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9-01-30◆
◆
(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西校)
一、在律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律动就是随着旋律的节拍有规律的表演优美动作。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与乐感。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对于小学低段学生,关键是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上课铃一响,学生们在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音乐中律动进入教室,兴趣很容易激发起来。律动采用学生易掌握,接近于生活的跑跳步、拍手、踏步、点步等,跟着老师一起做或自编动作,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积极投入,兴趣盎然。还可以用本节课要唱的歌曲伴奏作为律动的音乐,让学生在律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歌曲旋律,对稍后的歌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在音乐游戏中掌握音乐要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动,爱模仿的特点,在对音的高、中、低的听辨力训练中,我选择的内容以游戏为主。如我通过动物形象的生动对比,使学生理解和区分高、中、低三个音区的音乐特点。在高音区描绘小鸟、小松鼠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高音区的音色较清澈和明亮;在中音区则可描绘学生自己的活泼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中音区的歌唱性;在低音区描绘大象、老牛、老虎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低音区的音色较厚实、沉重。我在高音区演奏时,学生模仿小鸟和小松鼠的动作,或是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模仿大象、老牛的动作,或是双手做下垂动作。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模仿游戏既巩固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音高的概念,又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在音乐游戏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但不能只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但是长期的单一模仿只会产生扼杀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学生产生盲从的惰性与依赖性。低段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还比较少,有些书本上提到的乐器,或者小动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又如何让他们展开想象,或者去模仿动作或声音呢?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原本性的音乐”。有一次,我找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视频,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听,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听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几种乐器,猜是钢琴啦、三角铁啦、碰钟啦等,还有学生叫不出乐器的名字,用手拼命比画了一番……我都摇头说不是,孩子们急了,那是什么呀?我把视频打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街头艺人用双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铁锅,敲出了清脆好听的旋律。这口锅一下子启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一个小男孩马上从课桌里摸出了自己的不锈钢饭盒,用勺子开心的敲了起来,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摸出了不少的“乐器”,调羹、饭盒、水壶、铅笔盒……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锅碗瓢盆交响乐。我给了每个发现“新乐器”的孩子鼓励与赞扬,并引导他们敲击节奏,鼓励他们想象声音像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渐渐开阔起来。书本、桌子、笔、玻璃窗都渐渐成为他们创编各种音响的“乐器”。奥尔夫明确指出:“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各种钟表的声音,“滴答滴答”“当——当——”就是一组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多声部节奏练习。让孩子根据所听到的声音进行想象、创造,最后组合成美妙的音乐。盘子的声音、扫地的声音、水的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中的元素。节奏源于生活,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如报纸、皮筋、塑料瓶、杯子等都可以成为演奏的乐器。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活动中,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响作品,音乐小品甚至是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孩子都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创作与表演,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与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