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方案路径研究

2019-01-30罗艳姜海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语言

罗艳 姜海婷

语言交流能力是医学生核心能力之一,该能力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1]。调查研究显示[2],医学生语言能力现状不容乐观。“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轻视汉语语言文学修养一直都是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突出问题”,语言能力培养缺乏专业、系统、高效的方案设计,相关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对此,本文从语言能力培养的本质规律特征和医学生专业、职业特点出发,探讨可能的培养方案和路径。

1 符合语言能力习得规律特点的培养。

1.1 冲破应试束缚的非功利性培养

当前“大学之前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仅仅能够起到积累语言知识的作用”[3]。语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个开放性、无功利的环境下,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的方式,长时熏陶指引,久久为功。国内中小学阶段的语言能力教学,在较大应试压力下,不可避免地夹带功利性目的性,想充分遵循语言能力习得的规律特点开展教育教学,颇有困难。

而高等教育摆脱了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和强压,语言能力教学在过程和结果考核上,有充分的条件和余地,做更灵活的切合能力培养的设计,是实现最佳教学模式的难得的良田沃土。医学院校若能充分利用高等教育阶段去功利化的可能,还语言能力培养于本真自然,并重视推进,必能为医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提供一个珍贵机遇。

1.2 注重语言能力内蕴的积淀培养

当前涉及语言能力培养的医学院校,除了课时量很少,还有一个问题,即培养内容和教学研发都主要是直接面向实践端的应用训练,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尝试语言技能的情境式训练。

这些注重在实战中演练的教学,确实能起到即学即用、激发能力的作用,但从语言能力的习得和提升规律来说,语言能力内蕴的积淀也尤为关键,其深浅与后期通过实践训练激发出的语言能力高低完全成正比,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内蕴做铺垫,再好的应用训练也会成果有限。

因此,医学院校在展开语言能力教学时,应重视语言能力内蕴的积淀培养,设计相应的教学作为基础和铺垫。这样,所有实践性的训练课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效和价值。

1.3 确保语言能力培养的持续性

语言能力学习特别需要持续性。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要说一般人,就是语言能力突出的人,如果较长一段时间脱离听说尤其是读写的熏习,水平也会明显下降。

但很多医学院校语言能力的培养都严重缺席,医学生往往只从并不丰富也不严格的选修课或缺乏专业化引导的课外活动中,偶尔沾沾边。更多学生,因为学校没有硬性要求,游离在语言能力的相关教育实践活动之外。笔者曾追踪过一所医学院校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大四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入学时相比,呈现出明显退步。

虽然少数学校会在实习前的一学期,开设少许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但对于几年都很少沾书卷文墨的医学生来讲,这更类似于“出厂”前的急救,功效和作用有限。

综上,切合语言能力习得规律特点的培养,对于医学生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如果摆脱了应试束缚的高等教育,都不能很好地抓住良机,合理设计和规划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反而在这个宝贵阶段出现空档、导致学生能力下滑,那么当他们毕业后,置身于更紧张、高压、严峻的职业处境,还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再出现能力反转的奇迹吗?

2 切合医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的培养设计

医学院校专业课量大时紧,课内外留给语言能力教学的余地很小。提升医学生语言能力,必须充分考虑他们专业学习压力和职业特点,对培养内容和方式善加斟酌、用心设计。

2.1 教学内容把握关键、善加选择

语言能力培养最关键的途径,就是持续的经典阅读和表达能力实践。

亲近经典正如拜师亲近名师高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医学生学习时间精贵,语言能力的培养,应特别强调经典的持续阅读。但一项有关医学生语言能力的情况调查显示[4],被调查对象中“89%的同学在业余时间会选择阅读网络小说,而只有11%的同学会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阅读”。这十分需要在教书育人环节中加强引导。

经典的阅读,从内涵上讲,应善于精选长于传情达意的文化经典。文学经典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质感,哲学和史学等经典可以提高语言沟通的观照力和敏锐性。从来源上说,应善于从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中寻找资源。我们的母语文化资源曼妙杰出,有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经验,而且“只要是中国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因,那就是对母语文化的天然擅长”,依托母语文化资源熏习,跳过了翻译的限制和文化隔膜,更亲近、直接,获益也更良多[5]。从特征上看,应善于联系医学生职业特点,从能清晰传递自己的思想、能清晰理解对方语言、能辨清歧义等职业所需的语言能力素养出发,以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明通俗、化无情为共情等目标来定位教学方向,选择经典文本、设计课程。

不过,经典阅读做得再好,没有语言能力的实际操练,也容易口拙手生、眼高手低。两者相辅相佐,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还应结合日常学习生活或未来工作可能的情境,用心设计口头和笔头的常态实践。

总体设计上,低年级的语言能力培养,可更强调经典阅读引导与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典范的言语作品中提高语言能力”,积淀语言素养,并配合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6]。而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可更多元、充分地开发和进行实践性课程,以情境训练等应用型教学为主,同时注意结合临床实习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运用到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7]。

2.2 教学模式多维分层、灵活拓展。

(1)尽力确保必修课程,并与一些激励机制相联,这是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必修课是学生们最重视的教学形式,在专业课任务很重的情况下,为确保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语言能力提升并且落到实处,精心设置必修课程、贯串高等医学教育始终,是非常必要的。至少每一学年,应有一门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必修课程,保证学习的持续性。

学校还应考虑将必修课的过程评价、考核结果与奖学金评奖等激励机制相联,激发医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曾在医学生中做过调研访谈,对于非专业类的必修课程,如果学校在终端评价上不重视,大多数人即使觉得有兴趣、有意义,也会迫于专业学习压力而避轻就重,不会投入多少精力。

每学年安排一门与语言能力相关、与激励机制相联的必修课,虽已不易,但这样的教学量达到的培养效果,与期望医学生毕业时达成的语言能力目标,还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修课是必须的基本途径,但一定不是唯一途径。

(2)努力开发选修课程,确保充裕的量、优秀的质和丰富的内涵,这是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必要教学补充。

一般医学院校对学分的管理,除了必修课的达标,也规定了修满多少选修课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可以考虑在规定的选修课学分里,扩大语言能力类的比重,督促医学生利用选修课提升语言能力。

在选修课资源上,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可借助其他人文院系的师资力量,比较容易建设;而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相关师资力量薄弱,有天然困难,需努力想办法开拓和整合。比如:加强与同城中语言能力教学力量较强的高校合作,共享优势资源,鼓励跨学校选修、学分互认;或者出台有吸引力的方案,延请有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校开选修课。

另外,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本校的内部资源。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的一些核心部门行政岗位,常会录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从事文字工作。由于选修课灵活度高,总课时量可长可短,授课时间可晚上或周末,甚至可一人统领、多人合作,所以可鼓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发挥所长、开选修课,并认可他们这方面的工作量,充分调动校内一切可能的资源,充实选修课的教学力量。

(3)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建构多元化体系扩展教学,这是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增长点。

医学院校应拓展视野和思维,努力建构多元化体系,为语言能力培养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比如:每学年保证一定量的资深专家高水平讲座,科学考核医学生参与讲座学习的情况,以折算选修课学分等形式,合理纳入成绩管理。激励和推进讲座式学习,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亲近资深学者的机会。尤其是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本校资源稀缺,需借助校外力量,而邀请校外资深专家开讲座,显然比邀请他们参与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学更容易。对于医学生来讲,这是非常珍贵的第二课堂。

又比如: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平台,延伸语言能力教学。语言能力的课内教学在医学院校难以充分,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广纳优质资源,精选大量文字视频资料,延伸课内未尽的学习;也可成为学生展示语言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还可“借助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课程的宽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方式也更灵活自由[8-9]。为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校可着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评测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加强网络课堂教学管理。

再如,加强课程间的融通共建。阅读和表达两个向度的锻炼,即使在非语言能力培养类课程中也可以实践,如阅读推荐、课堂发言讨论等。尤其史哲类文科课程,更可以突出这些教学环节。当前,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与医学结合的史哲类课程已受到相当重视,这类课程涉及的一些经典,常常也是语言文学的精品。若能加强课程间、特别是与史哲类课程的融通共建,在阅读推荐、讨论交流、读书笔记等方面好好配合,不仅有助于这些课程本身的教学,也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效益的双赢。

2.3 课外活动优化效能、加强专业化引导。

大多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比较丰富,也有与语言能力锻炼相关的,如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读书报告会、主题征文活动等,校院两级也会有与语言能力实践相关的社团。但总体而言,实施效力和学生参与程度,都还有很大空间需提升,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规划设计:

(1)注重课外活动和社团的内涵建设,加强筛选指导。

医学生学业压力尤为繁重,与语言能力锻炼相关的课外活动和社团,一定要以质为先导,以内涵建设为要义,甚至可以减量保质,加强总体设计和管理。尽力确保医学生参与优质文化活动,亲近优质文化社团。

除了注重内涵建设,还可根据意义大小,有重点地引导医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比如,可以设定集体或个人参与的必选项,确保学生有限的课外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语言能力实践上,同时也鼓励有余力的学生在必选项之外,再自由发挥。

(2)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成绩评优等有机结合。

激发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参与有关活动和社团的意愿,还要善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最有效的,莫过于将相关活动的成果与学业成绩考核或评优等有机相联。

医学生在语言能力类活动中的获奖,在相关社团中高质量的成果,在校内外刊物发表的文章等,都可以考虑根据成果的分量,在相关课程的成绩中加分、甚至给予免考资格,或在每学期奖学金等各种荣誉评定中给予一定倾斜等。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医学生积极性,更合理地照顾了他们有限的精力,尊重了他们在实践中的付出。其实,只要有实效,何必在乎这收获一定是来自课内还是课外呢?

(3)重视过程中的专业引导,提升参与者的获得感。

医学院校与语言能力有关关的活动,一般最后的评奖颁奖环节才会有较为专业的人士参与,尤其是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医学生为比赛等活动的准备过程主要依靠自己。事实上,最重要、也最能让学生受益的环节,恰恰是准备的过程。如果能在过程中多给予他们专业化的引导,而不是任凭自己摸索,一次活动便是一次可贵的实践教学。

加强过程的专业指导,无论是依托本校有限的资源,还是借助校外的力量,都需要学校政策支持。比如:相关专业老师指导医学生参加语言能力类课外活动或社团,除了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能折算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充分重视他们在这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价值;又比如实现长期稳定的跨校借力,广泛联系校外专家,请他们在学生社团、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等。

3 领导层对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和共识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2012—2020)》将语言能力的提升上升到了国家语言实力增强的高度,并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10-11]。未来职业特点和处境,更决定了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一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专业性的语言表达更是基础职业技能之一[12]。

“语言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媒介,语言的恰当使用是医生和患者有效沟通的关键”[13],“语言表达能力是医学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之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使医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而且对于减轻医患矛盾,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4],“巧妙而有效的语言交流还具有神奇的治疗功效,能够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15],“从职业胜任这个角度来看,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再是医学生胜任医务工作岗位职业素养高的一个表现,而是医务工作者本身必须要具备的一个条件”[16]。

但所有有关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路径方案研究,即使再完善,如果没有学校高层政策和行动上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各部门的合作推进,也很难实践并获得可期的效益。医学院校各级领导对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共识,将是所有研究设计能否产生实际意义的最关键的保障,否则再好的方案和路径都效益有限,甚至终是纸上谈兵。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语言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语言是刀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