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01-29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育人机制

盛 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内高校也在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育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合作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共同体”作为整体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正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落实整体性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对国内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和不足,展望未来工作方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对许多地区和高校来说是个新鲜事物。为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教育部在2014 年提出要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促进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1]从国内媒体相关报道来看,国内各地区和高校对此计划响应不一。目前,山西太原、[2]天津[3]等地区和学校推广情况较好,但总体来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还处于初步推广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2017 年12 月教育部制定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把实践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求各高校要“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19 年工作要点中再次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实践育人,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这无疑为各地区和高校加快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契机。

回顾总结国内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尤其是深化对实践育人规律的研究,探讨整体性发展理念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统筹利用校内外丰富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及对教育客体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二是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一种创新探索,可以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供重要启示。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回顾总结“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可以明晰“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为完善实践育人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重要支持;可以总结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已有的经验和举措,为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和途径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由于提出时间较短,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在中国知网以“实践育人共同体”为主题查询相关文献仅有48 条结果(截至2019 年2 月21日)。对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思考

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思考的占绝大多数,许多研究者针对所在高校或地区开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探讨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平台建设、机制建设、项目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如陈媛、杜文清[5]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远志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为例探讨了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平台建设问题;王勇鹏、欧阳梓华[6]以湖南警察学院校局合作为例,探讨了实践育人共同体视角下的校局合作模式;陆耀峰[7]以上海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为例,探讨了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课程建设问题;彭玉京、周频[8]研究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指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应从“搭建平台、建立基地”“活动支撑、务实推进、”“完善机制、常态长效”这三条路径进行。

相关学者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和思考非常必要,既可以促进自身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也为其他地区和高校提供了相关经验借鉴,但这些研究成果因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所在地区和高校,特色比较明显,对更深层次的工作规律思考不足,影响其推广价值。

2.“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探讨

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探讨并不多,已有的理论探讨大都围绕“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模式进行探讨。关于内涵,研究者大都从目标、原则、参与力量角度来界定,如刘宏达[9]、朱华[10]、徐瑾[11]等都认为“实践育人共同体”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为原则,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建立起来的实践育人载体。关于构建模式,研究者大多探讨了目标、机制、资源、价值观、利益等要素在共同体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如朱华[9]认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总体而言离不开目标共同、价值共识、利益共赢、资源共享、基地共建等核心要素,目标共同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前提,价值共识是核心,利益共赢是基础,资源共享是纽带,基地共建是关键;徐瑾[11]提出从构建多元复合主体、引入协商对话、激励驱动和制度保障等工作机制来构建“政府-社会力量-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G-SU”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引。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不断变化要求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而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和提升首先需要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未来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夯实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要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去研究“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不能将视角局限在思想政治工作视角。

三、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未来工作展望

1.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问题预警机制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对于许多地区和高校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必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在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理念认识上存在不少偏差,其利益诉求也各有侧重,各个参与主体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大不相同,这些因素都注定会导致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有些已经显现并引起重视,比如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的沟通协调问题;有些尚未显现,容易遭到忽视,比如各类安全隐患;有些在操作层面面临较大困难,如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质量评估问题。未来研究应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摸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判,构建各类问题预警和应急机制,保证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顺利推进。

2.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

在新时代“大思政”整体性工作格局下,如何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探索科学合理的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未来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总结,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包括保障机制、运行机制、宣传机制、评价机制建设等。相关机制建设需要围绕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行积极探索。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各参与主体如何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纳入自身的工作体系,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支持、场所保障、技术支持等条件保障,非常值得研究。高效运行机制的构建是实践育人共同体发挥育人成效的关键。在实践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如何与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学科建设机制等顺畅衔接非常关键。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课程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培养等途径来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详细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3.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涉及多方主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实践活动,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意义重大。评价机制建设要依据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价值观念和目标任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践育人共同体活动组织、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研判。评价过程要坚持目的性和规律性,评价内容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系统性和发展性,评价结果要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共同体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