、经济环境、规模潜力来体现国际旅游发展的现状,最终得出结论和发展建议。
2.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强度的分析方法,通常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判断关系,相关系数介于-1至1之间,其中系数介于0.8-1.0之间表示极强相关,介于0.6-0.8之间表示强相关,介于0.4-0.6 表示中等程度的相关,介于0.2-0.4则表示弱相关,介于0.0-0.2极弱相关或无相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意味着两个变量存在同增同减的关系;相关系数小于0表示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即一个变量增加则另一个变量对应减少;相关系数等于1表示两个变量存在完全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等于-1表示两个变量存在完全负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等于0则不存在相关关系。本文应用的是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
根据表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指标的P值检测Sig<0.05,其中生产总值和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两项指标的sig=0.000,表示出现不相关的概率为0,其他指标值也表现出不相关的概率为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分析结果表示可以否定不相关的原假设;图中的相关性检验均在-1~1的范围内,指标选择均符合要求。
2.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软件在尽量不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将有密切关联的变量降维综合成较少变量,用少数因子尽可能完整表达原始变量信息,克服由大量指标带来的计算量大且繁琐并且结果不精确的问题。通过选取公因子,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即为各地区国际旅游现状评价。按得分高低评价状况的的优劣,得分越高证明发展的越好且更具有竞争潜力,得分越低证明发展欠佳且目前发展潜力不佳。
根据因子分析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对31个地区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收集的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样本的KMO检验值为0.696,符合一般研究要求,可以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32.590,在自由度(df)为28的条件下显著性概率(s)为0.000,表明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因子提取中的主成分法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获取2个公因子F1、F2。且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4.249%,说明2个公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以此评价国际旅游发展状况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原始数据的复杂性。
因子载荷矩阵体现了原始变量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为了更为准确地解释命名各个主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下表),国际旅游收入、生产总值、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收入、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和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在第一个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的载荷,主要反映了国际旅游业目前的规模潜力,将它命名为规模潜力因子;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在第二个主因子F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个主因子基本反映了该地区的实际财富状况,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将它命名为发展基础因子。
从综合得分结果看: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福建、湖南、湖北、四川11个地区的国际旅发展现状综合得分大于0,整体发展状况较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地区综合得分2.7分,大于第二名江苏1.6分,国际旅游发展现状遥遥领先。安徽等20个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低于平均水平,国际旅游发展现状欠佳。排名排前六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均是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枢纽城市,不仅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环境,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江苏拥有5A旅游景点14个,浙江10个,广东、北京均拥有7个,山东8个,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后六位的地区甘肃、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的综合得分最低,可以看出,该地区没有经济基础,良好的旅游资源未充分开发,且配套设施落后,旅游接納能力有限。排名第一的广东2018年国际旅游收入19960.4百万美元,而甘肃2018年国际旅游收入20.86百万美元、新疆810.81百万美元、海南681.02百万美元、宁夏37.63百万美元、青海38.29百万美元、西藏197.51百万美元。可以看出,我国31个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状况差异明显,综合得分低的地区创汇能力也不佳,制约国际旅游业整体发展。
2.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变量或样本间的相关程度,通过计算变量或样本之间的距离或者相关系数,根据某种准则,包括重心法、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中间距离法,将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聚类分析过程,第3类指标相对较优,其次是第2类,第1类指数较差。从迭代历史记录来看,经过四次迭代,第2类的重点的偏移最大;第3类偏移最小。从聚类最终结果来看:第1类15个观测样本,包括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陕西、河南、山东、北京、辽宁。第2类14个观测样本,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海南、广西、上海、山西、天津、黑龙江、吉林。第3类2个观测样本,包括广东和江苏。聚类分析中第3类的各项指标最高,属于国际旅游业发达地区,且远高于发展的平均值。第1类次之,大多数样本属于中部地区,也有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但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如第3类地区好,综合各个指标进行分类属于第1类。第2类最低,多数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际旅游业发展也相应落后。通过观察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数据表明第2类与第3类之间的距离要比低1类和第2类的距离小。
区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在其经济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对各个指标进行提升,结合因子分析,找出各地区差异原因。第3类的广东和江苏的综合实力远超其他地区,从因子分析上看,主要得益于经济环境和地区财富支持;第1类地区各类指标居中,属于发展中等,但与第3类地区的发展状况差异很大。第2类地区存在经济环境不佳,地区财富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客运能力低,旅游接待能力等问题,远落后于平均水平。综合来看,发达地区需继续保持良好发展状态,并利用优势进一步提升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其他地区可借鉴发展较好地区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制定合理计划,推动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
3.结论与建议
我国拥有独特的风景、名胜、古迹和民族风情,对于国际上传统的旅游胜地来说,我国更具有新鲜感和东方古国的独特神秘色彩。由于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来我国休闲和商务旅游的外籍游客逐渐增多,但在全球国际旅游业中占比过低,从整体来看我国是国际旅游业的消费主体,在国际旅游业的开发上有所欠缺。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因素,该地区是否开发了优质旅游产品,是否有旅游企事业单位提供客源开发与服务等。2.旅游交通状况,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航运交通设施是否完善,能否给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体验。3.旅游接待能力,除了交通的便利还有该地区的旅行社以及集散地等建设是否完善,酒店、餐饮、景点、娱乐、购物等需求是否能得到较好满足。
国际旅游的热点正在逐渐转移,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识别机遇,抓住机遇对未来发展很重要。通过评价分析,对国际旅游业欠发达地区提出以下建议:1.近开发出优质的旅游产品,提高国际知名度。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势。3.重视国际旅游业发展,不仅在经济环境上也需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形成政治、文化、经济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最后,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国际旅游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引进优质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和高端行业人才,形成资源和优势的互补,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易亚兰(1987-),女,汉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