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为农服务吹响变革新号角
2019-01-30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记者崔海涛 李 阳 童 玲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国农业进入全新时代,为农服务也站在了新起点。
近期,多个关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文件发布,包括《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2019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等。从中可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农资企业该如何利用政策东风为企业转型注入新的力量?又该如何做好新时代的为农服务工作?就此,《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担当主角
当前,在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小农户能否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据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现在的农户有2.3亿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小农户数量之大,经营之分散都使得小农户在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毫无疑问,我国要彻底改变这种经营格局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基本现实。对于这种现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同时还指出要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创新合作社组织小农户机制。而本次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文件更是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指向具体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
《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全覆盖,示范社创建取得重要进展,辅导员队伍基本建成,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关于全面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的指导意见》则强调,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县域范围内构建的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将覆盖1000个涉农县,辐射带动小农户5000万户。
《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设定的目标是:到2022年,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得到巩固提升。
由此可见,我们的政策导向是打破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格局,使农业经营走向适度规模化,并不断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纳入各级农业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到近60万户,比2013年的13.9万户增长了4.3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7.3万家,是2012年底的3倍多;经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龙头企业达8.7万家;全国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1.2万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目前总量超过300万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7亿户,覆盖面超过40%以上。
根据当前的政策形势,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
主体变化加速农资企业转型
随着农业生产主体的改变,也将导致主要农资消费主体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未来农资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变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副巡视员、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符纯华表示,与传统农资消费者相比,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种植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收入,他们更重视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投入更多,同时,也更关注农资产品的使用效果,为了达到农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他们要求更全面、更专业的农业服务。
这种农资消费主体需求的变化要求农资企业由传统的经营方式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由于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体系的服务,将催生综合性农业服务的巨大需求。同时,在传统农资需求减少、农资企业利润压缩等问题影响下,农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洗牌挑战。为了摆脱困境,农资企业也必须紧跟农业转型的趋势,抓住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变。
基于这种现状,符纯华认为,未来农资企业的转型和创新必须围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新产品上,由于化肥、农药负增长及环保要求升级等政策引导,农资企业的新产品应该向环境负担小、作物利用率高的方向发展,企业为了持续发展也应该探索和适当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减少传统单质肥的比例,减少技术含量少的复合肥比例,增加有机肥及特种肥等新型高利用率肥料的比例。在新技术上,由于环保升级是大势所趋,生产企业需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采用排污少、能耗低的新设备。在观念上,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资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模式,由产品为主转向以服务为核心,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以服务者的形象深入农户群体,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增强用户的品牌粘性,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资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进入现代化上升期,农资行业迎来“投入品优化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井喷”的两大机遇。农资行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将在巩固自身行业细分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上下游延伸,并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望充分享受变革释放的红利,成为一体化的大农业企业。
符纯华表示,在转型过程中,农资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结果。规模化农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现代化作业手段及农资存在强烈依赖,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伴随规模化作业将进行结构上的优化,同时,规模化作业模式的更新往往带来农资投入品的新需求。例如: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定制性、功能性的高附加值农资投入品将迎来新的增长机会;机械化程度可能迎来较好的改善的条件;农膜等种植工具材料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空间;考虑农产品的消费特性,品牌、后市场渠道等在互联网时代将成为农户的重要新需求。
符纯华认为,新的农资、作业技术的开发将进一步推进规模化向大型集约发展,例如卫星遥感施肥、水肥一体化、航空植保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超大型农场的出现在技术上更为可行,推动转型深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客户“真需求”。首先是农业专业服务,农业转型过程中大量的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涌现,产业链细分以及专业提升成为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的专业服务将成为需求爆发点。其次是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信贷作为一种基本的推动农业业务增长手段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普及,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则给靠天吃饭的高风险农业带来重要的价格保障。从目前情况看,综合金融体系将对农业现代化起到非常重要的稳定和加速作用。再次,随着农村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对种植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所助益。大量农资企业通过“农资+服务”的电商形式拥抱农业信息时代,并向服务端延伸,逐步由“农资+服务”向包括综合农技、金融、物流等服务扩张,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重构,获取转型红利。农资电商正在为农资企业和农户带来更多便利,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跨界优势在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将成为链接服务资源和需求的重要桥梁,对种植服务带来极大的利好。
另据了解,中国农产品产值已超过10万亿元,目前已有互联网交易平台为农产品贸易提供信息服务。中国农产品物流市场规模也已超过3万亿元,假设农村物流能占到整个农产品物流总额的5%,那么就有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除了农产品进城,还有大量工业品下乡,双向的农村物流共享平台整合,孕育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些都将为农资企业转型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