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浅探※
2019-01-30朱定耀宋炜熙肖玉洁邓奕辉
胡 琦 朱定耀 宋炜熙 肖玉洁 邓奕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1 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中西医结合的开端最早见于19世纪中期的中西医汇通派。当时的中西医汇通派,多数是一些学习西医的中医人士,初衷仅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形式,被动地学习西医之长,丰富中医内容。这种形式的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便是中西医结合的萌芽形态,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雏形。在这种模式下,一批优秀人物开始在中西医结合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如: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等。其后,毛主席作出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指示,奠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基础,也大力推广了中西医结合事业。1978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开展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使得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医学教育的舞台。短短的几十年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也正是得益于这批优秀人才的带领,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加速发展。此后大批的中医工作者遵循“西学中”的重要批示,汲取中医、西医优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始中西医结合之路,使中西医结合事业不仅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且在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果。时至今日,当初五六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大多年事已高,中西医结合人才急需注入一批新生力量。
2 中西结合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现出不足。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不足主要有[1-2]:①教学模式单一。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高等教育,但当前的授课模式仍大多采取“一对多”和“灌输式”的本科教学方式,不利于研究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②自我学习能力不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研究生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再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以致研究生缺乏理性思维,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科研能力锻炼不够。目前培养模式下的科研能力培养缺乏一定的监管机制,研究生严重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灵活的科研思维。④未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⑤缺少活跃的学术交流,待完善的信息沟通体制,是阻碍研究生创建创新平台的挡路石。正是由于这些不足的存在,导致当前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教育缺乏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得不到更多的提高[3-4]。
另外,在2013年7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年来,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虽然硕果颇丰,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
3 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应对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应该在科学设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导师的职责、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营创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5]。
3.1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 要想培育优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人才,首先得践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培养思路的基石,研究生培养有别于本科生培养,虽同属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本科生培养是基础,以基础教育和初级专业知识传授为重,意在通过逐步引导,培养通识性人才。而研究生培养是深入,注重在所学专业技术领域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素养,以及加强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前者注重基础全面性,侧重课堂教学;而后者注重专业针对性,侧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科研能力。
培养模式应有学硕、专硕之分,学术型硕士应从加强科研素养、提升科研能力方面着手。而专业学位型硕士应侧重于实践技能。在培养过程中,学术型研究生应该灵活的掌握培养方式,以迅速提高科研能力,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应严格按照培养要求,增强实践技能。
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应一概而论,而要针对各不同专业,制定特定针对中医、西医不同来源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不同专业学员应当学习、熟悉、掌握的专业技能、科研素质。
3.2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这一点也与本科生教育明显不同。本科阶段一般集中人员,统一授课,因课程数量多,时间安排集中,学生课余时间相对欠缺。而研究生教学多采取小班授课,因其课程少,时间短,研究生可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科研及临床学习。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充分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和能力培养并加大素质教育的培养。设置的课程应具有两大特性,即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设课应按照需求,合理安排,杜绝因人设课的不合理设计。对课程设置的优化,是为了满足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要求,使其与学位特点相统一,使得临床技能得到充分提高。因此,可在开设中西医学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完善技能类选修课程的设置,并探索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相结合的契合点;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把握基础理论学习时间,利用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扩宽研究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眼界,深化和扩展专业知识,充分了解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动态,以及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3.3 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中坚力量,其各方面的发展都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无论是导师的学术水平,还是政治思想觉悟,都对其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从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严格生活作风、提高政治素养着手,建设一批高质量、好作风的导师队伍,这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要建立一支优良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首先就得完善选聘和考核制度,做到严而精,也从源头上对导师的质量进行了筛选。再通过定期的考核,使导师时刻保持负责态度,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与此同时,要改变导师队伍的现有结构。改变传统的“一对一”的师徒式培养模式,可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体制,根据教学需要,分工合作,设置导师、副导师,分别负责研究生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指导,使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更加高效、科学。
3.4 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 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为研究生开展相关的技能实践训练课程,如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实践技术、分子生物实验技术、蛋白质组学、临床诊疗新技术、代谢组学实验技术等前沿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现代新技术的掌握。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在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科研选题、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等方面的训练,从根本上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
3.5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定期开展各学术活动,举行前沿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浓厚的学术争鸣气氛,培养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自主性,从而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挖掘出创新潜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生学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诸多可完善的空间。通过剖析现有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些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