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分析

2019-01-29兰敏胡丹

智慧健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嘌呤痛风性痛风

兰敏,胡丹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 血液科,四川 成都 610500)

0 引言

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多为无菌性炎症,其特点为剧烈疼痛、自限性,现阶段临床上对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该病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及时给予有效诊断和针对性治疗[1]。因此,临床上要明确分析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便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重点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以下是相关报道。

1 尿酸含量过高

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因素为尿酸含量过高,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体内合成的嘌呤核苷酸与核酸分解代谢为内源性尿酸,其中有三种嘌呤核苷酸参与其中,包括次黄嘌呤核苷酸、尿嘌呤核苷酸以及腺嘌呤核苷酸。机体内嘌呤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来源途径,由机体自身合成,占体内尿酸的80%,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嘌呤食物,促进血尿酸的升高,是该病常见的一种诱因[2]。内源性嘌呤的增多会引起尿酸生成的增多,而90%以上的原发性痛风患者肾脏排泄尿酸的量减少,可由多个疾病造成继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尿酸升高会引起单钠尿酸盐沉积,尿酸为弱酸性,Ph 值一般为5.75,Ph 值在7.35-7.45 正常条件下,细胞外液中尿酸的存在形式为尿酸盐,即尿酸钠盐,健康机体内尿酸盐含量为300βmol/L,部分可结合血浆蛋白,其最大溶解度为405βmol/L,若溶解度为420βmol/L 可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形成单钠尿酸盐结晶,便于尿酸盐的沉积。单钠尿酸盐沉积的原因为关节组织内血管较少,其滑膜处毛细血管迂回曲折,血流较为缓慢,形成涡流,使其沉积,关节组织液内Ph 值较低,基质中含有丰富的黏多糖酸,其长期处于超饱和浓度,超出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限度,过劳、饮食、手术、外伤、饮酒以及药物等会促进单钠尿酸盐的沉积[3]。尿酸的升高会使单钠尿酸盐大量沉积在滑液内使其成为针状尿酸盐,而尿酸降低表示痛风石已经溶解,无针状晶体的释放。痛风性关节炎为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患者一般不发病,若是血液内血尿酸浓度较常规血尿酸数值高,则属于高尿酸血症患者。

2 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包括:①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时,该细胞表面的受体有可能参与机体与单钠尿酸盐的反应,进而引发疾病,而且会进一步产生相关介质与趋化因子,将关节滑膜的通透性明显性提高,造成关节炎以及关节红肿的急性发作,直至造成痛风性关节炎。中性粒细胞会吞噬单钠尿酸盐,使其释放炎症介质与趋化因子,释放更多的溶酶体酶,损伤更多的组织,引起痛风急性炎症反应。②肥大细胞:痛风性关节炎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以及因素为肥大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与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发生在早期炎症发病期,与中性粒细胞活化相比,其起源更早。肥大细胞膜上出现抗炎刺激引起抗原抗体反应,进而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对趋化因子、5 羟色胺、血小板活化因子、肝素、组织胺以、慢反应物质以及前列腺素等的释放,进而出现细胞聚集、腺体分泌、平滑肌收缩等症状,最终导致血凝状态、细胞聚集以及腺体分泌等情况。③单核和巨噬细胞: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还有单核和巨噬细胞,可合成、分泌更多的炎性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 等,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磷酸酯酶A2 与一氧化氮合酶等物质,进而引起炎症,损伤各个机体组织[4-5]。尤其是可对炎症细胞的凋亡进行有效抑制,使其持续性发展。该病患者有无症状其关节液内部均可见吞噬尿酸盐结晶的单核巨噬细胞,与病灶内相关物质反应进而出现该病症状。

3 细胞因子和痛风之间的关系

3.1 常见细胞因子和痛风的关系

常见的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IL-1β、IL-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IL-1Ral-1β 等物质,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细胞因子较多的患者,其发病几率明显性提高[6]。其痛风急性发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IL-1β,对巨噬细胞有激活作用,增强其杀伤及吞噬效果。IL-8 可吸引中性粒细胞使其聚集在炎症病灶,从而达到趋化以及激活效果。TNF-ɑ 为重要炎症介质,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有助于炎症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属于小分子可溶性多肽,由多种细胞分泌而成,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以便发挥生物学活性。在患者发病时,可引起严重无菌炎性症状,可延长炎症时间,达不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3.2 转化因子β1 与痛风之间的关系

转化因子β1 在临床上是重要的一个抗炎症细胞因子,可分化成熟的巨噬细胞使其分泌并产生,尤其是在急性炎症发病期间,可阻断内皮细胞的激活效果,进而无法使白细胞黏附与聚集,最终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转化因子β1 可有效调节与痛风性关节炎之间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巨噬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等,但该调节过程中转化因子β1 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痛风之间关系密切[7]。若患者关节液内有转化因子β1 检测出来,表示治疗期间患者炎症症状有所缓解。

4 炎性体与细胞蛋白受体之间的关系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单核巨噬细胞之间有一定的作用,可通过两个环节完成,首先抑制细胞吞噬反应与释放炎性介质等,而且炎性体的发生会加重病情,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与蛋白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 有效衔接,形成细胞质内的最终物质[8]。炎性体会介导Caspase-1,可分泌活性成分,进而出现更多生物学效果。炎性体的作用可渗透在该病诊断治疗中,可对细胞微管的生成与减少进行显著性抑制,引起更多症状的发生。

5 结语

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可损伤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临床上需要加强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性,以便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猜你喜欢

嘌呤痛风性痛风
痛风的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痛风了,怎么办?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别忽略素食中的嘌呤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啤酒酵母对嘌呤类化合物吸收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