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央美术学院解剖教学为例浅析我国解剖教学发展
2019-01-29中央美术学院065201
(中央美术学院 065201)
一、浅谈中央美术学院解剖教学发展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1919年赴法国留学,随后进入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学习,深受西方教学模式的影响,主张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所以在美院任职期间,他希望将解剖技法引入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中来,以便提高学生的整体造型能力,同时他也力求将中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他的素描、油画、国画作品都非常重视对骨骼、肌肉及人物内在形体的准确把握,这种认知冲击了当时中国画坛的许多艺术家,对于他们思想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式确立中央美术学院艺用人体解剖教学是在文金扬先生时期,由于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基础教学初期的现实状况,缺乏系统的艺用人体解剖教学思路与清晰的教学体系,无法很好的完成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写实主义的教学主线,所以文金扬老师被徐悲鸿先生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参与一些实际的教学任务。身为徐先生弟子的文金扬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技法理论教研室。它的成立使得艺用人体解剖教学正式成为了央美的一个专业性学科。在后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文金扬先生秉承着徐先生的艺术思想,积极地在解剖基础教学中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得央美的教学体系得到了平衡、有序地发展。《艺用人体解剖学》这部丛书是文先生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习的经验加上多年解剖教学的心得梳理总结出的一部解剖范本,此书一经出版,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了不小轰动,对美术从业者及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后期,文金扬先生的学生陈伟生老师开始协助参与一些央美解剖教学工作。在日常解剖课堂中,易学实用、简单生动地教学风格是陈老师的一大特点,这让央美解剖教学的模式得到了有效的创新与扩展。例如他为了便于学生熟记骨骼、肌肉名称,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来一套容易记忆的解剖口诀,并主动教授给同学们,这有效地帮助他们减小了记忆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课上,用自己或者学生的身体当模型,在上面用彩笔绘制一些解剖线,帮助同学直观感受与理解一些解剖知识也是陈老师习惯采用的一些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课下陈伟生老师也总是习惯每周去到各个教室为同学们解答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快速弥补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环节,提高认识与能力。陈老师离休后,中央美术学院解剖教学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档期,在这期间好多珍贵的解剖教具与挂图被任意损坏、遗失,令人十分惋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更好的保护学科的实施与发展,造型学院基础部于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当时的解剖教员是由靳尚谊先生推荐的留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孙韬老师。当时任基础部主任的文国璋老师考虑当时基础部无专职解剖老师的现实情况,力荐孙老师代上人体解剖学课程,后期孙韬老师调回壁画系担任副主任后,考虑到基础部的实际状况,仍坚持教了五年解剖,总共六年时间。由于孙韬老师拥有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和列宾美术学院非常优秀的学习背景,加之自身的刻苦训练,对于人体解剖造型有着深厚的功底,并深得列宾美院导师梅尔尼科夫先生和贝斯特罗夫老师的指导,所以在解剖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他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解剖知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发挥解剖的实用性功能。另外,孙韬老师还在书里将德国解剖大师巴莫斯和许多俄罗斯解剖专家的经验做了有机结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了许多自己的认知,比如他将骨盆与花蝴蝶的形状联系起来,把锁骨与倒挂的衣架做了近似类比等等。孙老师在授课中还着重强调结构这一概念,他希望让学生们都牢固建立形体结构意识,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005年出版发行的《解构人体》一书是孙韬、叶南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整理与编著的,书中的内容详实,包含了大量孙老师、叶老师的心得体会与实践经验,一共再版了17次,总计共有18万册销量,无异于是该领域的最佳畅销书之一。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解剖造型高级研修班”,在孙韬、叶南老师和学院的努力邀请下,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马那谢洛夫教授和N.M.克拉夫佐夫教授来华参与授课,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培养了一大批艺用人体解剖教学人才,为央美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班中的陆亮、曹洪岩、施振宇等老师日后都参与过央美艺用人体解剖教学工作。当前央美艺用人体解剖教学是由曹洪岩老师负责,他的教学更具严谨与理性,在平日的教学中,他特别强调让同学们用全立体的思维模式去感受与理解形体,将形体看作是方形、圆形与八棱柱等简单几何形体的随机组合,严格的控制大型大比例,甚至精确到几厘米,通过他的讲授,同学们也逐渐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慢慢地都可以不看实物而通过想象在纸上呈现出各部分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做到了对形体的全面理解。
二、浅析艺术高校人体解剖教学现状
通过对一些艺术院校美术类专业人体解剖教学的走访与调查,我们在看到进步与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弊端。第一点,一些艺术类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用人体解剖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人们不在单一的追求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造成了这类作品的需求量变小,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主要服务于写实风格类的作品,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轻视与忽略艺用人体解剖学科的学习,不关注基础造型和本质结构的理解与体会,而更被技法的应用与材料本身的美感所吸引。由此我们能够得出,如果逐步减少或放弃已经被国内外很多大师与艺术家证明过得有效的艺用人体解剖的训练方法,势必会带来高校基础教学水平的下滑。学生自身对该学科的认识不足,一些普通艺术类院校在解剖学科的开展上同样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在走访时发现,很多普通艺术院校在日常都开设了人体或人物着衣课程,但没有相应专业的艺用人体解剖课程的配套讲解,大部分学生只是描摹模特的外貌轮廓,对其中的解剖结构知识往往不求甚解,没有主动把握的意识。有些院校现在已经开展了艺用人体解剖的课程,但课时量很少,无法将所有的解剖知识涵盖在内,许多部位的讲解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程最后的测试往往也是简单的例行公事,没有实质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放松警惕。第二点,从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的方式上来看,大多数普通艺术类院校解剖专业的老师在上课期间只采用给学生发教材,然后照本宣科的形式,或者采用幻灯放映,将骨骼与肌肉的名称、起止点、大体位置略讲一下,基本与学生不产生交流与互动。由于艺用人体解剖课程本身是一门十分理性且重视逻辑性的课程,在长时间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加入一些激发学习兴趣的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势必会造成枯燥,这样会使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明显。而且还有一个难点在于,这样的传授方式,无法使学到的解剖基础理论知识与个人的画面相结合,如果理论无法应用与实践,其学习的意义就无从谈起。所以,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中融入一些新的想法,大胆的革新原有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于解剖课程的应用度是我们必须探讨与深思的一个研究性课题。
三、展望中国艺用人体解剖教学未来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事物的发展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艺用人体解剖学也不例外,未来这门学科将如何选择发展的轨迹,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一,突破与创新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未来的艺术作品中的解剖因素的运用,绝不仅仅限制于画家对骨骼、肌肉的准确地临摹、刻画,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形变,使之能加能融入作画者的思想精髓与表达内涵。第二点,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将一些先进的技术与艺用人体解剖知识做有机的结合,使这门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前国内艺用人体解剖教学在绘画、雕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在其他方向上同样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未来这门学科的教学,应该更多的与社会生产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艺用人体解剖学知识能更好的投入社会生产,将生产外延扩大,产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发挥该学科在当今社会中的最大价值。我们可以参考与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艺用人体解剖方向上的一些做法,如美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就有其鲜明的特点,很早美国还延续着从欧洲传入的传统的解剖经验,主要应用于写实绘画中,那时的代表人物有萨金特等画家。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形成了一支独立的脉络,与商业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形成了一套解剖的商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动态解剖的重要性被大大的提升,因为叙事性的获得只有动态解剖能够提供,故事性的情节会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在艺用人体解剖的使用上提炼出了一套相对概念化的解剖形象,这种形态相对标准样式更夸张、更变异、更具有视觉的刺激性。我们能经常见到在美国的电影、玩偶、海报、动漫等许多领域中,这些与科幻、工业或者其他元素结合的形象能快速的打入市场,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例如在2017年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该片的灵感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但却不被家人所允许的小男孩米格穿越到亡灵世界,在这里遇见了他的家人们的灵魂,并得到了他们的祝福去歌唱,最终重返人间的奇妙旅程。该片中的艺术形象采用了大量的骷髅形象,
这些形象符合人体解剖中的骨骼的原型,但进行了简化与夸张,许多的设计都超越了正常的逻辑(例如将上肢直接取下当双节棍),更类似于一些机器零件的组装,这种方式的运用,大大的突破的传统的局限,增强了商业卖点。同样在游戏领域中,这种使用依然非常普遍。比如2003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暴雪公司发行的《魔兽世界》,其中的角色造型在遵循人体基本解剖规律的基础上与科技元素进行了大幅度的结合与夸张,并快速的产生了协调,创造出许多新奇的视觉形象,吸引了大众的人气,加之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与刺激的游戏体验,一经上线就风靡全球。另外,新型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和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相互关联。例如我们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解剖实物模型,它的特点是能够快速成型,通过数字模型文件,采用一些粉末金属或者特殊的塑料材质等可粘合材料,逐层打印成实体。通过运用这一技术,我们可以打印不同角度、不同样式的解剖模型,真实的感受每块肌肉、骨骼的厚度、起伏与形体微妙的转折变化,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研究会使学生对于艺用人体解剖的感知力与理解度大大加深。在商业中,通过该技术快速把人物模型手稿打印成实体模型,能方便直观感受,快速投入生产,产生收益。三维建模软件和三维动画软件与人体解剖教学的结合也会极大地拓宽该领域的发展道路。它可以建立人体解剖教学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同学们可以跟随老师在虚拟场景中模拟人体运动轨迹,研究在运动中每块骨骼、每组肌肉的瞬时变化,还能够按照要求粘贴不同的材质,以及自主设定不同方向来光。学生还可通过这一技术三百六十度的看到每块骨骼与肌肉在特定轨迹中形体是如何的产生变化,每组肌肉与相邻肌肉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可以随意放大、缩小每个部位,并可以截图方便日后专门研究,反复观察,所以它是一套非常实用的系统,后期在相关的APP中也能进行开发。在社会生产中,三维建模及动画软件应用的就更加频繁,例如在好莱坞商业科幻电影的通过电脑的计算与架构,能迅速的将人体的解剖形态进行动态复制,有效的节约了拍摄成本,提高了经济收益,此外,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手段会加入到艺用人体解剖教学与研究领域,并进一步产生更大的社会产值,也为这一领域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艺用人体解剖参与现代社会生产方面我国相对西方而言起步稍晚,不过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相信国内艺用人体解剖学在将来的发展前景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