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的变迁
2019-01-29程晓兰
□ 程晓兰
80岁的老母亲乔迁新居,住进了120平方米的电梯房,三居室洒满阳光,温暖明亮。整体厨房全屋定制,烤箱、蒸箱、微波炉、电磁炉、燃气灶一应俱全,方便适用。置身敞亮的厨房,看着这些现代化的灶具,以前家中使用的各种炉灶不由一一浮现眼前。
柴锅
童年时,我家住在两间低矮狭小的平房里,那时家中的炉灶是一个大柴锅。柴锅搭在外屋窗下,砖砌的炉灶上放置一个大铁锅,锅灶旁边是风箱。每次做饭时,母亲坐在灶前,把干枯的玉米秆放入灶膛,用火柴点燃,然后低头凑近灶眼噘起嘴巴轻轻地吹着,等到红色的火苗将炉膛里的玉米秆全部引燃,母亲便一边加入玉米轴和枯树枝,一边轻轻地拉动风箱,有了风箱的助力,欢腾的火焰映红了炉膛,也映红了灶前母亲的脸庞。在柴草噼噼啪啪的声响中,母亲炒菜、熬汤、蒸饭,偶尔也会给我们炖一锅肉解馋。用柴锅煮饭,需要经常查看炉火的情况,火势弱了要及时添柴,勤拉风箱,火势盛了就要少添柴不给风。有时遇到阴天,柴火返潮点不着,一团一团往外冒烟,熏得人直流眼泪,不停咳嗽。每次做饭,对于母亲都是一次烟熏火燎的考验。
土炉子
土炉子是父亲用青砖垒的。土炉子搭在里屋土炕前,四四方方,中间是炉膛,口小膛大,直通到炉灶下的灰坑,灰坑和炉膛间用几根钢筋棍隔开,钢筋棍既能防止填进炉灶的煤泥掉下去,又能将炉灰漏下去。炉灶正面靠近灰坑的地方有个炉眼,用来通风和帮助掏灰。土炉子挨着土炕的一角嵌入一个较大的瓦罐,名曰“暖罐”,当炉火燃烧时,可以传导一部分热量把罐内的水温热,这样做饭洗漱就有热水可用了。土炉子烧的是煤泥,即把无烟煤面和黄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水搅拌到软硬正好,填进炉眼压实,然后用粗大的通条扎一个孔,透到下面灰坑。每次做饭,提前揭去炉盖,让火着起来,做完饭烧开水一炉火就用乏了,需要拌煤添火,把火封起来。相比柴锅,土炉子整洁干净也省事多了,但是它受煤面质量的影响,常常会“闹情绪”,往往正是做饭的时候,它却迟迟不肯着起来,这时任你如何着急也没办法,只能干等着。
蜂窝煤炉
蜂窝煤炉是我们搬入四间瓦房后父亲自己动手做的,找一个废弃的水桶,用黄土膛出一个圆柱形的炉膛,下置一个铁箅子,炉底处留出一个小小的灰口,蜂窝煤炉就做好了。蜂窝煤炉的特点是随时可以用,只要需要,打开炉盖,一会儿红红的炉眼就燃起七彩的火苗,火苗很快就把整块蜂窝煤烧成红色,这时煮饭烧水都很快。蜂窝煤炉体积小不占地儿,用着方便,但是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煤气,如果晚上放在屋子里,不开窗通风很容易煤气中毒。
煤气罐
十几年前,家里用上了煤气罐,煤气罐连通的煤气灶是电打火,拧开煤气罐,只要轻轻一扭灶台旋钮,淡蓝色的火苗立刻一蹿老高。煤气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火候,并且有两个火眼,能同时炖汤炒菜,效率特别高。有了煤气罐,逢年过节全家团聚的时候,煎炒烹炸,不一会儿,一大桌色香味美的大餐就备齐了,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聊,开心又快乐。几年前天然气又通到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再也不用担心出现饭做了一半煤气罐没气的现象了。
如今,各种现代化灶具如雨后春笋般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炉灶的变迁,是我家从贫穷再到小康生活的见证,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