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发展回顾
2019-01-29王如梦李桂红
王如梦 李桂红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00866)
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且维护特定阶级、阶层和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能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观念体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迈向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全新发展新时期。围绕经济开展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新规划了发展路线。这一发展路线与之前截然不同,它既包涵着中国的特色文化,又与我国的社会现状相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呈现出了相应的改变,并且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朝着新的趋势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凭借着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历史性、阶段性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首先,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入全新开启阶段。其次,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标志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入扎实推进的阶段。再次,随着十六大的召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也进入创新发展的阶段。最后,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党和国家事业有了很多重大发展,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进入战略强化阶段。
1.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拨乱反正阶段(1978年—1989 年)
1978 年至1989 年这段时间内,中国正处于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的初始时期。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集体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解决文革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上。第二时期,在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探索出全新的发展历程。该阶段改革的内容比较多,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都能得到体现。
“拨乱反正”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转折点,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两个凡是”进行批判,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发表则彻底纠正了“两个凡是”。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党内外的思想空前的活跃。然而,还是存在着极少数人,故意放大历史错误,企图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1979 年3 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并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紧接着为了从根本上肃清“左倾”错误思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客观分析了党在建国后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也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顺利完成。这样,通过拨乱反正,结束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状态,党找到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正确导向,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理性回归[2]。
2.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2002 年)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历经了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逐渐指向中国。我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虽然挑战不断,但是我党依旧没有停止探索与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党中央通过总结历史以及国际经验,最终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建设。1992 年党的十四大会议,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归纳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在2000 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旨在深入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增强共产党的武装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党执政的基础条件和中坚力量,也使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得到了丰富与完善。此外,江泽民曾经数次提到过,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确定其在该项工作中的重要性。比如说,在1994 年所发表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 年发表的《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等,均重点体现出了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该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3.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阶段(2002年—2012 年)
随着十六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2003 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写入到十七大报告中。十八大后,正式将其归纳至党的指导方针中。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基本导向,也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充分调节所有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这一论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理论、思想、精神和道德等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使得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大大增强,从而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
1.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用极端重要四个字来形容可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5]可见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新时代以来,党不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与旗帜、道路、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道,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性和原则性要求就是要做到“两个巩固”,针对意识形态的任务、内容、措施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深刻的阐述和部署,从而推动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
2.推动重点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重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30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过由推动重点工作带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党在过去革命、改革的道路上所一直坚持和倡导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通过结合实际国情,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等突出性问题,进而有意识的针对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互联网舆论、新闻媒体等领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
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坚持文艺社科事业的发展,力求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文学、社科事业工作者创作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白人民是创作的活水源头。文艺工作者要踏实走进人民、体验人民生活,动情动心的描绘出人民生活的美好篇章;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学问要深入实地调查,将真实的人民生活作为蓝本,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以为人民解惑为己任。
在网络领域,坚持意识形态正面宣传同网络舆论相斗争的原则。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努力守住红色阵地,积极传播主流思想与科学思潮,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鲜途径。除此以外,传统的新闻媒体领域的舆论仍旧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党的新闻舆论建设关注着旗帜和道路,关乎党和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事关我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6]。因此,对于那些吹捧西方观念、否认社会主义路线、否认党的领导的新闻,要坚决的抵制。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力度,使得这些区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并为带领和推动其他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都决定着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开展。新时代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发表对“人民”这一关键词的见解。他认为关注人民的利益是党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党和人民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脱离人民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舆论建设都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方法,对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开展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工作,以便及时反映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时所遇到的问题,使得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更“接地气”,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从而将党和人民牢牢的凝聚在一起,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4.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责任制是十八大以来党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的重要举措。《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党要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抓导向;各级领导干部、部门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即坚决守好“责任田”;宣传部门深入加强对文化阵地的把控,即要“守土有方”。《办法》的颁布,形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中共中央2015 年8 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巡视工作的重点放在政治巡视中,凡是意识形态工作失责或违反政治纪律的领导干部皆受到问责。以上办法及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性建设,还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监督、问责范围,共同组成了我国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体系。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精神建设方面的体现。它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人们所接收的价值观也变得多样化,从而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从而也弘扬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国梦的提出,更是使得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更上一层楼。中国梦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7]。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党在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过程中,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提出“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理念,从而更加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途径。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经验
目前,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党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与探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若想推动我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认真仔细考虑多个方面,例如思想引导以及传播途径等,多方齐头并进,方可产生最佳效果。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所在。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就不会有民众的幸福生活,我国的社会发展也不会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也不会得到改善。坚决贯彻党的领导思想,对共产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和谐,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不仅是对建党以来成绩的优秀传承,更是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组织原则,我们应严格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不可出现任何偏差。
2.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所在。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就不会有民众的幸福生活,我国的社会发展也不会繁荣昌盛。坚决贯彻党的领导思想,对共产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和谐,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不仅是对建党以来成绩的优秀传承,更是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组织原则,我们应严格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不可出现任何偏差。
在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一元的指导思想,方可在改革的进程中取得重要的成就,这也是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条件。综合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开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时应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针、遵循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党的理想抱负,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树立更多的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的领导下,建设遇到困难时我们也敢于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各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的讲话中,向大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贡献,并且也阐述了其主要意义与历史地位[8]。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不管是哪一位领导人,不管是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占据绝对的领导权,并且坚决贯彻党管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逐渐提高宣传管理力度,使其引导力得到提升。我党不仅传承了马克思的先进思想,并且也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了创新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3.坚持注重包容整合,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意识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化,社会阶层逐渐开始分化。迄今为止,该项政策已经贯彻了数十年。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重点对主流意识和社会意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并且探讨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可以吸取和借鉴西方优秀的经验成果,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逐渐与市场经济以及政治文明相契合,以便于解决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以自身的国情作为立足点,与客观经济规律相结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要求,以此提高了自身的整合力。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考虑问题,并深入明确了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与精神文明、政治相结合,从而使得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得到了创新。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价值重建时期以及目标定位时期。在这个两个时期的发展中,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等,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参考了西方国家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优质经验,从而有利于强化我国各项制度体系的建设,充分展现出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时的包容性,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社会基础。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开辟者、是实现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中人民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为增强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决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使民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产生更多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后,就始终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就已经定义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求;继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将“是否会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作为判断人民利益的重要条件。故此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无论处于任何发展阶段,均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且要把它摆放在首要位置。这样一来既能够凸显出党的核心价值,深入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又能从中产生更多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当自建立以来已经历经了近百年的时间。在党的核心工作中,一直将意识形态工作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展,党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新时代,更需要牢牢坚持好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