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奶的生活智慧

2019-01-28孙瑶

速读·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

孙瑶

年逾八旬的奶奶身体很硬朗,总是笑眯眯的样子。自从我出生到现在,听到奶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孙女,来,快让奶看看”。奶奶对我疼爱有加,在她眼中,我总是长不大的孩子。闲暇时候,她总给我讲过去的事,一句“孙女,你都不知道呀”,便引出一个出身农家的老人对她生活经历的生动描述。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把自己家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让十里八乡的人羡慕不已。奶奶虽是一个没文化不识字的旧中国最普通的劳动妇女,但我却发至内心地佩服我的奶奶,她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更是有生活智慧的能人。

一、新旧转型,成长之道

1937年奶奶生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黑龙坝镇,童年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深重的民族危机,让她那个时代孩子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忍饥挨饿。奶奶说,1945年,大约8岁时,她记得村上来了几批象征友好的苏联人,吓跑了气势汹汹的日本人。奶奶的这段记忆就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后,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助力中国全面反击日本侵略军,给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的那段历史,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奶奶除了有个这样的记忆片段,其他的已经记不清楚了。

1949年,在伟大的毛主席的带领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那时奶奶12岁,由于家境贫寒,她没有上过一天学,接触到的都是家庭生产生活的琐事,奶奶心灵手巧,做事有门道,尤其针线活人人称道,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大人孩子基本都穿自家手工制作的衣服鞋袜,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沿海地带有着巨大变化,但在奶奶的家乡,直到解放初期,农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奶奶津津乐道的有一件事,就是1952年,家乡出了一位劳动模范,据说能去北京见毛主席,同乡的人都十分羡慕。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见到毛主席是何等幸福啊!看到奶奶说起这件大事的神情,我都能感受到那时人民站在草原望北京,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新社会的热爱以及对共和国主席的无限敬仰。奶奶同那时许多农牧区人民一样,在感受新社会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外部世界的渴望。

1949到1952年新中国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时期,国民经济有了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政通人和,群众戏剧为主的戏曲舞台适应了翻身解放了的人民群众对新文化的渴求,所以即使在落后的乡村戏曲舞台也比较繁荣活跃。1954年,奶奶十七岁,她天生一副好嗓子,被选送到区政府的话剧社,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在剧团的两年内,奶奶学到了许多好剧,如《大西厢》《王少安赶船》,还有介绍包拯故事的《茶瓶记》等。现在有时奶奶还能唱上几句,字正腔圆,很有名角的范儿。奶奶由于话剧唱得好,在家乡小有名气。奶奶当时与许多民间艺人相互学习,不仅专业水平提高很快,思想觉悟、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奶奶讲那时他逐步认清戏曲是为谁服务的道理,不像过去旧时代的艺人只知道演戏,不问好戏坏戏,她说,戏要唱给人民听。而且在奶奶的描述里,话剧社中还有反映抗美援朝、鎮压反革命等内容的剧目。我想,这一时期正是反映了为贯彻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的时期。

奶奶青少年时期正是新旧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奶奶从小在这样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极好锻炼,对她日后操持家务,教育儿女,形成她独特的生活智慧意义重大。

二、与人为善,相处有道

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更不要说读书写字了,这大大限制了奶奶的发展空间,但和所有有智慧的人一样,奶奶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得理性、宽容、乐观,与人相处有道。

1957年,奶奶二十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虽然那时提倡新社会新风尚,但旧时代的社会习俗,坚如磐石地在农村留存着,农村婚姻习俗还以父母长辈包办为主。某天,奶奶到叔父家串门,邻居相中了奶奶,派人到叔父家求亲,奶奶因为没看过求亲对象,所以不同意。但当时她叔父认为对方的家境比较好,很适合,就狠下心来,用三鞭子的威力强迫奶奶嫁给了爷爷。婚姻由长辈包办,甚至婚前与爷爷都没见过面,这让奶奶耿耿于怀了一辈子。但奶奶善良能干,处处替爷爷着想。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奶奶认为爷爷的工作是最神圣的。爷爷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十里八乡的孩子都当过他的学生,乡里乡亲看见爷爷都尊敬地称为孙老师,奶奶每每听到别人称呼爷爷孙老师就会感到无上光荣。奶奶勤劳乐观,爷爷是个多面手,木匠、瓦匠、庄稼院里的活样样精通,乡下老家院里的李子树和葡萄架满满的果实还让我父母记忆犹新,爷爷亲手做的学习桌我现在还在使用。奶奶与爷爷历尽光阴后产生的默契与和睦让所有人看了都羡慕。

奶奶生在旧社会,对自己婚姻不能自己做主感到遗憾,所以在对自己七个子女的婚姻问题上采取“媒人介绍、自己做主,不给彩礼、也不要彩礼”的态度,对孙男娣女更是鼓励自由恋爱。因为她作为家长这种对婚姻相对开明的态度,尊重儿女的选择,使她赢得了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衷心爱戴。奶奶在乡下老家是非常有名的,十里八村都知道那力嘎村的老孙太太是“王牌红娘”,奶奶说原来在老家时促成了二、三十对的姻缘,这样的成果,靠的是高超的与人相处艺术和极高的威望。这些也深刻地体现出旧时代的社会风俗在奶奶这样的有智慧的人努力下在慢慢发生改变。

现在还有这家的姑姑,那家的叔叔来絮叨家里的各种问题;农闲时尤其是忙完一天的家务活后,奶奶家成了乡亲们的聚会地方,品尝品尝烤地瓜,烤土豆,喝喝茶,看着电视,唠唠家长里短,家搬到城里后还不时有村里的王家、李家奶奶来做客,奶奶家成了乡下和城里的中转站。

三、适应环境,生存有道

农民的生活并不是单纯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1958年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土地归整个村子所有,那时村里劳动力集体劳动,一天耕作至少耗时10个小时,但才有可能赚得10分的公分,每个公分只有几分钱,与其说10分,倒不如说不值一钱,家家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当时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奶奶每天的午饭由公社食堂提供,菜谱十分简单,都是清一色的小窝头和稀汤。制作过程也毫无技术可言,用不去皮的谷子和少量的面粉做成没有拳头大的面食,再配上一碗“开水”,就是一个精壮劳动力的全部口粮。在那个时代,出生率与死亡率双高。每家有七八个孩子都不足为奇,几乎每家每户都是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人多粮少,家中的孩子食不果腹。由于饥饿,孩子们向奶奶苦苦哀求吃的东西,奶奶一筹莫展,看在眼中,疼在心里,虽说人穷不能志气短,但也不能让孩子活活饿死,这是母亲的本能。她决定放弃自己的尊严,到公社的庄稼地里偷玉米。借着月光,半夜10点摸黑出发,到家后煮熟玉米,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3点钟。这一系列步骤都在没有灯光的漆黑夜里完成,因为点亮了灯会被别人发现。孩子们吃过后,奶奶再将剩下的玉米穗藏进烧火的灶台。

奶奶到公社庄稼地“收”玉米,从来不会带上孩子,而且反复告诫子女,不要学母亲的行为,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要做偷鸡摸狗的坏事,你们绝对不要走上一条不归路。我深知,这是一个贫苦母亲的痛苦剖白。她向来深明道义,厌弃各类不义之举,但在那个困难时代,为了孩子,为了生存,为了未来,她义无反顾。晚年时,奶奶对这事还一直在忏悔,我经常会劝她,那时是特殊年代,有一种欺骗和偷盗叫“善意的欺骗和偷盗”,我理解您,我会清清白白做人。

那就是一个饥饿的年代。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田地的产量很低,平均每亩地最多产粮三四百斤。当时有流行的说法:五百亩过黄河,六百亩过长江。其实早就有化肥,但当时没有人相信它的功效。

基本每个人都欠生产队三角债,还数奶奶欠的最少。为了还债,奶奶在冬天也没有停止劳动。白天光线充足,奶奶就买来成批的白布一针一线缝制衣服(当时的布料只有白色),卖给生产队充当公分。夜晚凭借羊油制成的蜡烛,打鞋帮,纳鞋底。结束一天的劳作,已经三四点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文革期间,就这样一贫如洗的家庭却被定为富农(当时把农民家庭成分为贫农、中农和富農)。现在想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但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那么,没有剥削阶级就要人为制造剥削阶级,没有阶级斗争就要人为制造所谓的阶级斗争。所以就拿所谓出身说事儿,三代贫农是“根红苗正”,地富反坏右被称为“黑五类”,是阶级斗争的对象,奶奶家就这么被“制造”成了“富农”。

奶奶因为自己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吃了不少没文化的苦头,所以迫切希望子女读书学习知识。大姑是典型的学霸,是学校里数一数二的优等生,当得知需要填写家庭成分的时候,姑姑哭着跑回家,嚷着拒绝填写那份决定一生命运的表格。奶奶亦是痛苦万分,可事实无法改变。据奶奶回忆,富农是错,拒绝事实便是错上加错。无奈之下,奶奶劝刚刚初中毕业的姑姑回家务农,大姑就这样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奶奶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但在文革时期,现实一次又一次让她失望。在物质匮乏与精神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倔强的奶奶在生活残存的缝隙中寻找阳光,与爷爷一起始终坚守着这个有着七个儿女的家庭阵地,直等到改革春风吹起,吹开了笼罩在心头的迷雾,吹来了美好生活的芬芳。

四、把握时机,生财有道

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年,奶奶家住的小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奶奶爷爷在一年之内还清了所有的三角债。

改革开放后,奶奶的经商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奶奶到集市上卖过草籽,也卖过自己编的扫帚。上个世纪80年代,外出经商的社会潮流兴起,奶奶也曾想过到满洲里挣钱养家,但考虑到家里孩子没人照看,便没有离开。那时奶奶步行十多公里到市里批发冰砖、冰棒、麻花,走街串巷的叫卖,最远的一次买卖是奶奶把自家培育的地瓜秧卖到了科左中旗的大瓦房。因为乡亲们的家里活钱(现金)较少,她就允许顾客拿鸡蛋、玉米来交换,然后奶奶再把这些以物易物得到的东西拿到城里卖掉。邓小平在十三大报告中说,我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时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这是对国情的正确认识。通过奶奶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广大的中国农村买卖交易以物易物这种落后的形式还相对普遍。

1985年为了方便照顾上学的孩子们,奶奶在家的东屋开了间小卖部,当时连基本的货架都没有,用俩个凳子搭上木板,再散放些生活用品,就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商店经过奶奶十多年的经营,采用“收钱抹零”,“秋后算账”等营销模式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与同村其他三家商店展开竞争,逐渐发展为包括日用品、主副食肉类等品种齐全、经营效益良好小型超市。

当时奶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以奶奶经营的小卖部为主,年平均收入5~6千元,以爷爷的固定工资收入为辅。同期大学毕业生(90年代)工资收入年均4千元左右。我这个一天学没念过的奶奶却能挣5~6千元,奶奶真的了不起!2000年,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奶奶随我父母搬到了通辽市,那时她就在通辽城里买了90多平米的楼房,这是奶奶多年的经营成果。

奶奶的记忆力超级好,至今不仅清楚地记得全家族共三十多口人的出生日期,还能准确地将过去家中发生的一些大事精确到年月日,这点在奶奶年轻时就展露无遗。

小商店开始运营的头几年,爷爷白天上班,留下奶奶管理商店。奶奶不会记账,就让来到商店的人赊账购买,并用心记下,在半天时间内每一家都花费多少,等爷爷回来后,让爷爷一一用笔记下,以便后用,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后来,奶奶也认为这样终究不是办法,就自学计算,成了家中的“会计”。小到以分、厘为单位,大到成百上千,仅凭口算,就能得出一串完美正确的数字。

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各种新事物走进千家万户,谁第一个拥有别人从未见过的东西,很惹人羡慕。就这样,我奶奶家成为左邻右舍口口相传的“那户人家”。

奶奶有七个孩子,家中拥有七辆自行车,车子齐刷刷地摆成一排,这种情形在乡下绝无仅有,甚是壮观!又在84年买来全国第一批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再到后来,奶奶已经拥有了象征“先进”的新“四大件(录音机、彩电、洗衣机、电冰箱)”①。与我印像中生活简朴的奶奶不同,她在那个时候走在时代前沿,俨然成为引领村里消费潮流的达人。

五、耄耋之年,颐养有道

奶奶经常给我讲苦尽甘来的道理,她自始至终都认为人生就应该先苦后甜,认为她的生活已经很充实了。年近古稀的奶奶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亲眼看到了当年那个劳动模范所见过的天安门城楼,也观赏到了劳动模范不曾看过的壮美三峡,更在大陆的这边遥望到了宝岛台湾,可奶奶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上过一天学。奶奶相信,如果再有一次生命的机会,一定不顾一切阻力,狠狠地、好好地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奶奶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辈兄弟姐妹七个人,除了大姑、二姑由于时代与学校擦肩而过,其他五位长辈都考上了大学。奶奶,一个农家出生的老人,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一定要让孩子走入知识的殿堂。

奶奶年事已高,老年的生活变得从心所欲。悠闲时刻,奶奶会打开电视的戏曲频道,伴着节奏,轻轻跟唱那么陌生又如此熟悉的旋律。在早年形成的缝补的习惯至今还没有舍弃,经常缝合洗好的被褥,即使需要带上老花镜,一针一线,早已谙熟于心。奶奶还非常时髦,是个追剧族,像《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甄嬛传》都追过。

我从奶奶的描述中,切实体会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即人们的衣食住行,收入构成,婚丧嫁娶,礼仪、娱乐方式等无论城里还是农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六、结尾

在几个晚辈中,我与奶奶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她的潜移默化也最多。一段时间,一段经历,一段真情,一段感悟。生活在新时代的我,通过奶奶的故事,了解到了的那个年代,离我好近又好远。如果不是奶奶给我讲述她的历史,我又怎会知道这个和蔼、平静的老人,背后竟会有并不平静经历。总之,这就是我的奶奶。她的经历看似平凡,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具有传奇色彩。她人生重要节点都有大时代背景的映射,这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迹,这都是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走过路过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我们活动的舞台,应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样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个有故事的老人,更是一个有生活智慧的能人。

附录

我是奶奶看大的十多个孩子中最受宠爱的,常常听奶奶讲述一些过去的往事。从她的故事中,我逐渐对奶奶经历和我们家族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说八十多年稍瞬即逝,但却有奶奶长长久久的跋涉,她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奶奶的一生印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折射典型的时代特征。作为00后的我,就是要通过这次写作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借助这次难得的机会,了解祖辈的过往,聆听他们的故事;

2.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始终铭记,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没有祖辈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因为我奶奶的讲述变得生动而活泼,厚实而真切,它不再是教科书中枯燥的教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记忆。

3.弘扬传统美德,弘扬家族风尚。成为一个在家风熏陶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从历史写作要求来看,我的写作主题是家庭长辈的往事,属于家史类范畴。主要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資料来开展。

为了收集资料,在写作之前,我对奶奶进行了多次的访谈,值得庆幸的是,八十多岁的奶奶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记忆还是那样好,让我掌握了第一手详实资料。

在写作当中,遇到不清楚或需要补充的地方,比如奶奶嫁给爷爷的具体原因和小卖部的收入情况等等,我上课时间紧又让妈妈找奶奶核对,帮我记录下来,爸爸帮我修改资料,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形成是全家总动员成果。

对与第二手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历史背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和研究,使自己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和升华,明白了个人同家庭,家庭同国家息息相关的家国情怀。

我的历史老师对通篇文章进行了字斟句酌的修改,使第一手资料同第二手资料完美结合。

感谢所有促成这篇文章最终展示的亲人和老师。通过对奶奶的一生探究,深深地教育了我,人生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存善念,敢于拼搏勇往无前;让我看到了千千万万像奶奶一样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礼记.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伟大的女性是家风传承的纽带,家风又是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肌体”,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愿我的奶奶健康长寿,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注释

①旧四大件:上个世纪50—70年代“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旧“四大件”,明显贴着计划经济的标签。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不甜不要钱
奶奶与龙
冬爷爷
站着吃
奶奶驾到
爷爷说
我家有个“潮”奶奶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