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9朱建光李汉伟苏成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医药课程体系改革

朱建光 李汉伟 苏成福*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1]。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中医药人才来满足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需求,如何深化高等中医药教学改革,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针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河南中医药大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十三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学校确定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指导[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4],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医教协同为抓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系统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等六大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将学科、师资、科研、国际合作、办学条件、社会支持等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巩固特色优势、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国家、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2 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

注重观念引领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学校始终重视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将人才培养目标紧紧扣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通过学习文件、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讨论等,领会精神,更新观念。尤其是2014、2016年,为迎接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学校进一步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和育人观[5],明确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方向。注重政策激励,将教学获奖、质量工程项目、教学论文、教材等教研教改工作成果作为教师晋职及岗位评定的重要依据,并给予奖励。为此学校修订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如《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奖励办法(暂行)》《教材建设的奖励办法(暂行)》等,为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开展注入强劲动力。注重教学研究,学校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立项研究,并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3 从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推动教学改革

围绕“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的多元化、高素质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对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以期推动教学改革。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模式改革自2010年起,学校充分考虑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及自身实际,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三类人才”培养,即中医药传承人才、中医药应用人才、医药相关人才。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系统的中医思维能力、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练的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人才,并相继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班)、中医学(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实验班;中医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国家医疗制度改革趋势,为社会培养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兼通的人才,如全科医师、中医、中药等;医药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医药市场的需要,培养既能服务于医疗市场,又能适应于其它服务领域的应用人才,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市场营销等。

通识教育改革,学校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汇贯通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多方结合,全面兼顾;突出特色,注重传承;核心指导,因材施教”为原则,构建了分类必修、核心课程、自由任选并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通识课程呈正金字塔形、专业课程呈倒金字塔形的课程体系,占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总学分30%以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通识任选课,藉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基石学科建设,中医基石学科主要是指内经、伤寒、温病等中医经典学科。中医经典浓缩了历代先贤的智慧,最能体现中医的精华与灵魂,是中医赖以传承的关键。针对近些年来中医基石学科逐渐弱化的现状,学校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出了大力加强基石学科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如建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与教研室并行管理机制;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向基石学科倾斜;加强内培外引、整合吸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

3.2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2.1 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推进“三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构建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完善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3.2.2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在医教协同推进中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学校建立了“学校—学院—学科(教研室)”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设立了教学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制订相关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相关委员会的作用日渐突出,对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时研究、科学决策。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引导。学校通过树立“教学名师、教学标兵、教辅标兵”先进典型,开展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的推荐和评选及“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确立了积极向上的导向,激励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透明公开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通过教学例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意见反馈、毕业生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多种方式,多方征求政府职能部门(省教育厅、卫计委、中医管理局等),用人单位(医院、科研院所、学校等机构),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等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专家等各方的意见与建议。

4 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自2002年实施学分制改革以来,学校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环境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建设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考试系统、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课程资源云平台、录播系统,自主研发了教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管理,尤其是为学籍和教学运行管理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教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并根据使用需要不断充实内容、升级更新,确保了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校园网管理规定》《校园网信息发布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校园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保障了校园网的良好运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引进、整合了一批高品质网络共享课程,包括超星尔雅、智慧树等网络通识课程91门(198门次),供学生自由选修,近3年,累计在线选课21366人次

5 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5.1 问题表现 对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中医院校目前毕业生的质量还有不小差距。尽管中医教育教学一直在努力探索与改革,但改革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均有不足,具体表现在教学改革的整体顶层设计不到位、教学改革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的参与度及教学改革的成效分析存在不足等。

5.2 原因分析 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目前进入了“深水区”,久积而成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因格局、惯性、利益等因素,改变的过程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决非能一蹴而就、着手成春。

5.2.1 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还有欠缺 其原因:对当前高等教育、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认识还不完全清晰;对当前困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与瓶颈问题把握还不甚到位;整体设计的具体规划尚不全面。

5.2.2 教学改革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原因:对新理念、新做法,如“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性评价、创新创业等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过程;整体设计不系统,致使各项教学改革的理念、进度不一。

5.2.3 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意愿不强,参与面较窄,仅局限于具体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原因:激励不足,教学改革难度大、付出多、回报少,现有的激励力度还难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推广教研成果的积极性;引导不足,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政策不熟悉,参与热情不高;考核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5.2.4 教学改革的成效分析不深入 教学改革的成效通常体现为正面成绩与效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或简而言之,或很少提及,而不少获奖的教学改革成果或论文,其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其成效分析与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出入;部分教学改革因故无法实施而搁浅,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也随之流失。

5.3 改进措施

5.3.1 深入分析 区别对待 梳理、分析当前困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与瓶颈问题: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学管理与改革对学生学习的选择尊重不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较为薄弱、网络新时代教育模式变革跟进不到位等;中医教育的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学科专业结构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存在一定的困难等;学校自身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创新,课程体系改革需进一步推进,评价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5.3.2 整体设计 加强统筹 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遵循“质量优先、规模适度”的原则,建设好中医学、中药学等优势特色专业,及时调整供给过剩专业,积极发展中医儿科学等急需和新兴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总结传承班经验,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着力中医药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5.3.3 更新理念 促进转变 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实现教学过程的“六个转变”: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由“教师教什么”向“学生学什么”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教学评价由“教师教得怎样”向“学生学得怎样”转变;教育环境由“教师教得方便”向“学生学得有效”转变;教学计划由“教师有决定权”向“学生有选择权”,并通过完善保障、督导机制,促使其全面推行、落实体现,从而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5.3.4 加强激励 完善考核 进一步加大教改项目经费支持力度,提高对教学改革的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撑力度;对在教学改革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加强服务,针对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难,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好的服务平台与环境。完善考核机制,将参与教学改革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前行;完善教学改革成效的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客观合理地评价教学改革的成效。

猜你喜欢

中医药课程体系改革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