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发展与传播策略探析*
2019-01-28□文│刘岚
□文│刘 岚
当今,世界各国对生态治理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了广泛共识。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牵头下,先后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生态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在生态治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一批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应运而生。如美国的《生态学》(Oecologia)、瑞典的《人类环境杂志》(AMBIO)和《生态学杂志》(OIKOS—A Journal of Ecology)、日本的《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Research)等。同时,生态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运用,形成了诸多交叉学科和应用领域,如美国的《环境监测与评价》(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工业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和《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英国的《环境,发展与可持续性》(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等,从多学科视野对生态治理进行了科学研究,对推进全球生态学术研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全面参与国际社会的生态研究与交流,积极推进生态领域期刊的出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但是与国际生态学期刊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认真总结和借鉴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办刊理念与策略,提升我国生态类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是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
一、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构成与传播现状
为把握、分析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现状,运用权威数据分析,对国际生态类期刊的构成特征与传播范围进行实证研究,笔者用综合学术信息资源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将引文数据库限定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SCI)并进行数据检索,确定检索条件为主题及年份。基于研究信度和效度的考量,笔者对主要文献资料加以研究,分析文献情况及主要理论,明确了生态领域国际期刊的发展与传播现状。
1.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学科分类现状与热点问题
随着生态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呈多维融合态势,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路径与视野;同时,生态学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不断深化,产生诸多应用性和衍生性研究领域。这一状况导致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学科分类更加精细化和多学科化,生态领域期刊分类充分反映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延伸。目前,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综合类期刊。如《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人类生态观察》(Human Ecology Review)、《国际微生物生态学杂志》(ISME Journal)、《生态学》(Ecology)等,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等诸多元素。
生态环境类期刊。如《生态学专论》(Ecological Monographs)、《水资源》(Water Research)等,涵盖农业资源及环境领域、环境科学领域、环境工程领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林学领域、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领域、环境净化与监测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等。
生态地理类期刊。如《生态学通信》(Ecology Letters)、《全球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等,涵盖非生物生态系统,如山岳生态系统、平原生态系统、河川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生物生态系统,如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人类生态系统,包括人造生态系统等。
生态工程类期刊。如《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生 态 工 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涵盖环境学领域、生态学领域、湿地生态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景观生态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学、环境工程学、保护生物学、产业生态学、环境生态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
生态景观类期刊。如《园林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涵盖景观与区域生态学、景观地理学、城市生态、生态旅游学、生态系统保护、生态资源开发、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基于SSCI/SCI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以及对生态领域研究热点的筛选,我们以“生态”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提炼文献样本、分析高频关键词,明确研究热点问题。经过一系列检索与研究、确定热点问题,我们发现目前生态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生态美学、生态环境工程等学科,研究聚焦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2.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传播现状分析
空间版图及知识领域不断扩张。目前,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发展与传播,呈现出空间版图及知识领域层面的双重扩张。由于数字技术影响逐渐渗透至国际生态领域期刊传播的每个领域,互联网大大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对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拓展了其国际化传播空间。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以及生态科学的深入发展,生态学在国际期刊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生态学类期刊数量增长迅猛。以SSCI/SCI数据库为例,期刊数量增加主要体现为两种情形。一是SSCI/SCI总体目录扩张以及新创办的生态领域期刊被SSCI/SCI收录的。二是生态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而形成的新的类型并被收录的。目前,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类型具体可分为生态综合、生态环境、生态地理、生态工程、生态景观、生态旅游及其他类型,并且随着生态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联日益强化,这种生态领域期刊类型的划分愈发细化并且出现多个小类。研究发现,生态学科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在空间版图方面的拓展,而各种生态领域期刊的自身发展,反映出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在交叉领域的拓展。
生态领域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生态学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三种类型,即野外调查、实验方法及数学模型。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不断融合,研究方法也不断拓展,生态学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比如生态旅游学,就是生态学及旅游学之间的有效融合,研究方法也融合了生态学及旅游学两大学科的研究模式,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访谈、野外调查、实地考察、游客流量测量与抽样调查、社会学研究等方法。生态环境学研究方法则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等。
生态期刊国际视野不断拓展。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发展与传播日益深化,同时也拓展了国际化视野。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合作中,国外用户方主要为生态领域期刊的编辑与制作提供刊物使用报告,包括全文下载次数、期刊用户分析、热门研究方向分析等相关内容,我方主要为生态领域期刊提供国内市场的发行渠道。与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相比,我国生态领域期刊尚未构建全面的读者反馈系统,国际视野普遍缺乏,在实证研究方面较弱;对于科学传播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更多地局限于本土视野,尚未进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越来越多的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局限,积极推动中国生态期刊的国际化和拓展国际视野,加快中国生态领域期刊与国际的融合与交流。
生态期刊编辑视野日益国际化。国际期刊编辑需要深入地开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由于不同国家的编辑存在着审稿、语言交流、文化背景和编辑流程管理等差异,需要建立有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创新与完善工作模式,以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为此,需要强化双方编辑出版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保证期刊质量及编辑效率。另外,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到生态建设国际化协作的影响。由于保护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各国在生态建设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传播与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生态领域的研究成果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学科研究方法,数据信息真实、完整,观点新颖或有创建,国际生态学术界也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成功经验与优秀研究成果。
3.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办刊定位不够清晰。当前,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发展与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一些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定位不够准确,这一状况甚至对我国的生态类期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生态类期刊常以《人类环境杂志》《生态模型》《生态系统健康》等老牌国际期刊为参照系生搬硬套,导致盲目发展、脱离实际。[1]许多生态类杂志内容繁杂且范围极广,不管什么类型、什么主题的生态论文都加以收录。这种办刊定位混乱模糊,千刊一面,很难办出高水平,更遑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另外,当前许多生态领域期刊所收录的文章数量太多,但学理性不强、创新性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期刊质量的提升。
缺乏生态类期刊的国际发展理论研究。生态领域期刊发展,出于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需要,许多期刊开始与国外知名期刊及出版发行机构开展合作,但由于缺乏对期刊国际化合作理论的研究,至今未能找到一条可行的合作模式与路径。因为各个国家生态类期刊的管理运营模式各异,如何开展国际合作,需要理论研究先行,探讨开展国际化合作的机制与形式。如某国际知名林业期刊,为拓展中国业务和市场,委托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中国编辑部,就是一种模式创新的尝试。但是也有一些国际期刊为拓展中国市场,委托中方组稿,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导致稿源范围狭窄,市场运营不畅,影响了国际期刊的公信力。也有国内机构与出版商开展合作的模式,即期刊由中国机构主办并开展编辑业务,由中国出版商负责出版发行及运营推广。这种运营模式虽然效率较高,国内市场推广较好,但由于期刊稿源、文章编审团队的国际化程度不足,生态领域期刊发展及传播的国际化程度有限,很多生态领域期刊主要的受众群体仍然为国内学者,如高校学子和研究机构人员等,国际影响力比较小。[2]
合作深度有待深化。除自主办刊外,我国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策略,还可以通过国内外生态期刊的深度合作,提高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及传播效果。但目前国内外生态领域期刊的合作,存在着表面化及形式化问题,即组建了国际化出版团队,甚至以外文出版的期刊,但是稿源仍然以国内为主,学术研究并没有体现国际化水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内外合作中,外方仅仅能够向中方提供语言文字的修改及润色,未能在国际化组稿以及对期刊内容的优化等核心环节发挥作用;二是期刊的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出版、发行管理全部依靠外方,期刊发行及运营缺少自主权,所谓合作徒有其名,不利于期刊的发展,更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
平台建设不够成熟。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内期刊单位与国际出版机构达成合作,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也可能在中方长期依赖外方成熟平台与渠道的情况下,出现生态领域期刊在数字出版、远程稿件处理、版权代理等方面中方缺乏自主建设能力的问题,影响我国生态领域期刊发展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中方自主生态领域期刊品牌会逐渐沦为外方出版品牌的附庸,品牌自主性不足。[3]
二、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发展传播的优化策略
明确生态期刊自身定位。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需要精准地明确定位,厘清发展思路。事实上,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并非简单地优化资源配置和数字化转型即可实现,还需要基于当前期刊传播发展环境及发展条件,明确生态领域期刊发展的契机及制约性因素,以国际化期刊传播理论为指导,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期刊应注重办刊的差异化及专业化方向,需要通过有高度、有深度、有特点的专业化媒介产品优势吸引受众关注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实现国际化发展。[4]
推进期刊国际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何谓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在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麦克格鲁认为,所谓国际化就是世界各国联系加强的结果。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中提出,国际化的研究应当从文化理论及社会理论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文化的国际化是跨越空间距离的,随着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及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强化。这一解说为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唐晓敏认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同质化”或“全面世界化”,而是以本国文化特色及差异为主,尊重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切实保障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尊重。刘芬认为,期刊国际化发展是文化全球化、同步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大大强化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应当做到内容质量、期刊编委、出版语言、期刊读者、发行渠道等各方面的国际化发展,促进我国生态领域期刊与世界接轨。
深化期刊跨学科与版权的合作深度。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发展应当深化期刊的跨学科合作,强化生态领域期刊与社会学、建筑学、传播学、人类学、地理学、景观学等多种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深度。[5]同时,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国内与国外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为有效提高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应当优化版权谈判工作。在双方版权谈判过程中,应当以中方在学术影响、发行范围、影响因素、发行渠道等相关数据信息作为双方版权合作的数据支撑。同时,生态领域期刊国际化合作双方,在签署版权合同时,需要对版权合同中每一个细节条款内容及措辞加以细致考量,必要时,可以延请相关的专业法律顾问对双方版权合作合同文本进行把关,尤其要关注生态领域期刊国际化版权合作中对于翻译权、改编汇编权及其他附属版权的相关约定。完善版权合作的深化路径,在合作中要致力于保持自身特色及品牌形象,维护自身品牌地位,自主打造国际合作出版体系,强化与国外出版发行机构之间的版权合作。
传播渠道机制创新,强化期刊传播平台建设。
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受众主要是全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等,他们通过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开展学术交流、掌握国际前沿理论成果。当今,网络媒体极大地拓展了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传播渠道,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国际生态领域期刊必须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出版平台,强化国际生态领域期刊资源的整合功能,构建生态领域专属网站,对期刊形态及传播手段加以创新,实现传播渠道有效优化,提高生态领域期刊的传播效率,扩大生态领域期刊的传播范围。[6]对于国际生态领域期刊而言,期刊传播平台是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建立国际生态领域期刊传播出版平台,才能够更好地把控期刊传播的主动权。我国现阶段的期刊集成平台,还存在数据不充分、知识产权不明确等问题,需要对国际成熟期刊出版平台既有经验加以借鉴并完善,整合国内外期刊出版资源,建设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出版发行平台。
三、对我国生态领域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科学地建立市场发展机制。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应当以国际化高端的学术资源和市场机制为支撑,推动国际化市场化发展及规模化经营。生态领域期刊属于科技类媒介产品,生态领域期刊的出刊、发行、经营、推广,都需要严格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期刊需要对自身发展宗旨加以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做好自身市场定位工作,选择相应的细分市场。[7]此外,生态领域期刊可以探索期刊集团化发展路径,以期刊品牌为核心,探索多元化子刊物为扩张途径,促进期刊自身的多版化、多主题、高专业性、高品牌化的集团化发展。
提升期刊国际化发展意识。期刊应当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及发展意识,明确国际化及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推进期刊的本土化及国际化发展进程,从管理体系、发行渠道、编辑方法、出版流程等多个环节入手,从内容、形式、内涵及质量等多个方面达到国际化期刊的标准。生态领域期刊面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应当以期刊的本土化发展为基础,对其现有办刊方针加以强化与创新,对国内受众市场加以巩固,强化对外宣传工作,以本土化品牌及口碑争取国外受众市场的认可,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前期可以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和研究者担任本刊的编委或顾问,通过他们的推荐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进而在期刊编辑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外约稿工作,提高约稿频率,合理选择约稿主题,强化国内外生态领域研究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期刊文章中国际稿件所占比例,在满足国内受众交流研究成果、了解研究进展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质量及水平,发挥自身特色,获得国内外学科同行关注。
采取国际化办刊模式。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应强化理论研究,以理论为先导和支撑,探索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生态领域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生态领域期刊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开始推出英文版期刊,不断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可以引进国际化办刊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期刊出版单位的运营及管理模式,开展国际化出版发行合作,优化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我国生态领域期刊在国际期刊市场的影响力。
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出版业的大趋势,生态领域期刊也在不断推行无纸化出版的模式。生态类期刊更应当以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为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实现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融合,推动传播渠道的拓展,构建高效、便捷的生态学术数字化传播平台。因此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二者的互补及互动,推动生态领域期刊更好地适应出版行业的生态规律。[8]
四、结语
生态领域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首先明确期刊自身定位,强化期刊国际发展理论研究,深化期刊跨学科与版权的合作深度,创新传播渠道,建立科学的市场发展机制,提升期刊国际化发展意识,采取国际化的办刊模式,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我国生态领域期刊而言,需要及时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探索我国国际生态领域期刊的发展策略及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