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在红土地上的壮美答卷
2019-01-28□文│刘华
□文│刘 华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神山村看望困难群众时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更不能让老区人民掉队。”“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一年后,井冈山市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抒写在红色土地上、交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另一份动人心魄的答卷;而长篇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则是这份答卷的文学表达,是关于这份答卷的深情诠释。
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所感召,为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所牵系,作者凌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自觉担当时代的代言人,主动深入精准扶贫战的第一线,踏遍井冈的巍巍青山,历时9个多月,走访了300多人,一直走进了贫困群众的家庭和内心,走进了一部厚厚的红色历史,走进了一座继往开来的精神宝库。
作者敏锐捕捉到了革命摇篮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的意义所在,捕捉到了充溢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井冈山精神,他用心着意,把现实和历史贯通起来,在雄浑的历史底色上描绘建设小康的新生活,一些精准扶贫的现场正是当年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的战场,众多投身扶贫攻坚战的干部群众与铸造井冈山精神的伟人英烈血脉相连,与传承井冈山精神的先进模范气脉相通,既有壮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又有深邃的革命历史回望,使得这部全景式反映精准脱贫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同时也成了反映井冈山精神新时代内涵的优秀作品。这也是它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之所在。翻开这部作品,新时代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井冈山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是的,井冈山精神始终是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思想武器和力量源泉。通过作品,读者也欣喜地看到,革命遗址遗迹和历史事件,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成为老区群众脱贫的宝贵资源。
作者以真实的情感、朴实的笔墨和真实的讲述,艺术地梳理并传达了井冈山市在扶贫攻坚战中的创新做法。比如,对贫困户,井冈山创新了红黄蓝三卡识别机制,施行不同类别的帮扶政策,对症下药,因户因人施策,真正做到精准脱贫;并且,把“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把“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把“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都有兜底保障,把“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把“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面貌有提升,等等。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创新做法,无疑为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品生动描写了一大批投身脱贫攻坚战的干部群众以及各界人士的形象,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不少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比如,以唱经典红歌去接近群众、去赢得信任的人武部干部,帮助全村贫困户依次脱贫的“80后”干部等一批“第一书记”;再如,变身扶贫车间的芦笋基地,援建希望小镇的企业,等等,这些采自扶贫第一线的鲜活故事,在红色文化背景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动人。正如作者深刻感知的那样:“随着不断深入的走访和学习,体会到精准扶贫已然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一部分。”
因为作者以全身心去体察老区人民的生活现实和心路历程,真情挚爱流注在整个作品中,作品因此有了血色和温度,有了气韵和表情。神山村的“笑脸墙”是耐人寻味的。曾经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神山人脸上表情曾“活像一张神山村地图。那些细密的皱纹就像神山村的路”,“脸曾经也像失去水分的梯田,板结,甚至有些龟裂”。而脱贫后,“神山村人很自豪,他们的笑脸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当作图画展览出来”。人民的笑脸,就是精准扶贫的最好答卷,就是井冈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