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策略
2019-01-28
医学图书馆属于专业图书馆,产生于医疗卫生机构之后,发展初期以保存医学文献为主,中期以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存储为主、开发为辅,现阶段将现代信息资源收藏的重点由印刷型文献转向电子型文献。近年来,信息资源朝着电子化与网络化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涌现,数据科学、开放科学的兴起,国家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健康中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医学图书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新形势下,如何顺应时代实现医学图书馆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已成为当下医学图书馆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医学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上首个医学图书馆是1763年建立的美国费城帕塞尔瓦尼医院图书馆[1]。医学图书馆从产生至今不到300年的时间,前期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医学图书馆数量才有所增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的前生就是1836年建立的美国军医图书馆。为了促进医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在189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图书馆协会,至此医学图书馆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组织。当时的医学图书馆数量仍然不多,共有129所,其中包括45所公共图书馆中为读者提供医学文献服务的医学部[2]。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医学图书馆数量快速增加,20世纪后期,欧美国家医学图书馆在数量、工作深度与广度、医学文献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图书馆发展更为迅速,在馆员、资源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3]。
我国医学图书馆的产生时间较西方国家晚了近60年。1820年,在澳门建立了我国首个医学图书馆,至1949年,医学图书馆数量还不到100所,发展也比较缓慢[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我国医学图书馆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已有万余所医学图书馆。其中医院图书馆属于小型医学图书馆,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多为大中型医学图书馆,医药科研机构图书馆多为小型图书馆,只有少数为大中型医学图书馆[4]。
2 医学图书馆当前的发展环境
2.1 图书馆内外环境变化
如今医学图书馆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信息社会呈现各种“指数级”发展,信息资源海量增长,尤其是电子文献资源日益增加而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带来书刊购置经费逐渐削减,导致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用户全方位需求的供需矛盾。同时,用户信息获取渠道拓宽,更多依赖于急剧增长的电子文献信息,而且用户信息获取能力不断提升,其信息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2.2 新的信息技术涌现
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根本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图书馆经历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发展阶段[5]。目前,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图书情报领域。刘炜等人通过调研得到35个与图书情报领域相关的技术或技术应用领域,将其划分为服务相关技术、行业性应用技术、资源组织技术、应用系统,以及与图书馆新形态相关的技术应用等五大类[6],如RFID、二维码、3D打印、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APPs、发现系统、数字阅读平台、数据服务、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全自动密集书库、创客空间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图书馆业务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后人工智能技术还会对图书馆进行重塑,促进医学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方式、馆员能力及建筑与环境等众多方面产生转变[7]。
2.3 数据科学、开放科学兴起
2012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在其每2年发布的《学术图书馆主要发展趋势》(TopTrendsinAcademicLibraries)报告中指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开展数据收集、保存、开发和应用”[8]。从对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发展战略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NLM 正逐渐由“信息资源中心”向“数据中心”转变[9]。数据科学成为伴随着大数据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开放科学”一词最早由D.Paul于1998年提出,许多国家和机构开展了开放科学相关实践项目,如实现出版物开放获取的项目——OA2020倡议(OA2020 Initiative)[10]。开放科学、数据科学已成为许多医学图书馆重点关注的领域。
2.4 “健康中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文件,如《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了更加准确清晰的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指南。“健康中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战略对医学图书馆各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 医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3.1 物理空间的挑战
图书馆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而且是“聚集信息资源和人的资源的知识空间”,同时也是“鼓励大众一直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必需的公共空间”[11],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许多医学图书馆的资源、空间及服务为三位一体的关系,普遍存在功能空间单一、固定,大部分空间被书架、桌椅“占用”,馆舍整体布局不能满足现代读者对物理空间多元化的实际需求。
3.2 用户需求的挑战
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取决于用户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推进,用户对医学图书馆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及资源优势目前都正承受着全新的冲击。一方面,信息资源种类日益增加,如开放获取运动使得网络资源更具权威、系统及学术的特性,在网络中融入图书馆的元素,使用户与图书馆的传统关系在无形之中发生着变化,信息需求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反而对数字网络资源更具有倾向性[12];另一方面,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过去用户主要依赖物理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用户主要依赖网络和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不断提高,信息需求呈现纵深化、个性化及多样化等新特点[13]。如何尽可能地满足多种用户需求,实现图书馆服务形式、内容创新发展的目标,逐渐成为医学图书馆界聚焦的热点问题。
3.3 资源建设的挑战
医学信息资源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医学图书馆除了需要采集图书、期刊等文献信息资源之外,还要重视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如图片、音频、视频、影像等多媒体资源,OA资源和免费网络资源,馆藏数据、读者行为数据、电子病例、患者行为数据、医学科研数据等数据资源。海量医学数据的产生,使医学图书馆数据的存储规模越来越大,存储管理越来越复杂,这无疑给医学图书馆全面采集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设立了难题。医学图书馆正在面临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趋势带来的巨大挑战。
3.4 信息技术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类新技术逐渐渗透进医学图书馆,推动了医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但当前大多数医学图书馆采用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此外,新技术在医学图书馆的应用除了采纳,后续的技术支撑、用户反馈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还要特别注意新技术与传统业务、馆员和用户的融合。各项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融合程度、技术自身的推陈发展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等都会改变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走向及态势。对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趋势的研究就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研究,了解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图书馆所用,是我们不断需要关注的问题[14]。
3.5 服务形式的挑战
传统图书馆囿于时间与空间的藩篱,提供的是“到我的地方,用我的资源和我的方法”[15]的服务模式,很多医学图书馆目前开展的文献借阅等到馆服务以及课题查新、论文查收查引等政策性强的服务均属于这种传统被动服务。当用户对网络化、数字化获取文献产生依赖时和对“我在哪你在哪”的要求变得迫切时,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必将会被用户抛弃[15]。因此,医学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服务形式,将资源和服务推送到用户,直接融入用户的学习、教学、科研和临床过程中,以新的服务形式来满足用户更高的服务需求。
3.6 馆员能力的挑战
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其素质及能力左右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医学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数量少、来源复杂、专业素质和信息素养水平低、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
现阶段医学图书馆经常处于人员“只退不进”的缺编状态,并且有不少馆员是来自其他部门的转岗人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高水平信息服务能力的馆员比例偏低。馆员的整体素质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医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馆员能力远远达不到现代医学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4 医学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4.1 增设新功能空间
图书馆不仅是读者获取文献资源的空间,而且是读者学习、研讨和体验的空间。肖珑提出,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功能上要超越并延伸“书文化”的传统功能,为读者建造如同精神家园一样的文化环境;图书馆还应增加只用于服务的空间数量,如创意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等多种不同空间[16]。图书馆空间功能再造已成为图书馆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许多医学图书馆重新调整馆舍布局,减少藏书面积比例,释放阅览室空间,将更多空间“让位”给读者,逐步创建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学习研讨室、视听影音空间以及新技术体验区等新功能空间,促进读者阅读、研讨,丰富读者体验,培养读者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得图书馆功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2 拓展资源建设范畴
医学图书馆的资源不应局限于文献信息资源,还需包括类型更加多样化的资源,为医学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强大的资源基础和保障。医学图书馆可以从以下方面组织加工、整合资源[17]。
第一,结构化数据资源——馆藏文献书目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如图书、报纸、期刊及科技报告等,都是医学图书馆资源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第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用户行为数据及科学数据,如科学研究数据、用户信息及浏览记录等,需要对这部分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有机组织和密切关联,最大限度地将其建设为医学图书馆的高效资源。第三,多媒体数据资源包括CT图像等图像型数据资源、病案及会议记录等文本型数据资源、手术和教学视频等视频数据资源,是医学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此外,还要重视OA资源和免费网络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可创建一个一站式资源服务平台,聚合多种类型信息资源(包括传统印本资源及数字馆藏资源)。为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要对各类资源进行评估,如从资源质量、资源复合、资源保障、资源结构、资源利用及资源共建共享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
4.3 高效应用新技术
信息技术变革为图书馆业务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目前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已经在图书馆开拓了应用空间,如ZigBee技术应用于身份识别,利用RFID标签技术实现图书自助借还,利用可穿戴技术实现人机智能交互,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用于预测图书馆用户行为、用户群变化、知识发展动向及图书馆发展[18]。医学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开展技术开发应用的相关实践;对信息技术秉持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让现代技术与传统图书馆进行融合;在建筑格局、设施工具、软件应用等各方面充分结合[19]。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如何结合馆情高效运用新技术,使其在医学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方面有效发挥作用,更合理地将馆员智慧、用户需求及技术优势三者有效结合,改善并解决图书馆在业务、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促进医学图书馆创新发展。在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等方面要推广应用大数据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医学图书馆也应尽快进行有效的尝试与实践。
4.4 改进服务方式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取决于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不断下降,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逐渐显得单调和薄弱,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发现和知识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图书馆应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满足读者需求,从过去被动的信息服务拓展为主动的嵌入式服务。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十条要求:“图书馆应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许多医学图书馆都在探索实践新的服务方式,学科服务就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环境而采取的一种尝试路径。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为例,2010年开始组建学科服务团队,面向学生、学者和学术研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科化服务,以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如面向学生开展了《图书馆学概论》《医学图书馆管理》等课程教学、专题数据库线上线下培训、文献资源荐购等,面向学者开展了课题查新与论文查收查引、高水平作者分析、文献资源建设、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等,面向学术研究开展了学科分析信息简报、学科态势分析、学科竞争力分析、参与学校学科评估工作等。如今,用户的需求逐步由信息层面迈向知识层面,图书馆应着力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变革服务方式,推动图书馆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
4.5 提升服务能力
图书馆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能力问题。图书馆转型及改革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重新构建,在本质上是图书馆能力的结构和关系的改变[20]。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高低与馆员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当前馆员能力不足是制约医学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馆员能力问题。一方面,可根据业务需求尽快引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引进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医学或图书情报学知识专业背景,而且要具备计算机信息技能、外语技能、学习能力等技能,并实行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应注重对馆员的培养,可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确定现有馆员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制定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计划,认真组织落实,能够事半功倍,迅速提高馆员业务水平。此外,在专业馆员数量少、单个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团队合作或者借力发展方式,寻求馆员与馆员、部室与部室、图书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构建服务团队,整合智力资源,优化馆员知识结构,也是提升医学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有效举措。
5 结语
医学图书馆作为生物医学信息资源的汇集地,在面向医学师生、医护人员与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提供学习、临床及科研工作信息保障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医学科研管理机构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服务。由于图书馆内外环境急剧变化,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或知识需求越来越高,医学图书馆传统的物理空间、资源建设、服务模式、馆员能力等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医学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因此医学图书馆必须实行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