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建设研究
2019-01-30刘旦姜薪萍
文/刘旦 姜薪萍
当前,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专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认为是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专业发展非常成熟。我国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短,尚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一直都是高校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行业特点看,房地产业是最接近金融的行业,在国外,房地产被称为第二金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情况复杂,依托的学科背景差异大,学科体系分散,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房地产专业的发展。随着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高校抓住机会设立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应该是未来专业开拓发展的方向。本文拟结合新形势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财经类高校房地产金融本科交叉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独立开设房地产金融本科专业的高校非常少,普遍的做法是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专业下面开设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类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知识和能力范围,拓宽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房地产金融类课程开设必要性展开研究。张娟锋、虞晓芬(2016)认为,金融化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通常将房地产专业纳入商学院下的金融和财务学科,注重对于房地产金融与财务知识的传授。刘旦(2017)认为,房地产企业新的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的课程设置要从过去单一的专注于工程课或者财经课向交叉型课程设置转型。二是围绕相关房地产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展开研究。马翠花(2017)在阐述房地产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房地产金融课程的具体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张秋娟(2011)讨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
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房地产金融本科专业,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各校不动产金融培养特色展开比较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房地产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都是经济系的课程,该系引以为傲的Master of Science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项目核心课程为金融课程。剑桥大学的房地产专业设在土地经济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房地产专业设置在哈斯商学院,康奈尔大学的房地产专业设置在约翰逊工商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房地产专业设置在哥大商学院。各个大学基于不同的学院归类体现了房地产金融培养特色。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针对房地产金融本科交叉专业的系统研究几乎是空白,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类课程的必要性和“房地产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领域较窄,研究内容较为单薄。
二、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设立的必要性
(一)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
1.房地产开发商正从传统产销模式向综合性金融集团转型。资金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血脉,自2009年开始,房地产企业就开始呈现金融化趋势,如绿地、恒大、华润置地、万科、鲁能等先后进入金融业。2015年底,恒大金融集团在深圳前海成立,标志恒大集团正式大力布局金融业务。2016年50强房地产企业更是进一步强化金融全牌照发展战略,实现产融结合循环放大。
2.存量房时代,金融为器。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更加深化的调整周期,在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政策纲领后,如何从“增量”转型“存量”已成新的难题。城市更新正成为“存量规划”时代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核心议题。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更新研究报告》指出: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销售”方式相比,城市有机更新下的房地产链条多为“投资——建设——运营”,金融支持需要适应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针对各环节的融资需求特点进行创新,形成适应城市有机更新的融资模式,即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和运营证券化。城市更新的各个环节都运用恰当的金融模式,城市才能实现有机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3.资产证券化未来将风起云涌。自2014年政策调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8420.51亿元,同比增长37.32%。2017年共发行648单资产证券化产品,总发行量14378.69亿元,同比增长64.25%,市场存量达17951.54亿元。目前我国资产支持证券(ABS)、商业房地产抵押担保证券(CMBS)等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持续扩大,可预计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在相关政策明朗后,亦将迎来爆发期。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在2014年修订培养方案时,经系讨论、学院批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为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但囿于和工程管理专业实行大类培养模式,学科基础课程几乎都以工程建筑类课程为主,房地产金融类课程几乎没有,严重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1 2016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设置情况
(三)顺应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2008年11月11日,在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又有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交叉学科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打破了专业化的垄断现象,增加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创造了以“问题解决”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推动了许多重要实践问题的解决。房地产金融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它自身的基础理论其实很清晰。
(四)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实习实训难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将导致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趋势和面临新的战略选择。面对新形势,我国高等学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应适应行业的发展,关注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
(五)顺应与国际接轨发展的需要
在国外,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房地产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基本以不动产金融方向为主流。包括房地产金融投资、金融理论、房地产经济学和房地产资本市场等课程。
三、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点对点人才培养计划
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整合资源,交叉培养。目前财经类大学和综合类高校基本都开设了金融学本科专业,房地产金融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金融学基础知识,应联合培养,师资打通。二是实施点对点式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与行业联合培养、订单培养,通过引进行业精英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或者采用集中训练营的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各高校可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框架下,通过外聘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房地产和金融专家,通过行业精英进课堂,联合进行培养方案修订,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等,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逐步探索订单式培养。
(二)制订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与培养目标的逻辑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应该摈弃原有的房地产专业课程设置大杂烩的弊端,合理搭配房地产金融基础课、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厘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思路,通过建立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能力标准来设置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课程体系。其次,设置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职业能力知识模块。当前房地产企业都在转型发展,新常态下社会需要的房地产类人才更加多元化,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根据校内师资情况和校外导师情况,增设职业能力课程模块,配备专业导师,让学生根据专业就业的意向和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优化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大部分课程跨学科知识点多,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必须明确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侧重点,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设专章进行特定讲授,确保教学内容前沿,教学效果生动有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明确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很强,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要求,需要引入learning by doing现代教育方法;采用案例法和项目法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其次,夯实和扩大实习就业相结合的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房地产金融交叉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但由于时间安排严重不足,实践教学针对性差,流于形式。搭建合理有效的实践育人平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四)促进教学团队形成,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以培养现有青年教师为主、多种形式外聘高级人才为辅,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逐步建立一支有房地产金融阅历、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包括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水平测试与竞赛、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扶持,继续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出台鼓励教师从事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的政策,通过制度约束,督促、引导广大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投入足够精力。其次,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科研课题、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的行业业态。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