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2019-01-28
中国0~7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Meta 分析
储嘉慧,郑雨潇,余章斌,等
摘要:目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但国内目前缺少较权威的数据概括儿童肥胖的现状。本研究通过检索并筛查大量相关文献,提取0~7岁儿童肥胖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扩大样本量,提高可信度及代表性,再进行Meta 分析得到一个相对权威的0~7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现状的结论,描述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历年变化情况。方法:以“儿童”“超重”和“单纯性肥胖”为中文关键词,“child”“over weight”和“simple obesity”为英文关键词,参考Cochrane 协作网工作手册制定的检索策略,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上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中英文文献,以观察性报告为参照,由2 位工作人员分别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文献第一作者和发表年限,研究时间,样本量,研究对象的年龄段,肥胖判定标准,研究地区和范围。以Khambalia 和Seen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利用Stata 10.0 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 分析,通过Begg’s 检验绘制漏斗图,评估各文献的发表偏倚,通过homogeneity test 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适当模型计算患病率和95%CI,比较男童和女童的患病率。结果:共纳入14 篇文献,提取0~7 岁儿童样本总量126310 例,男66558 例,女59 52 例,这14 篇文章包含5 篇国家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 9 篇地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Begg’s 验评估文献发表偏倚P=0.314,文献数据可信度较高。1986年至2010年,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逐年走高,合计达4.30%,95%CI:3.30%~5.40%,以5年为界,每阶段肥胖发病率:1986年至1990年为0.80%,1991年至1995 为1.70%,1996年至2000年为4.50%,2001年至2005年为4.20%,2006年至2010年为5.90%。为检测儿童肥胖是否与性别相关,利用Stata 10.0 软件对男女样本进行绝对比较(OR),以男童样本为试验组,女童样本为对照组绘制森林图,结果显示1986年至1990年:OR=1.09,95%CI:0.96~1.23;1991年至1995年:OR=1.07,95%CI:0.77~1.48,男女肥胖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6年至2000年:OR=1.17,95%CI:1.06~1.29,z=3.14,P=0.002;2001年至2005年:OR=1.22,95%CI:1.06~1.40,z=2.79,P=0.005;2006年至2010年:OR=1.43,95%CI:1.12~1.83,z=2.90,P=0.004,肥胖发病率与儿童性别有相关性(P<0.05),且男女之间肥胖发病率的差异越来越大,男童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结论:本研究收集国家级和地区级高质量的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统计,提取真实广泛的数据进行Meta 分析,系统评价了中国 0~7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发展趋势,较为准确的反映了:① 1986年至2010年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0.80%~5.90%);② 1996年至2010年单纯性肥胖发病率与儿童性别明显相关,男童的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
来源出版物: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7): 506-509
入选年份:2017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 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谢金纯,林广裕,陆学东,等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0年8月间在汕头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确诊为肠道病毒感染的HFMD 患者共37 例作为究对象,并登记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日期、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其中轻型病例21 例,重症病例16 例,对照组为本院同期唇腭裂治疗中心的先天性唇腭裂、非感染择期手术同龄患者10 例。受试者监护人对实验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组与对照组均于住院24小时内收集咽拭子及2 mL 外周血分离血清,-80℃冰箱保存备用,并登记相关临床资料。应用液相芯片分析平台检测病毒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及对照组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所检测的细胞因子包括TNF-、IL-1、IL-1β、IL-2、IL-6、IL-8、IL-12P40、IL-12P70、IFN-γ、IL-4、IL-10、IL-13。结果:(1)除外白三烯(P>0.05),余12 个细胞因子在对照组与轻症组、对照组与重症组、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组IFN-γ、IL-10、IL-12P40、IL-1α、IL-1β、IL-4、IL-6、IL-8 和TNF-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a<0.02);重症组细胞因子INF-γ和IL-2 的表达水平高于轻症组(P<0.02);轻症组IL-10、IL-12P40、IL-1、IL-1β、IL-4、IL-6、IL-8 和TNF- 高于对照组(Pa<0.02);轻症组IL-13 和IL-12P70 水平低于对照组(Pa<0.02);(3)病情严重程度与INF-γ(Rs=0.654)、IL-10(Rs=0.517)、IL-1α(Rs=0.575)、IL-1β(Rs=0.413)、IL-4(Rs=0.508)、IL-6(Rs=0.446)及TNF- (Rs=0.409)中度相关(P<0.05),与IL-2(Rs=0.351)及IL-8(Rs=0.392)低度相关(P<0.05),与IL-13(Rs=0.304)负相关(P<0.05),与IL-12P40、IL-12P70 及白三烯无相关性(Pa>0.05)。结论:本研究13 种细胞因子中,IL-1α、IL-1β、IL-2、IL-6、IL-8、IL-12P40、IL-12P70、TNFα、IFN-γ、白三烯属促炎因子,参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IL-4、IL-10、IL-13 是抗炎因子,在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中发挥作用。SIRS 与CARS 二者相平衡才能维持机体的稳态,二者失衡将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严重后果。手足口病患儿在感染病毒后其病情发展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关,多数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过度表达可能是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免疫病理基础。本研究发现除了IL-12P40、IL-12P70 和白三烯外,促炎因子INF-γ、IL-1、IL-1、IL-6、TNF-、IL-2、IL-8 与随病情的加重而表达增多;抗炎因子中IL-10、IL-4 的表达量在病情加重时也是表达亢进的,而IL-13则是病例组低于对照组,但轻症组的下降显著与重症组。研究提示,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机体通过表达促炎因子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同时也表达抗炎因子,防止炎症反应过度,但促炎、抗炎因子表达量过高(除IL-13 外),则可促使机体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尤其在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时将损伤机体,造成自身损伤,引起脑干损失、神经源性肺水肿等重症表现。
来源出版物: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10): 756-759
入选年份:2017
2010年至2012年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小于32 周 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
孔祥永,黄俊谨,陈颖,等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近2010 至2012年内胎龄<32 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为NICU 改进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2年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共1838例(死胎、产房内死产及转运队伍到达前死亡者未纳入本研究),记录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出生日期、出院时的诊断、眼底检查结果、胸腹X 线片结果、头颅超声结果、出院时结果等信息,按照胎龄分为7 组(小于及25 周、26 周、27 周、28 周、29 周、30 周、31周),对其一般资料、主要并发症、病死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年间各胎龄组间的病死率和中至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重度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 期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ROP)、重度脑室内出血(IVH)和脓毒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结局发生情况的改变。结果: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收治早产儿2645 例、2729 例和3187 例,收治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分别为501 例、572 例和765 例,分别占当年早产儿总数的18.9%、21.0%和24.0%,呈明显增多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33,P<0.001)。各胎龄组患儿的性别、多胎、小于胎龄儿、窒息所占比例和出生体质量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2 周极早产儿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病死率逐年下降,分别为6.8%、4.0%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69,P=0.002);各胎龄组病死率3年比较除28 周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胎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至2012年,胎龄<32 周极早产儿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8%、18.4%和15.5%,总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36,P<0.05);各胎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中至重度BPD、Ⅲ 度或 Ⅳ 度IVH、严重NEC、脓毒症和 Ⅲ 期以上ROP的发生率3年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2 周的极早产儿中,2010年死亡或合并至少一种严重并发症者(总体结局)共131 例,发生率为26.1%,2012年为134 例,发生率为17.5%,2年相比下降了8.6%(X2=26.497,P<0.001)。以胎龄<28 周超早产儿的总体结局发生率较高,特别是胎龄25 周超早产儿的总体结局发生率最高,随着胎龄的增加,其总体结局发生率逐渐下降;各胎龄组中,总体结局发生率也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胎龄<32 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或存活但并合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但<28 周超早产儿发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NICU 还需要进一步依靠提高技术和并发症的管理水平来改善这类患儿的生存质量。
来源出版物: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20): 1566-1570
入选年份:2017
氨茶碱联合纳洛酮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 与枸橼酸咖啡因疗效比较
李文斌,常立文,刘伟,等
摘要:目的:早产儿呼吸暂停(AOP)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 s 或<20 s 伴有心率减慢和∕或发绀。呼吸暂停时间过长可导致脑及其他脏器缺氧性损伤,甚至猝死,需密切监护并及时处理。甲基黄嘌呤类药物如茶碱、氨茶碱和枸橼酸咖啡因作为早产儿兴奋呼吸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超过30年,其中,枸橼酸咖啡因是西方发达国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用的10 种处方药物之一。在我国,氨茶碱是治疗AOP 最常用的药物,枸橼酸咖啡因则刚由国外引进。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阻断β-内啡肽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增加呼吸频率,改善通气,对AOP 有一定治疗作用。本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用氨茶碱联合纳洛酮防治AOP,并与枸橼酸咖啡因比较,探讨其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出生胎龄<34 周、出生体质量<1500 g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94 例,排除明显先天畸形或发育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尚未完成规定疗程药物治疗或尚未至评估时间即发生死亡或家长放弃治疗者。分为3 组:(1)氨茶碱组(30 例),首剂负荷量4~5 mg/kg,12 h 后给予维持量2 mg/kg,每12 h 1 次,静脉泵入;(2)枸橼酸咖啡因组(32 例),枸橼酸咖啡因首剂负荷量20 mg/kg,24 h 后给予维持量 5 mg/kg,1 次/d,静脉泵入;(3)氨茶碱联合纳洛酮组(观察组,32 例),氨茶碱使用方法同氨茶碱组,同时予以纳洛酮每次0.1 mg/kg 加入9 g/L 盐水2 mL 中静脉推注,每12 h 1 次,氨茶碱首剂使用6 h 后,即给予纳洛酮治疗,随后二者交替使用。观察患儿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和脑损伤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相关情况,并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各组患儿在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产前孕母糖皮质激素应用、受孕及分娩方式、多胎妊娠、5 min APgar 评分、接受氧疗例数、辅助通气(包括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及机械通气)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氨茶碱组比较,枸橼酸咖啡因组和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5);而枸橼酸咖啡因组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患儿在病死率、氧疗持续时间、ROP 和脑损伤发生率、耳听测试未通过率、出院时纠正胎龄、出院时体质量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方面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枸橼酸咖啡因组和观察组BPD 发生率[9.4%(3/32 例),12.5%(4/32 例)]低于氨茶碱组[20.0%(6/30 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患儿均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基黄嘌呤药物是治疗AOP 的主要药物,也是针对AOP 病因治疗以外的首选治疗药物。茶碱类药物有效治疗血药质量浓度范围窄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枸橼酸咖啡因呼吸兴奋作用较氨茶碱强,有效血药质量浓度范围广,半衰期长且不良反应少,已逐渐取代茶碱类药物用于AOP 防治。纳洛酮作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阻断β-内啡肽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增加呼吸频率,改善通气。氨茶碱联合纳洛酮防治AOP 疗效与枸橼酸咖啡因相似,且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来源出版物: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8): 1381-1384
入选年份:2017
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
郭智,陈惠仁,刘晓东,等
摘要: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根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手段,有一个问题羁绊着移植工作的开展,那就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特别是单倍型移植,单倍型移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植体系,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单倍型移植后致死性的感染及GVHD 是影响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本文探讨单倍型allo-HSCT 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化单倍型移植治疗儿童SAA 的技术体系。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采用亲缘单倍型相合allo-HSCT 治疗16 例SAA 患儿,其中男10 例,女6 例,年龄3~13 岁,平均年龄7.8 岁,从确诊到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5.5 个月(1~80 个月),单倍型供者包括父亲供者7 例和母亲供者9 例,患儿移植前全部都接受过环孢菌素A(CSA)治疗,10 例接受过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强化免疫治疗,6 例未行ATG 治疗,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预处理方案均采用以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CTX+FLU+ATG)方案,具体为:CTX 50 mg/Kg/d×4 d,-9,-8,-7,-6 天;FLU 40 mg/m2/d×4 d,-5,-4,-3,-2 天;ATG,2.5 mg/kg,-5,-4,-3,-2,-1 天。GVHD 预防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CSA、氨甲蝶呤(MTX)、他克莫司(FK506)等,移植后观察患儿毒副反应、GVHD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15 例患儿获造血重建,1 例未植入,1 例植入后发生排斥,植入的14 例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 及血小板≥20×109/L 的平均时间分别18.5 d (15~24 d)及24.6(18~29 d)d,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100%为完全供者造血。中位随访24.8 个月(3~45 个月),共6 例发生急性GVHD,中位发生时间38.6 d(25~85 d),按程度分为II 度2 例、III 度2例和IV 度2 例,按部位分为肠道4 例和肝脏2 例,有3例发生慢性GVHD,最终因GVHD 死亡1 例,死亡原因为IV 度肠道GVHD 未能控制最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移植后共发生肺部感染11 例次,因肺部感染死亡2 例,其中包括1 例侵袭性真菌感染,还发生败血症3例次、巨细胞病毒血症6 例及出血性膀胱炎2 例,随访后最终11 例患儿无病存活,无病生存率为68.8%,最长患儿移植后无病生存时间已达45 个月,接受ATG 和不接受ATG 患儿行单倍型allo-HSCT 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和66.7%,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研究分析单倍型移植治疗儿童SAA 的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了移植技术体系,为单倍型移植在儿童SAA 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总之,单倍型allo-HSCT 治疗儿童SAA 的方案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可在临床广泛开展。
来源出版物: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5): 1145-1148
入选年份:2017
连续血液净化在儿童严重脓毒症中的应用
张晨美,朱益飞
摘要:目的: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感染性因素侵袭机体后,引起其过度释放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炎性反应失控和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发展成为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重症医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具有强大的溶质清除功能,能清除体内过多水分、代谢废物、毒物及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手段。本文对CBP 在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应用进行总结,探索CBP 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严重脓毒症的定义、发病机理,介绍CBP 特点及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理论依据。最后对CBP 在儿童脓毒症中的应用现状,及对于儿童脓毒症患者的不同器官系统的治疗作用进行了总结。结果:脓毒症是由感染(疑似或确诊)导致,或伴有感染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严重脓毒症是指在脓毒症基础上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循环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个或2 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和器官损伤等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CBP 是血液净化技术中的一种,是采用每天连续24 h 或者接近24 h 的一种长时间连续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法以替代肾功能,相对于间断血液净化法,其稳定性高,清除溶质及调节免疫、水电解质平衡的功能更加稳定。临床上利用CBP 消除炎性介质,降低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强度,已经成为治疗脓毒症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儿科能开展的血液净化方式不多,应用CBP 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仅不到十年时间,但其疗效已得到认可。CBP 对于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CBP 帮助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的儿童清除体内有毒物质、炎性介质及过量水分;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动脉血压和心排出量;通过清除炎性介质和多余水分,改善肺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肺水肿,提高肺的氧合能力;改善单核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改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重建机体免疫内稳状态;通过肝素的应用影响凝血功能,减少DIC 发生,清除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抑制炎性反应和凝血系统的相互作用。结论:CBP 在脓毒症中的应用,与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理和血液净化的作用机制的认识紧密相连,CBP 在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
来源出版物: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6): 412-415
入选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