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医教育纳入师承的思考※
2019-01-30裴婷婷李妙铿张继苹戴娇娇曲姗姗
裴婷婷 李妙铿 张继苹 黄 泳 戴娇娇 曲姗姗 钟 正 肖 炜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最常见的教育模式,师承教育,即父传子,师传徒。郑炳生[1]老师等将师承教育定义为: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王琦[2]老师认为:师承教育以“诵、解、别、明、彰”为其法,受业于师或家传之学熏陶,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知识。师承教育为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中医大家,使得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心得得以继承和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不断地发展。
现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院校的统一培养,但基于中医学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完全依赖院校培养无法使中医教育得到最好的发展,在院校培养的大平台下融入师承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教育发展的道路,是中医教育者需要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 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医学是汇聚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学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医学[3]。中医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经验性,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真正领悟中医思想。由于中医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形成了经验多样、学说纷呈、流派林立的现象[4]。中医学具有较强经验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师承培养在中医药教育中不可或缺。
2 师承教育
2.1 师承教育的起源 师承教育的肇始可以认为与中医的起源同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是通过黄帝与“天师”歧伯的问难答疑,把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及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演绎的淋漓尽致。在院校教育没有开始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培养了一代代中医名家,形成名医传承体系。如罗知悌师从刘完素,朱丹溪师从罗知悌,使河间学派的中医思想代代传承,使中国传统医学教育构成了人才链和培养了人才群体。
2.2 师承教育的优势 师承教育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采用的是父传子、师传徒的培养方式,通过耳提面命使各个学派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得以传承。这种教育模式具有独特优势:①跟师临证,口传心授。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文化博大精深,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其数千年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把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放在首位。师承教育在临证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水平和分析水平,在临床中,通过老师亲自示范,耳提面命,将老师自己对于中医基础的理解、中医理论的参悟、中医辨证的心得全部传授于学生,学生从老师的示范讲解中学习、领悟、传承老师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进而提出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不同理解和领悟,使中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发展。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后汉书·郭玉传》记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考”。在中医药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只有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体会,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更包含了慧观悟性的成分和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诊疗体会,只有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直观领物、内向反思才能心领神会。③医德培养。作为一名医生,高超的医术是救死扶伤的基础,是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师承教育过程中,老师还应注重弟子的品德,将医德教育融入师承教育的点点滴滴,旨在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人才。《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之言,学生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老师高超的医术,还有在对待病人。接人待物的态度和品德。
2.3 师承教育的不足 师承教育为我们培养了众多的中医名家,但也存在不足:①师承培养是学生的思维和临床理解局限化,容易偏执于一家之言,不利于中医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医人才的理念;②师承教育的培养能力有限,一位老师最多能培养几个学生,无法满足医疗需求,师资力量和师承老师时间精力的限制,使单纯的师承教育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规模化。
3 院校教育
3.1 院校教育的优势 中医院校教育的开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院校的开办是中医学教育的一个巨大进步,它采用统一化的培养模式,统一授课,扩大人才培养范围。
3.2 院校教育的不足 当今大环境下的院校培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包括2方面:①本科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老师统一授课,接受相同理论、思想、经验,缺乏不同流派思想、经验的交流。院校教育没有使学生有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学生并没有能够传承到自己老师的学术精髓、临床经验,说明当代中医院校的师承教育名存实亡,使得中医的发展相对缓慢,没有突破性发展。使师承教育已经慢慢的淡出了中医教育的舞台;②在统一化的院校教育下,学生在学校相关制度的规定下,要学习西医学知识及公共文化课知识,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和中医经典的学习时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去学习,自然而然就对中医失去了兴趣。五年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探索中医奥秘、努力的成为一名中医人才。这也就造成了现在中医大师门前一号难求,而许多中医大学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4 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的必要性
4.1 学科发展需要 中医学科的实践性、经验性已经决定了师承制是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师承制教学是经过几千年来中医发展实践过的,师承制教育下培养出了一批批出色的中医名家,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师从罗知悌,尽得其真传,成为一代名医。中医学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学到的显性知识,还包括与老师朝夕相处过程中慢慢体会和积累的临床经验,才能最大化的领悟老师的理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潜移默化使老师的个人思想得以传承与发展。
4.2 国家政策要求 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在相关的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将师承制教育融入院校教育,是必然趋势,也是最佳选择。
4.3 院校教育下中医人才的匮乏 建国60年以来,中医院校教育得以大力发展,却未现名医辈出、学术争鸣之现象,更多见的是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5]。1956年开始创办中医院校以来,虽然形成了大规模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人,但是院校教育的培养质量遭到质疑。培养的学生中医基础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欠缺、科研思维不活跃,创新精神欠缺等,甚至有学者呼吁要借国外土壤保留下“纯中医”的根[6]。这就说明院校培养模式不能完全符合中医学教育的要求,将师承教育融入到当今院校教育中是中医教育的必然选择。
5 我校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道路上的探索
近年来许多中医院校开始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融合的发展模式,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七年制传承班,早期即实行导师制,强化学生学习中医理论,诸如四部经典等,并尽早的涉足临床,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导师制的方针[7]。2013年我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始将师承教育引入本科教学中。
5.1 培养模式 大学二年级时,通过中医药学院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挑选出对中医具有兴趣和天资的学生,然后进行学生导师的双向选择,成立师承班,进而开始跟名师、读经典、下临床。在师承班的第一学期,主要以读经典为主,学生们每天都要学习中医经典,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阐述读书心得,论述自己对于已学经典的见解,在有了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跟着自己的老师出门诊、下临床,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并慢慢感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师承制体系中,老师的临床经验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老师对不同疾病的临床体验,只有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才有可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进一步提升完善临床思维方式与诊治技巧[8]。在此过程中,中医学子还需认真学习老师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耐心等医德。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是对医德的最好阐述。所以师承制就是继承和发展导师医道医理医德的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中医精华,跟名师、读经典、下临床无疑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一个经典模式。
师承班开展四年以来,已经目睹师承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无论对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还是经典学习方面,师承班的学生不仅能对课本知识牢记、理解,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临床上,能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针对疾病正确地辨证论治。在师承班学生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经典的敬畏,他们能熟读经典,能表达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在临床上也更倾向于用经方。
5.2 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5.2.1 师承培养中导师的匮乏 由于导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为了保证师承教育的质量,每个导师一年最多能接收一两个学生进入师承班学习,大规模的师承教育模式很难发展起来。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师承教育,还需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5.2.2 院校课程设置的局限 在院校教育的大环境下,课程设置有相关规定,公共基础课、外语课、西医课程所占的比例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师承班的学生也必须完成学业要求,繁重学业使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态度发生很大变化。
5.3 解决方案
5.3.1 加大人才引进 加快师资培养 为解决我校师资力量短缺,无法大规模开展师承教育的问题,我校从两方面着手改革:一是加大中医人才的引进,充实我校的师资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培养下打造优秀师资,完善保障机制,服务于中医人才培养;二是充分发挥国医大师、教学名师的引领和骨干教师的帮带作用,自上而下,形成教授博导、名医专家、长江学者等多元化师资队伍,并且广泛吸纳校外资源合作办学。以鼓励名医名家来我校不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让年轻教师拜名师,在导师的培养下尽快的成长起来,成为合格的师承班教师,使师资力量进一步强大。更好更多的培养中医人才。
5.3.2 课程安排合理化 学生课程安排应与多样化的跟诊学习有机结合,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合适的参与机会。在此基础上,跟师学习安排要与全校其他课程改革和整体性教学改革相互配合并衔接好,不断完善跟师方案。
如今,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当代中医学不仅需要继承,同时也需要在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将师承融入院校教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点。师承制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传承中是不可替代的,当今社会发展中,将师承制更好地运用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也是毋庸置疑的。师承制教育与当前的院校制培养优势互补,将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