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发,石破天惊
——记叙文“演绎精彩故事”写作技法摭谈
2019-01-30池赛霞程必荣
池赛霞 程必荣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但考生写记叙文,演绎故事,通常存在这样毛病: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就平铺直叙,从A到B,从 B到C,拖沓冗长得像一列火车。
知道症结所在,那么如何突破?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这就告诉我们,记叙文演绎故事要精彩,就必须“出其不意”,也就是要在“出人意料之外”,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又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人意料之外”,与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那么,演绎精彩故事怎样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呢?
【技法阐释】
记叙文演绎精彩故事要做到“既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种“情节突转”的写作技法。
所谓“情节突转法”,是指演绎故事情节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情节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运用“情节突转法”,要注意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着力蓄势,层层铺垫,才能造成一种引而不发而一触即发的情境。
“情节突转法”要运用成功,关键在于突转之前要选取与中心命意相反的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层层推向高潮;形成一种翩翩欲动的氛围,造成一种引而不发而一触即发的情境,使中心部分产生“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再一下子倒转,使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比如,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一文中,作者给我们演绎了“儿子”参加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文章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参加比赛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并引发了三次争论:第一次争论——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第二次争论——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第三次争论——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可以说,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
……不久,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参加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将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看。他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噢,天啊!
当儿子收到获奖邀请函时,妈妈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 “积情蓄势”“铺陈渲染”之“水”,造成一种引而不发而一触即发的情境,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无疑则是开闸放“水”。
2.情节突转,石破天惊,才能收到出人意料之外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当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思路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已经平和自然甚至有了一定心理预期的时候,故事突然峰回路转或急转直下,往往能够造成石破天惊的效果,给人惊喜,给人震撼,给人叹息。
请看希腊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的微型小说《界河》(节选):
……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作品开头以一道命令拉开序幕:“禁止下河洗澡!”让人既明白为何有界河之说又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既然是界河,又有严兵防守,为什么还有人想去洗澡呢?原来 “春寒料峭”已过,“明媚和煦”的春天来了,“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人们爱清洁、爱自然的天性盖过了对战争的恐惧,去洗澡的想法让主人公寝食难安、魂牵梦绕了。如此的渲染铺设让人觉得主人公去界河洗澡势在必行,而当下河游泳的年轻士兵突然发现河里有人时,便飞速向岸边游回。他率先登岸,抢占先机,并把枪对准了敌人———“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然而,“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作者在演绎故事情节时,顺着这个方向反复铺陈渲染,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是啊,是河水把他们变为两个互相袒露身体的普通人,还有什么比毫不掩饰地相互袒露身体更能体现亲密无间的关系,更能体现真诚、善良、信任的美好人性呢?然而,“随着彼岸一声枪响。他应声倒下”——“情节突转”谜底揭开,主题得以鲜明地表现:它绝不是在表现一个年轻士兵的真诚善良,而是上演着人性的美好可贵与脆弱无奈,从侧面写出战争的残酷和灭绝人性。作品结尾情节突转,让读者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这样更真实,更发人深思,读来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演绎故事情节,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这样的文章当然吸人眼球。许多考生在考场上也运用这种写作技巧,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请看2017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小镇火车“呜——”火车哐当哐当慢慢停下,吐出一堆白烟,惊得周围看车之人不由自主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看着。
当晚李老爷的儿子便难得和他爹说起话来。自从他坚持去新式学堂,李老爷气得抽了他一顿,两人便一直僵着。
“那火车可神奇了,你说黑煤咋就让它动起来还冒白烟呢?”儿子问。
李老爷年轻时在大城市读了几年书,自认为见过世面,说话便总带着些不以为意。他看着这娶了四房小妾才生下来的儿子眼里灼人的对未来渴望的光亮,磕了磕烟杆。“这有什么……说不准和黄包车似的有人拉罢了。”
儿子“嗤”了一声,“怎么可能。不过确实和招黄包车似的,我一招手那车还真停了——开车的是我同学辉子!我也要学开火车,我要去外面长见识!”
“不准!”李老爷重重一磕烟杆,这小子心越来越野了。不过黄包车是好,他每回站在车夫面前招车,他们总笑着吆喝两句:“客人去哪儿?”就是跑起来颠了点。
小镇修铁轨通火车的事似乎丝毫影响不了李老爷,他仍旧每天抽抽烟,看看账本,偶尔去地头转一圈。
过了几个月,最近难得回来的儿子一进门就说他会开火车了,还说下周二辉子就让他正式开一次火车。
“你怎么能给人当车夫?”
李老爷气得摔了烟杆,心想或许得让儿子从学校回来了。天天向往外面与未来,以后还怎么做老爷?
周二那天儿子一大早就爬起来,说火车停在邻县,要赶过去。李老爷瞅了眼门外,朝阳绚丽却不如以往多彩,反是如鲜血般红得专一而热烈,仿佛在迎接新生。他爬起来,点上了烟。
这天天气是极好的,青天白云明日静静看着人间。李老爷想起了儿子的话,犹豫了一下,换了身马褂,取了最宝贵的一支烟斗,慢悠悠向城东晃去。
没有黄包车,累人。李老爷揩了把汗,终于还是顶着太阳爬上了铁轨。
恰好,远处火车正喷烟驶来。
李老爷看着那一点点大的东西,再次坚定了回去就让儿子退学的想法,这么小怎么挤得下几百人?不过他还是如同年少招黄包车那样站在它面前挥了挥手。李老爷看见有头从车窗里钻出来,似乎和那黄包车车夫在吆喝一样。他仰头,看着蓝到透明的天,忽然想起了年少读书时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华之崛起,其希望……”
“快躲开——爹!”头脑里的话被儿子的嘶吼打断,他木然地睁眼,整个人被笼罩在火车的巨大阴影之下,温热的烟雾淹没了冷僵的躯体,一片白茫之中轰隆之音如同年幼时经历的炮火……
烟斗跌落,断成两截……
后来,李老爷直到死也不敢坐火车。
这篇优秀作文演绎故事非常精彩,采用的就是“情节突转法”:先着力蓄势,层层铺垫,步步烘托——小说从开端到发展,经过三重蓄势,逐步表现李老爷对火车的抵触。但是高潮部分的景物描写又让读者期待情节会在李老爷见到真火车后突转:李老爷会转变观念,接受新事物。结尾情节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突转,李老爷受到了惊吓,“直到死也不敢坐火车”。小说在读者瞠目结舌的震撼中结束: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多么强烈!
作者正是运用 “情节突转法”来演绎精彩故事,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看2016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神奇的书签》:
神奇的书签捡起地上这枚小小书签,我轻轻吹掉上面的浮尘。用硬纸做成的它,质地细滑,浅粉底色,印着淡淡的山水人物墨痕。有人在上面标着“马克”二字,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枚书签。“马克”,在英文里不就是作标记的意思么?我是多么渴望能在一本属于自己的心爱书籍上,自由地圈点,放肆地做笔记,让每一处的精彩都标上独属于我的记号。
可是,我不能!我现在甚至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都没有,握着这枚书签,我心里掠过一丝同病相怜的忧伤。我爱读书,可是家里没钱买,就像这枚精美的小书签,它本该被夹在精装的书页里,此刻却跟我一样流落街头。
这时,我手心泛起一阵微微的潮意,难道是书签也在陪我哭泣了?我看着浅粉渐渐变成了浅红,像被泪打湿了般。“挺神奇呀!”我心想着,刚才被赶出书店的委屈也随之消散。
每天放学,街角小书店,是我的乐园,在那里可以如饥似渴地翻着各种书,但是得提防工作人员那犀利的目光。每每假装镇定地在名著书架前驻足,我总是一边装出一副正在挑选斟酌的样子,一边飞快地翻着书页,恨不得能记下每一页上的精彩。
就在刚才,我正抱着一本《三国演义》看得投入时,工作人员如神兵天煞而降,冷冷地夺过我手中的书,怒气冲冲地说:“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你每天都来看书,又不买,出去出去!”不由分说把我往外推。泪水一下子在我眼眶打转,因为没钱,火烧赤壁的谋略布局刚刚打开帷幕,就不得不戛然而止,只留得失魂落魄的我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个人在街头毫无目的地游荡,眼前似乎还在复现着年轻的诸葛神机妙算,周瑜英姿飒爽指挥若定。
直到我在冰凉的地面上,无意看到了它——马克,我的心像漂泊的小船停驻在它的岸边。有什么比想读书而不得更让人伤感的呢?这样想着,我忍不住又抚摸了一下它。咦?手感有变化,怎么变得有点磨了?
当我再定睛看时,手里攥着的,分明就是一张百元大钞!“马克”变成钱了!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火烧赤壁呐喊冲天的场面。
“马克,我能拿你去买书吗?”
只见它很乖顺地蜷在我手心,那么柔和,那么听话。于是,我转身向书店走去……
这篇满分作文讲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渴望读书而不得的故事。开头巧设悬念,由捡起地上这枚小小书签,引出对阅读的热爱,对书签的描绘细致优美,浅粉色又恰好符合百元大钞的特点。主体段落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烘托,顺着一个方向叙写没钱买书看书的无奈,结尾“情节突转”,书签又变以钞票,帮助作者实现拥有书的梦想。书签变钞票可谓 “脑洞大开”——出人意料的结尾却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枚书签的神奇非凡!作者在演绎故事时,运用“情节突转”的技法,非智慧参与,灵感倏至不能为也。这样的作文能不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实战演练】
请运用“情节突转”的写法,以“我真的没想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本文的题眼是“真的没想到”,文章的内容应是由 “真的没想到”引发出来的、出乎自己意料的震撼人心的事,即表现出生活中闪光的东西。题目限定了所写的对象是“我”,因此,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切忌编造。开头可按自己原来对事物的发展看法叙述,结尾一定要点明“真的没想到”这个题眼,既照应了开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或适当的评论。
【佳作展示】
我真的没想到……
余凌寒
我醉心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微,无论是轻抚薄荷草嫩叶时的满心清凉,还是掬起一捧清泉入口时的滋润回甘,还是细嗅秋日阳光时的温暖馨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让我觉得安定怡然。
在此之间,最让我没想到的却是一盏普通的路灯。但它,又是那么特别。
邂逅之时,天空中飘着细密雨丝,伴着风,斜落至夜晚的大地,路旁那一行行高大的路灯,挺着白色的腰杆,低头不语,在灰色的路面上,投下一块又一块暖黄色的光亮。我擎着伞,经过一块又一块的光亮。雨丝落在伞面,犹如砂砾掉入厚重的地毯,悄无声息。
当我缓步前行时,蓦然间觉得周遭的光亮减弱了几分,一个疑问从我的脑海中浮现,略一思索,旋即被一个猜测替代。于是我抬起头,带着求证的心情——果不其然,头顶上的这盏灯,若不是有洁白的轮廓,怕是早已和夜色融为一体。
“是累了吗?”幼稚的念头甫一出现,便被自己摇着头否定。我不免自嘲:不过是灯丝烧了,换一个灯泡就好,何必如此感性?笑着笑着,又有些许难过:灯泡坏了,换一个就能继续闪耀。而我,作为一个人,自是躲不过时间的洪流,腐朽之后就无法重来。那么,我又将留下什么呢?终日与书本为伴,不曾见过蔚蓝无边的海洋,用劲地学习却始终触不到梦的轮廓。身边的人早已定下目标,在自己选定的路上一往无前,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因为他们知道,穿过黑暗,就是光明之所在。而我,像是被摁了暂停键,茫然地停在原地,在我面前的路,一眼望不到头,黑黑暗暗。我的明天怎么就那么远?看着那盏黑暗的路灯,我心有戚戚焉。
罢了,罢了,我低头继续前行。还未行出多远,心中却涌起一股不甘:不应该就这样结束,总是会有不同才对。我执拗地认定:那么多人都挣脱过命运的枷锁,这盏灯也一定不会陷入永久的黑暗。像是受到神的感召,我重回那盏灯下,抬起头——依旧是那黑沉的脸……
不!那脸上竟透出一抹光彩!我的心在狂跳,那一盏灯的灯丝,嵌在灯泡的中间,细细小小的,正发出橙红色的光。蕴含在我心中的希望仿佛被火种引燃:是,怎么会就这样结束呢?一定不会就这样结束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缕微光,期待着更为璀璨的奇迹。
那灯丝闪了一下!只有一下,就那么一瞬间,但我确信我看见了!这灯,正和命运做着抗争!
一下,两下,灯丝快速地闪动。它要赢了,它就要赢了!而我就要看见光明!
……灭了,那一抹光。它灭了,它彻底地消失了,它连挣扎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我内心的激动如潮水般退去,终究是,无法逃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命运啊。我甚至觉得自己同那一盏灯一样,正一步步湮没在黑暗里。
就在我心灰意冷之际,我的面前出现了比太阳还要耀眼的光亮!它的出现是那么得让人猝不及防,以至于我本能地闭上了眼,但从眼皮透进的红仍是让我感觉从心到身,都温暖起来。这盏灯,挣脱命运的枷锁,亮了。无法,无法,千万个无法表达那一刻,我心内几欲落泪的感动。
远不止如此,重新绽放的灯火除了带我走出黑暗,更给我带来了绝美的风景。在灯光的映衬下,雨丝的形态与下落的轨迹在夜空中清楚显现。晶莹的雨丝,衬着暖色的光晕,缓缓下落。在眨眼的瞬间,定格成仿若摄影师手中,长时间曝光所拍摄出的蔚蓝星空。且那雨丝扑面而来的时候,竟给我一种“美丽新世界在与我相拥”的莫名幸福感。
我想哭,幸福得想哭,我真的没想到,小小的一盏灯,竟给我如此之大的感动与快慰。
【点 评】
本文在演绎 “我真的没想到……”的故事时,采用了“情节突转法”让文章引人入胜。第3-10自然段是记叙“一盏普通的路灯”,作者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并层层推向高潮;最后三段情节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揭示“灯”的寓意升华文章的主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