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2019-01-28江中燕
江中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反映历朝历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谱写各个朝代的风土人情,揭示各个阶层的社会现状,表达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按理说,古诗词教学应该顺理成章的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宠儿”,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既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存在一些困惑。现整理几种常见又有时效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诵读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最传统的方法是诵读法,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到教学一首古诗词的课程时,最简单的方式是先让学生熟读若干遍到自然成诵,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功德圆满”了。莘莘学子在摇头晃脑中纷纷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熟记于心,可是几人能够真正读懂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不反对诵读诗歌,可是我反感一味地背诵。如果长此以往的話,学生就只会机械地背诵记忆了,并无美感之意,更无情感可言。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诵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时尤其注重感受韵律之美,如重音、韵脚、节奏、语调等。教师通过优美的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二)释疑教学法
在古诗词教学这一环节中,朗读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疑难问题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曾请教过一些教师,他们是这样做:首先让学生预习、背诵,然后教师选择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开讲。古诗词教学重点内容就是涉及到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这样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解除学生的“疑难杂症”。我以教学杜甫《登高》为例,仔细讲解其中涉及的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语进行修饰,营造了夔州秋天登高时所见的江边特有的荒凉萧疏气氛。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抒发了诗人年老体衰而长年漂泊、韶光易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在课堂教学上,我只稍稍提到艺术手法,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探讨这个方面的问题,而是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也曾质疑自己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是否对学生有利。因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深究如何取舍的问题。
(三)开放式教学法
千人有千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每一首诗歌都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如何让学生用慧眼兰心去发现这种独特的美呢?
在教学《诗三首》时,我采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然后鼓励学生主动上讲台授课,第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镇定地讲解《涉江采芙蓉》一诗,重点提到“芙蓉”在诗中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它还有哪些别名?我觉得他备课非常认真,哪怕是一点细节都不放过,且适时拓展,我尤为欣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个同学重在讲解诗歌的内容,内容看似简单,可是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以理解内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乐府诗的意境美又何其难啊!无论他们讲得是否精彩,但是他们都在努力着,足矣!
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我感叹这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是其他诗歌无法媲美的,也曾感慨如何诠释这首词的情感美时,为此我不惜耗时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重读《武陵春》《月满西楼》《醉花阴》等经典作品,比较她相关作品中浓浓的愁绪,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才上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千古佳句中体会出她个人那种独特的细腻情感。
诗言情,词言志。我偶尔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写诗歌,让他们创作时不要局限于形式,要注重实质性的内容。让他们借助这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把作品拿出来进行交流。也许其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瑕疵,但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热爱诗词的心。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后,要善待它们,让它们在历史的文化长廊里绽放永久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