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与天性

2019-01-28徐海洋

成长·读写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毛姆渔夫天性

徐海洋

关于美学,最为重要的便是寻找和发现“美”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东冲西撞地刻意追寻“美”,殊不知,“美”实际上就隐藏在我们的四周,关键便在于我们能否探究内心,去发掘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天性。

在我看来,追寻美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能。之所以对美的感知有所不同,原因便在于每个人关于其内在天性的发掘存在差异。比如,大多数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其实说不定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美。“天静伤鸿尤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是苏轼看到的悲伤之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是张爱玲无比精准的人生之美,《断臂的维纳斯》是大卫心中人的神性之美。其实都只是平平常常的场景或经历,但在那些善于捕捉的人眼里,他们则成为了神奇的异样的美。

作家毛姆关于“美”的感性认知建立在他发掘作家的敏锐天性之上,于是便在精神世界中灵敏地捕捉到各种各样的美。不管是老渔夫临死时他的喜悦,还是长江之上半夜时刻的离奇境遇,其实都只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美。老渔夫的生命交响曲与大海合奏,最终他的高潮也在大海的悲鸣声中走向极致,走向落幕。无关乎伦理,无关乎道德,毛姆的狂喜并不是对老渔夫逝去的病态的快乐,而是对这样一幅自然造就的巨型油画阐述自己的观后感,对生命的伟大表达自己的敬意。而对中国之行所出现的狂喜,那则是万籁俱寂时,毛姆及其灵魂与大自然的共鸣。长江的阔大无比,天气的寒冷使其对于美的嗅觉被放大了,于是他窥得黑暗中寂静、神秘的美,如一只纤细脆弱的蝴蝶,转瞬即逝。

又如蒋勋曾在《孤独六讲》中谈到暴力美学,他认为暴力是人的本性。但在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束缚下,人们无法自由宣泄,只好将就所谓“合法的暴力”。暴力美学将一些暴力场景的血腥和残忍模糊化,反其道而行之,用多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使得充斥着暴力的画面竟显得那么唯美,令人入迷。这使得人们自以为在欣赏美,其实不过是在满足自己暴力的欲望,人们深陷暴力的泥潭,却浑然不知,或者说装作不知。只因为有美学这样一块遮羞布。暴力美学将两者完美结合,以一种相对于杀戮缓和得多的形式换取精神的满足。

美的本质其实是人的感知范围内所展现出的閃光点。这种感知的对象不一定为物,不一定为景,只不过是看你能否用感性抑或是理性进行感受。毛姆说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之所以更多人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精神之美,原因便在于我们当中多数人并不具备毛姆那样的捕捉能力,所以即便看到同样的场景,众人多觉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他却能感受到漫步其中的神奇美感。但这并不是什么宿命论,意在表明谁能捕捉而谁不能。寻找美是为人者皆存有的天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

大自然创造美,然后他赋予我们发现美的天性,然后我们发现美。

猜你喜欢

毛姆渔夫天性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丑角的原型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