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思考

2019-01-29张福乐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

张福乐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 300181)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精神是新时代的主题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当代大学生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把大学生培养为具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其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1]在这“四个伟大精神”中,奋斗精神至关重要,无论是个人、民族,还是党和国家,没有奋斗精神,就不可能取得进步和成就。

1.奋斗精神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又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因素。奋斗精神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个体在知识水平、理想信念、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状况,这些都属于制约人生价值实现的内部因素。[2]因此说,奋斗精神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选择和经历的道路,都是也必然是义无反顾的奋斗之路,而且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奋斗精神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条件。

2.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承着奋斗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夏儿女一步一步建设起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奋斗精神还派生出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中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就是永不松懈地奋斗,使自己日益强大起来。眺望人类历史上,世界上任何一个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它的历史进程中总贯穿着奋斗精神,如果舍弃了奋斗精神,再强大的民族也会在内忧外患中倒下,最终走向灭亡。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的苦难,某些时候几近灭亡的边缘,但是始终没有被消灭,而且能够屡仆屡起,生生不息并日益强大,究其原因,正是得益于这种伟大的奋斗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渡尽劫波而愈强。[3]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奋斗精神的支撑。

3.奋斗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新片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90 多年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起,历经28 年的卓绝奋斗,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世界罕见的发展速度赶上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在2018 年新年贺词和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激发了亿万中国人的奋斗热情。在建党95 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持续奋斗,我们党才能够走在时代潮头,引领国家和人民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

二、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内容

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既定目标或理想,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勤劳勇敢、不畏艰苦、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等意志品质和工作态度,[4]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甘于奉献,以小我成就大我的道德情操

甘于奉献集中体现了奋斗精神所蕴含的崇高人生境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个人只有甘于奉献,才能够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保持统一,个人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能够服从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远大理想,把国家和民族的理想设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忘我工作,奋斗终生。每一名大学生“小我”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学习中戮力同心共同为“大我”奋进。这并不是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因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大学生更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5]“小我”成就“大我”,“大我”反哺“小我”这一统一过程的实现,不能消极等待,必须要不断奋斗,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醒自觉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通过艰苦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在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我们要有警醒自觉的认识,只有继续奋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要发扬奋斗精神,就要有忧患意识,克服各种私欲和诱惑,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大学生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消极观念,不能为眼前利益的满足而产生“停一停”的想法;要提防“糖衣炮弹”的利益诱惑陷阱,时刻保持清醒,不为外界这样那样的诱惑而迷失自我;要远离“奢靡享乐”的不良作风,虽然社会物质生活较为丰富,攀比享乐现象较多,但不能迷醉于其中;要领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保住底线,不忘初心。

3.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拼搏韧性

实现理想或达到目标,都不会有平坦的道路可走。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和胜利,都是党领导人民干出来、闯出来、拼出来的。新时代,我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战胜一切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拼搏韧性。在学习中要增加抗压训练,在心理辅导和成长教育中要培养不惧困难险阻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机能,培养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坚韧态度,培养敢于动真碰硬的勇敢品格,养成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善作善成的精神品质。

4.脚踏实地、专注刻苦的优良学风

实现艰巨的目标和任务,需要苦干实干、勤奋务实的作风保障,唯有如此,人们才能有始有终做好本职工作,不做表面文章,不急于求成,不怕吃亏。新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要跟上步伐,不落人后,首先需要刻苦学习,在认真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选择专业学习方向,继而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深钻细挖,成为专业人才。其次,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学习中学会统筹规划,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去完成。最后,要有耐心和“定力”,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极枯燥而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专注刻苦的精神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务必要养成这些好的学风。

5.勇立潮头、改革创新的开拓担当

不间断的改革创新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有形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开拓创新品格的生动体现,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创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开拓创新。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涉及的利益更加复杂,面临的艰难险阻更多,要啃下这些硬骨头,不仅需要智慧和方法,更需要勇气和担当。同时,我国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造、大胆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掀起创业创新的热潮,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建设起一个创新型国家,引领时代的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有效路径

高校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奋斗的意义,树立奋斗的意志品质,体现艰苦奋斗的行为,把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奋斗的作风。

1.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激发奋斗动力

对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与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内在统一性,奋斗是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基础和条件,理想信念则是激励大学生拼搏奋斗的动力,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把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首先,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奋斗的方向,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上的“钙”,是指引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灯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胸怀“大我”,摒弃只为个人“小我”而奋斗的狭隘奋斗观念。其次,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确立奋斗自信,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每一名大学生只要努力奋斗,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守奋斗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发展、求富裕的奋斗史,铸造红色基因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征程中凝练出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富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党员、对青年一代的红色基因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讲好红色基因的内涵,特别是把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讲深讲透,让大学生入脑入心,更加理解和信服红色基因的可贵,为奋斗精神培养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挖掘红色基因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好各地的红色教育资源,为奋斗精神培养提供资源基础。围绕革命的历史和典型人物的故事、旧址、物品等红色基因资源,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大学生生动真切的体会奋斗精神,激起大学生的奋斗意志。

3.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养成奋斗习惯

大学生要想成为专业人才,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就需要在学习中攻坚克难。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6]因此,学生不能仅满足于考试及格和毕业的要求,大学不能局限于对学生的低阶要求,而要开发学生的高阶能力。在学习中,教师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专业领钻研更深,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建立帮扶机制,促进这些学生奋起拼搏,体验学业成功的乐趣,给自己带来更多自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此,方能引导学生在课堂内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在课堂外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养成奋斗习惯。

4.在社会实践教育中锻造奋斗作风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人要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精神,都不能脱离开人的实践。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需要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一是开展社会调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形式,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工厂等生产一线,感受劳动场景,体察国情社情民情;二是组织志愿服务,如到福利院、敬老院、留守儿童学校等开展帮扶活动等,组织开展科学技术、法律、医疗卫生等知识宣传宣讲,组织文艺扶贫演出等“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除此之外,还有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参加勤工助学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走进了社会,在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感悟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克服了不良的思想,激发奋斗的愿望,锻造奋斗作风。[7]

5.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培养奋斗品格

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且,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情况不在少数。如果从大学生自身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干不了”,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奋斗精神的“不愿干”,所以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奋斗品格。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理解新时代的使命,培养勇于开拓、敢于承担的精神。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奋斗心理机能,包括奋斗行为习惯、抗压力心理的养成等。再次,是大学生的奋斗能力锻炼,包括思考问题、破解难题、沟通交流的技巧等。教师一方面要精选就业创业成功人物的案例,给大学生详细分解剖析,另一方面可邀请成功人士,甚至是创业成功的学生现身说法,以实际经历开展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实训中提高质量和效果。

四、结束语

奋斗精神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具体的行动。新时代,高校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过程中,要不断赋予奋斗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不断提升大学生实干担当的能力,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和使命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