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奇”相参“深”入其中
——高考作文核心概念运用的“三字”经纬例析

2019-01-30何世勇

中学语文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切题高考作文命题

何世勇

核心概念运用一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笔者结合自己应邀外出执教的观摩课,对高考作文核心概念运用中存在的难题与破解的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可操作性的策略:认为“正”“奇”“深”三字是核心概念运用的“经”,是“发现”核心概念、“凸现”核心概念、“表现”核心概念的根本遵循,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提供了护佑这种根本遵循的路径,即策略,本文将其表述为与“经”相对的概念“纬”。“经”与“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正”字经纬,“发现”核心概念

什么是“核心概念”?“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而在高考作文中,“核心概念”则首先反映在作文命题材料中。如何正确地发现命题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即在发现“核心概念”过程中突出一个“正”字,是在正文中有效运用“核心概念”的前提。

因为在高考作文评分中,阅卷老师一般从切题、立意、结构、语言四个角度对考生的作文进行评分,但这四个角度并非并列关系。其中,切题性是评判一篇作文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以江苏卷为例,在高考评分细则中,作文评分共有六档,而从切题的角度来看,则只有三档,即一篇作文即使立意、结构、语言都很好,如果属“基本切题”,最高只有55 分;如果属“不切题”,则最高只有41 分;而只有当其“切题”时,才有可能得56 分或更高。由此可见,增强切题性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基础。而是否切题的首要影响因素就在于能否正确地发现命题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从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本节观摩课来看,结果并不乐观:学生要么找不出,要么找得出但不能说出缘由,对如何正确发现“核心概念”认识模糊,多凭感觉。

如有这样一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当今世界,‘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有人说:‘能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尚未拥有的;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态度。’”课上,笔者请学生找“核心概念”并说明缘由。结果显示,有的学生能发现“核心概念”是“富有”,但不能提炼出发现“核心概念”的方法。笔者提示学生从命题材料中找“高频词”。霎时,学生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高频词”,就是命题材料中多次出现的词。如上面这则命题材料,共由两句话构成,而两句话中都出现了“富有”一词,那么,“富有”即为其“核心概念”。可以说,“找高频词”是正确发现“核心概念”的简便法门。

然而,从笔者任职单位的学生写作实践来看,虽没有出现学生因材料中“我们”出现三次,而“富有”只出现两次,进而认为“我们”是其“核心概念”的现象。但却有不少学生因孤立地注意到命题材料中“关键在于”这几个字眼,进而把其“核心概念”理解为“眼光和态度”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又如何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于是,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尝试着请学生解答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提到的一道数学题,即“移动‘101-102=1’中的一个数字,使等式成立。”大多数学生答不出,当然,少数阅读过《自由在高处》的学生自然知道答案是将“102”中的“2”上移,变成10 的平方。但是,当我接着问那些知道答案的学生,在阅读《自由在高处》的过程中,在熊培云没有揭示答案之前,自己有没有做出。结果无一例外,做不出。为什么?因为学生(当然,也不只是学生)习惯于横向左右观察思维,而缺乏纵向俯视观察思维,即“站到高处”,“居高临下”地把握命题者意图的思维。正如熊培云在文中所揭示的那样,“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有鉴于此,我们如要正确地发现命题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不仅需要从横向上比较某个词出现的频率,更需要“站到高处”,从纵向上用整体的宏观的视野去俯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机械地只比较某个词出现的次数,或孤立地着眼于如“关键在于”这类起强调作用的引导词。

就高考作文而言,所谓正确地发现“核心概念”,是指写者首先要能正确地发现“核心概念”,进而还要让阅卷者能发现写者正确地发现了“核心概念”,这就需要在正文中重复“核心概念”。如果不在正文中重复“核心概念”,或者用相近的概念甚至相去甚远的概念替换“核心概念”,则几乎等同于写者没有发现“核心概念”。当然,在重复“核心概念”时,其次数要适当,不可太多。为什么?我跟学生这样讲其中的玄奥:“这犹如无病呻吟,不招人喜欢,但有病呻吟,多了,也不一定会博得他人的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即是。”

如果说“正”字是“发现”核心概念的“经”,是典圭,那么,“找高频词”“站到高处”和“重复核心概念”,就是护佑“正”字“经”的“纬”,是方术。“经”与“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奇”字经纬,“凸现”核心概念

全文围绕“核心概念”作普适层面的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泛泛而谈,是学生在高考作文或高考模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和破解之策何在?

或许我们可以从孙绍振先生的话中得到启发:“对纷纭的生活记忆,是不能傻乎乎地、没头没脑地贴近的,因为其中有序和无序的,深刻的和肤浅的,混乱的和清晰的,满当当的和空白的,是纠缠在一起的。这时需要拉开一点距离,在想象中调动整个生命的经验和智慧,大力排除驱遣,形成凝聚点,也就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万取一收’,才能进入为文的起点。”于此看来,对于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又岂能“傻乎乎地、没头没脑地贴近”?如若如此,那么只能与数以万计的高考考友们“众口一辞”,得一个大体相当的分数,而想要脱颖而出,难!

其实,我们需要出“奇”致胜,即把“奇”字作为“凸现”核心概念的“经”,而把“大题小作”等聚焦的方术作为凸现“核心概念”的“纬”。

在观摩课上,笔者向学生展示了曾在我校工作的胡立后老师所写的2018 年高考江苏卷的下水作文(节选):

二十四节气里的语言味道

看了一眼日历,忽然惊觉,已是“芒种”季节了。

“芒种”,虽然只有简单二字,却最是能让人看到一派丰收与忙碌的场面:

在这个时节,该是地里的麦子黄了,油菜也该收了。再过一段日子,秋季的水稻,或是秋天的大豆,都需要及时下种、栽种,一切都耽误不得。

这大概是真正好的语言味道,总是简洁明了,却意蕴深远。

……

我想“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流传出来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简洁优美、朗朗上口;另一个原因是符合“天文地理”规律。拿出来任何一个节气,无不是语言的精华:如“芒种”之前的“小满”——它本身是指谷物渐渐饱满,将满未满,“小满”一词甚为妥当,且语言简洁有味。

有何味道?不妨想想为何没有“大满”“完满”这样的称呼呢?原来中国早就观察到“月满则亏”,这是在叫人懂得人生没有十全十美,自然不可以称之“完满”,更不可“大满”而骄。“小满”该是饮酒微酣,花开未半,世事未完满前的知足。细细一品味,这样的语言正是暗合形式简约而内容丰盈的道理,怪不得叫人称赞。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语言便是需要锤炼,但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你的语言根植于哪里?而真正好的语言往往是来自于生活里,生命的真处,简洁而明了。

当我们为不能使用合适的语言而苦恼时,请默念那些优美的语言——

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谷雨春茶

……

这篇作文之精彩,自属一果多因。但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对核心概念“语言”进行了“化大为小”式的聚焦处理,聚焦到“二十四节气”这个点,从而凸现了“核心概念”。仅文章标题就有“一瞬间的带入感”,在“一瞬间”让读者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兴趣,进而产生了出“奇”致胜的效应。

“中国艺术渊深似海,我舀一瓢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这是朱良志在《曲院风荷》的“后记”中对自己这本著作的评价。这本是朱先生的自谦之言,但却恰恰道出了《曲院风荷》一书让人耳目一新的关捩,那就是聚焦到一个角度(全书共分十讲,分别对应香、舞、径、花、树、山、月、风、剑、舟中的一个角度)来谈中国艺术。“舀一瓢饮,来说大海的意味”,理应成我们用来凸现高考作文中“核心概念”的镜鉴。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其核心要义为写作既要倚靠《雅》《颂》以求“正”,又要驾驭《楚辞》求“奇”,从而做到正奇相参。所谓“文理一也”,自由创作也好,高考作文也罢,出彩的文章,往往少不了倚“正”驭“奇”,做到“正”“奇”相参。

三、“深”字经纬,“表现”核心概念

行文到此,不得不补充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鉴于“核心概念的运用”这个能力点主要是针对高考议论文写作而言的,本文所探讨的“经”与“纬”也主要指向议论文的写作,尽管“发现核心概念的‘经’与‘纬’”普适于所有文体。

而作为议论文写作,本应少不了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其”中的分析诠释,进而“表现”出写者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然而,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对“核心概念”“打包走”,缺少对“核心概念”这个“包”的“分析”,更遑论“深入分析”。其实,学生缺少的主要不是“深”字“经”的意识,而是“纬”,是“表现”核心概念的方术。

在观摩课中,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三种方术。

一是正反结合。

对于核心概念的诠释,学生熟知的是从正面用“是……”的句式,但容易忽视的是对这种句式的连用,而其盲区则是从反面用“不是……”的句式,进而与“是……”的句式进行组合运用。鉴于此,课上,笔者引领学生从经典文本中体会借鉴。如余秋雨对“成熟”的诠释:“成熟,不是洞明世事会驶舵,不是练达人情去世故,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诠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而是强调用形象的方式对“核心概念”进行解说,否则,可能就会让人读之寡味了。另外,“是……”与“不是……”这种句式的组合运用侧重的是语言的形式技巧,而在实际写作中,我们还需明了:诠释的内容指向的是“核心概念”的性质、历史、功能,还是意义等哪个角度,以及对哪个角度进行的哪样的进一步分解?否则,可能也只是徒有形式,而写不出具体的内容。

二是以退为进。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习惯于“直来直去”“自说自话”式的表达,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忘记了反问自己:这样的观点,读者会接受吗?这样的观点,读者会怎样反驳呢?笔者曾以“我们的生活姿态,是要如金刚怒目,还是要如菩萨低眉”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口头练习。当时,有一个学生只顾强调要“我们要如金刚怒目”,后来,其他同学就提出反对意见:“一是选择怒目亦或低眉是一个人的基本自由;二是选择怒目一定程度上将伤及无辜”。前者顿时陷入语塞脸红耳赤的窘境!如何出“境”?笔者给学生呈现了那首著名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是的,“退步原来是向前”,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我们要学会“退步”,学会用“诚然……但是……”来“以退为进”。经此启发,那个语塞脸红耳赤的学生又重新分享了自己的表达:“诚然,选择怒目亦或低眉是一个人的基本自由,其背后折射的价值信条在特定的情况下无可非议,但是面对黑暗现实、不良风气时,‘低眉’中蕴含的顺应与宽容决不能成为一个人不敢‘怒目’、掩饰懦弱的理由。虽然‘怒目’一定程度上将伤及无辜,但是群体的沦陷更将是灭顶之灾。”话音刚落,掌声响起。

其实,我们的任何一种表达,都有潜在的读者。我们表达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潜在的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要“表现”出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进而让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就需要我们增强读者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以退为进”。

需要注意的是:“以退为进,一定要进退有度,退是为了进,‘诚然’是为了‘但是’;以退为进,决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观点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在‘但是’后面,一定要做出‘大文章’来,把自己要强调的观点说深说透。”

三是分清对象。

试举一例:

莫使“成”中生“败”(节选)

以上所说的“成功”还只是侧重于事业、学业方面。如果扩展到“人生”的层面,基本原理相通,但情况要复杂一些,有其不同的层次和阶梯。有人将人生分为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所谓事业的成功、财富的积累、仕途的升迁,大多只是“生存”意义上的成功,住的房子大一些、高端一些,吃得高档、精细一点,表面上风光一些、引来的羡慕的目光多一些,也还是“生存”。在“生存”基础上的“生活”有更多非物质的因素,比如爱情、家庭伦理、友谊等。有些“高官”“富贾”只盯着升官发财之类“生存”提升,却因家庭破裂、友谊不再而付出了“生活”上的代价。如果上升到“生命”层次,每个生命来到人间,都是独特的存在,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生命肌理。“大美”也好,“诗意的栖居”也罢,都是“生命”的本真需求,是每个生命个体对其各自“生存”和“生活”的平衡和超越,需要人生的大智慧。如果被世俗的“成功学”云云“一叶障目”,“生存”层次上的成功很可能带来“生活”和“生命”层次上的失败,一念之间,成败得失,还需慎之又慎。

在我看来,这是一段醒人心志、令人拍案的精彩文字。这种精彩是缘何产生的?是思维方式!因为作者在诠释“成功”这个核心概念时,从对象上对其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生存、生活、生命”为三个对象。想想我们大多数,对“成功”理解,岂不只停留在“生存”这个层面上,故而由所谓的成与败给自己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无谓的心结。其实,我们如果能像作者那样分清“成功”所指的对象,即“成功”究竟是针对什么而言的,那么,自然就会对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揭示的观点产生强烈的共鸣:“‘失败’无需悲情,‘成功’亦不可轻言。”

可见,通过“分清对象”来诠释“核心概念”,是深入地“表现”核心概念的重要手段。当然,所谓“分清对象”中的“对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分清时间和空间,也在其中。

最后,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落点应是学生的“行”,即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真实地运用,进而提升了运用的能力,形成了运用的习惯。由此观之,因本文对“核心概念运用”的论述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经”典与“纬”术,侧重于让学生“知”之,而要让学生真正“行”之,做到“知行合一”,要走的路或许还很长。

猜你喜欢

切题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名胜古迹楹联切题刍议
应征联切题再议——“翼彩五台山”征联评选刍议
切题切地 创新意境——几副获奖联的创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