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黄梅小戏创作初探
——说说我的农民戏

2019-01-29安徽省怀宁县文化馆246121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
关键词:小戏王二养鸭

(安徽省怀宁县文化馆 246121)

作为一个戏曲创作门外汉,最近一年我的《张三借礼》《李四养鸭》《王二读书》先后问世,让我慢慢靠近黄梅小戏的大门。在这不知不觉的创作中,我的感受很深。

一、创作动机的产生

首先庆幸工作在文化馆,能够深入了解基层,耳濡目染地方文化特色。我又庆幸生活在戏曲之乡,社区、公园的一角,随处可见的唱戏听戏场景。我们的群众、我们的戏迷不厌其烦地演唱着,表演着。他们把黄梅戏的传统小戏都唱到了极致。

我看到了群众的心声,一方水土一方人,他们在乡音乡戏中成长,在成长中一天天变老,当他们闲下来的时候,最想找寻的还是成长记忆。说明群众对于黄梅小戏的青睐。我想,为什么不能创作一点用黄梅讲述新生活的现代小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我产生了要创作黄梅小戏的念头——唱身边人,演身边事。文化要深入生活,用传统文化形式表现现代人民生活。

我是群众文化基层工作者,大小民营剧团在基层常年送戏进万村,他们经营和生存诸多不易。民营剧团成本低,他们很难投资大额在剧本的创作,自然最缺最难用上好剧本。这是我创作剧本念头的第二个原因。

乡村情结是我想写农村农村的深层原因。作为曾经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小目睹农民的幸福和烦恼,我看到我的父辈为生活为儿女奋斗经历了许多坎坷,我也看到和我同辈的农民兄弟不断努力的情形,我为他们点赞。同时我有强烈的责任感,抓住农民的性格特点,通过农民的生活压力,表现农民的善良和纯朴,希望农民在新时代不断学习,成为幸福的新时代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发展机遇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特征。

二、创作素材的思考

1.传统小戏

这些黄梅戏传统小戏剧目,也就是通常说的72本小戏。许多小戏很有生活气息,尤其是传统小戏,个个都散发着田野的芬芳。主要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打豆腐》《春香闹学》《戏牡丹》《喜荣归》《补背褡》《游春》《瞧相》《讨学俸》《打纸牌》等,至今还有许多小戏仍活跃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这些传统小戏,大多数都是过去由民间艺人创作并在口头上流传下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新素材的捕捉与定位

按照戏曲冲突的特征,如何在学习传统小戏的基础上寻找新素材,表现当下的生活。创作出新的农民戏。我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

3.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有些事情非常巧合,具有戏剧性。这些事情中有家庭的,工作的,爱情的、学习的,等等,有激人振奋的,有催人泪下的,有让人气愤的,有皆大欢喜的。主人公有公务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工人、个体、农民等等。这些生活中身边的事情身边的人都是我们创作的素材。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最让我产生想写他们的念头,那就是新时代乡村的农民。

三、说说我的农民戏

1.主角都是憨厚型农民

《张三借礼》《李四养鸭》《王二读书》中的主角张三、李四、王二都是新时代乡村农民,他们是农村的三个典型。张三的贫困靠借礼,李四的致富靠养鸭,王二的幸福靠读书。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是坚守在乡村的真正农民,有自己的家庭理想,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纯朴善良是天性,也有一些农民的自身弱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断成长。

2.配角都是泼辣型村妇

《张三借礼》《李四养鸭》《王二读书》中的配角辣姐、黑姑、大脸都是泼辣型的村妇,在剧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热心善良是本性,吃苦耐劳是习惯,心直口快,里里外外几把刷子的风格,矛盾冲突她掀起,她平复。

3.地点都是农村

农村的场地和背景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泥土的芬芳、广袤的原野都是滋养孕育艺术的摇篮。农村是新时代放的政策落实点,它们的面貌直接反映了新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一度冷清,农村的建设、农田的生产、农民的精神生活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的新政策在振兴乡村脱贫致富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法治等方面努力打造新农村,一系列工作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4.事件都是农民奋斗的故事

当下的农村,留守在村里生活的中年农民很少很少。在一个正常的村子里,平时能找出十个中年男人都很难。那么,这些留守在村里生活为之奋斗的中年人,他们会发生许多与奋斗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最能表现乡村生活,国家政策,个体成长。

5.“张三”“李四”“王二”乡村人物原型加工

张三、李四、王二”在生活中有原型,但绝不是完全是某一个人。他们是集合了多个农民朋友的特征和性格,他们是可爱的人,我发自内心希望他们生活得幸福。他们有我父辈的影子,为家庭为生活,他们拼搏,他们奋斗。他们也有现代人的影子,新时代农民是有知识,有理想,懂现代信息技术,不甘心贫穷落后的农民,他们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他们努力跟上时代变化脚步,不断前行。

(1)“张三”的诞生

张三在现实中有原型。没有手艺,没有外出打工,没有多少赚钱能力,年年把生活勉强过的这样一家,往往家里还有残疾人。可是生活还要往前走,往前奔。乡村里的礼情重,面对急需婚娶的儿子,借礼把儿子婚事打发过去是不得已而为之。适逢党的好政策,扶贫到户,精准扶贫,上级来调查扶贫对象的真伪,张三借来的礼成了张三假冒贫困的证据。张三是可爱的,也是可笑的,也是可怜的。所以引起乡里乡亲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2)“李四”的成型

李四不像张三,他不需要借礼做大事,他已经通过养鸭致富了,但是致富的他面临着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学法,冒险违法。在各项工作日益规范的今天,无论干哪项工作都要懂规矩,才会越走越远。如果只图眼前利益,就会葬送了自身。李四是我最希望他走正路的典型。在物欲的驱使下,人们最容易迷失自我。我们需要静下来思考,反应自我,警示自我。我倾注于李四身上的是依法致富。

(3)“王二”奇人

王二又不同李四,也不同张三。他不穷,也不富。他不喜欢跟风,也不喜欢时尚,始终一身旧中山装。他有活就干,没活就歇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没有在城里买房买车,也没把孩子买到城里读书。表面看起来,周围的城镇化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恰恰相反,王二内心深处有着新时代农民的强烈创新精神。这与他的外表前列对比。事实证明,王二读书在“复兴一家亲”村民微信群中新创了一个栏目,并且为乡村振兴做了宣传,引来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为振兴乡村实实在在做了大事。

戏曲是多重艺术的文化,我才开始摸索在小戏的门口。我想陪着农民朋友一起叩响戏曲之门,探索戏曲奥秘,欣赏沿途风景,品味戏曲艺术。

猜你喜欢

小戏王二养鸭
起床有妙法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微生物发酵菌养鸭的基本模式及其技术优点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
王二割寿材
莲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及技术初探
论我国养鸭业的现状及无公害养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