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传承发展之路
——醴陵釉下五彩瓷

2019-01-2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醴陵彩瓷五彩

黎 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一、文化传承,面向未来

醴陵釉下五彩又称为窑彩,产生在青花和釉里红之后。清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为用氧化铁着色的豆青。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7年至1908年,醴陵釉下五彩短短数年便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尤其是创烧出多种复合彩料,以多层次的色阶丰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卓越贡献。

湖南醴陵是我国八大陶瓷出口地之一 , 也是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之一。醴陵窑是在隋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 , 其釉色晶莹淡雅 , 别具特色。开创了陶瓷装饰新的一页。1905 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先生 ( 时任民国总理 ) 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 , 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师傅 , 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 , 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众所周知瓷器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世界最早认识中国的窗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提起瓷器就不得不提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间历经几次工艺的创新,到今天已经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所以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醴陵的陶瓷发展史可以看出,抗日战争爆发期间,景德镇瓷受阻,醴陵瓷业得到全面发展,后来又有了电瓷的生产,到解放初期,从业人员达到4000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著名釉下五彩瓷传人吴寿褀复出,中断20年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得以重获生机。在此期间,成立了湖南陶瓷研究所和醴陵瓷业公司。当时的苏联、越南、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日本等国代表团纷纷来醴陵考察学习。为人民大会堂国宴,毛主席餐具及日用瓷,国家领导人定制国礼送给外国友人等,醴陵釉下五彩迎来了全盛时期。

二、立足湖湘,面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醴陵的陶瓷产品不断创新,质量和生产工艺日趋成熟,艺术瓷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生产工艺、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艺术水平以及色料品种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烧造工艺上讲,进行了种种改革,如柴窑改煤窑,煤窑改电窑、气窑,三烧制改为两烧制等,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制作规模上讲,自六十年代以来,不仅醴陵地区有专门生产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厂,而且还有国光、星火、永胜、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厂都有所发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乡”。从题材内容上讲,过去多采用花卉装饰,至21世纪初的彩饰题材已是博采万物,诸如花鸟、山水、虫鱼、人物、走兽和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历史故事以及书法印章等,无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装饰中。从装饰手法上讲,除了在勾勒的功力上较之过去的最高水平不免还稍有逊色外,其余在纹样的构成,色彩的处理、操作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水平。彩绘设计人员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因而创造了各种形式风格的装饰纹样,使釉下五彩的装饰艺术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其产品既有各式各样的陈设瓷,还有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各种日用器皿。这些产品,有的被选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有的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历年来还有不少精工产品参加了国内外艺术展览。并多次获得了国家金质奖章。为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中华发展民族增添了光彩。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特别的工艺与品质,迸发五彩光芒

传统陶瓷工艺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釉下五彩瓷又有其独特的烧制工艺和特点,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第二、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所以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第三、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这个特点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广大人民群众对装饰的色彩各有所好,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造型、纹饰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效果;既瑰丽,又淡雅;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作为家庭选用,它能适用群众的不同爱好;进入高级餐厅、宾馆,又能适用各种气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构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色料品种繁多,构图色不拘一格,装饰方法各不相同,装饰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种颜料的组成和釉层的覆盖,则是“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饱和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柔。因此即使用红与绿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以容易获得清雅、富丽、和谐的艺术效果。以上是釉下五彩瓷器三个最突出的特点,正由于有这些特点,这种瓷器才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四、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再创辉煌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尤其是瓷器艺术品,很难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如何设计生产出既保留传统工艺不失传,又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且让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产品是目前各个阶层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首先,工艺创新要先行,醴陵釉下五彩烧制工艺比较成熟,但在一些器型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短板,许多艺术瓷停留在重图案形式设计,轻造型功能呈现,开发过程中往往受到市场需求限制,比如日常用品的外观造型,在功能选择中比较单一,缺少真正的使用价值。釉下五彩的精华是让更多漂亮的色彩赋予造型以活力,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在开发造型模具的工艺上要力求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用技艺加工艺结合的方式,建立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造型方面的突破和尝试,形成各环节工艺无缝对接,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其次是要注重多种文化的交融传承,醴陵釉下五彩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缺少新意,从挖掘产品内核的角度出发,文化的传承不局限于本地区、本土化,可以结合更多的非遗素材加以整合,比如在素胚上绘制京剧人物角色、脸谱、少数民族织锦纹样等等,这样既可以体现釉下五彩的色彩优势,又可以突出其它非遗的核心内容,一举两得,做到一个产品两个非遗的“双非”甚至“多非”特点,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结合现代科技设备与手工艺相辅相成,打造更大更广艺术平台。在烧制工艺中有最传统的柴窑到后面的煤窑、电窑、气窑,从绘制工艺有传统笔墨到后来的喷枪,综合材料运用等,转盘、托盘等辅助设备的每一次改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只有这样,机器能代替的部分,人工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专注该专注的方面,既节省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成本,提升了技艺。运用科技的力量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革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传统手工技艺有天生优势和劣势,如何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更好的发展,让非遗更容易走进人们的视野,与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共同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是当今文创产品发展路上的难题。创意不是简单的画图纸和构思,更多的要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像醴陵釉下五彩这样的国家级非遗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社会资源投入到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愧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接力。

猜你喜欢

醴陵彩瓷五彩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邹幸 陶瓷艺术
快编五彩绳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
——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
——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