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视角浅谈社会本位论
2019-01-28邢思凡
邢思凡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
学校式的世俗化、公共化教育迅速普及,使得教育的模式更加广泛和大众化。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从未停歇过,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抑或是特殊教育,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操水平而不再是单纯靠成绩定优劣,开始将教育重心转为向社会输送知识型+技术型等的实操型的人才。也许是社会本位论主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选择,也许是社会快餐式生活的大趋势所驱使,人们在选择职业生涯时,总会考虑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成就了一些人最终成功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理想的职业生涯,而更多的人为立足社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意图或预期结果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反映了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简单来说,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围绕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四大领域的实际需要,将提升人员素质作为宗旨,解决受教育者应被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随之变化。在原始时期,因生产力普遍低下,教育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基本需求;奴隶社会后,教育同社会生活逐渐分离,教育目的是服务于奴隶主的一种统治工具;在封建社会阶段,我国开始逐渐推行现代学术制度。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教育目的一直随着社会历史环境而改变,具体可以概括为两大倾向:第一,注重并突出教育的社会约束功能,并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来对教育目的的必要性进行确定与论证;第二,突出自我发展,提出对教育目的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自然潜力,也有人认为应当从人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视角来确定教育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确定教育目的时必须把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核心依据。以赵东倩(2008)为代表的社会本位倡导者认为,教育目的是通过运用教育手段将受教育者塑造成与社会化相契合的社会人员,个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等一系列事项都包含在社会环境内,对教育价值展开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效益。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巴格莱、孔德等。涂尔干所代表的“社会学校”认为社会是真实的存在。孔德认为: 一个真正的个体不存在,只有人类存在;因为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所有的个人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三、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展开持续性计划的一个长期过程。国内学者杨开等人对职业规划的具体要素进行了概括,它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职业通道设定以及职业定位。
职业规划也叫作职业设计,主要指在对个人职业所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对自身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剖析与权衡,按照自身的职业偏好来确定职业目标,并为有效实现此目标而详细地安排计划并实施。
个人职业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与个人所在的家庭、组织和社会密切相关且随着价值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步入职场后的毕业学生展开回访调查,发现学生在求职准备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在职业能力自我评估方面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为过于高估自身能力,另一个则是过分低估自身能力;其二,从专业信息理解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求职专业与自身需求是否匹配较为关注,而未能考虑专业要求与自身素质是否匹配;其三,绝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做好职业准备工作,整体较为被动。
四、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职业规划的关联及现实意义
(一)理论关联
个人职业规划理论核心为:将目前成就作为立足点进而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奋斗策略;对个人优劣势以及特征进行全面精准评价;对个人发展既定目标与实际现状的差距进行评估;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精准定位;不断挖掘自身价值;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机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把个人、家庭、事业三者建立联系。
教育目的是通过运用教育手段将受教者塑造成与社会化相契合的社会人员,这说明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化,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社会本位中与个人职业生涯紧密相连的地方。
社会化是人作为群居性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目的本身就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本位论自然成了职业化教育的理论支撑。不论一个人有没有理想,一旦进入社会开始社会化,便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
(二)现实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贯彻落实本国教育的大方针,也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班级实施教育的指导性方向盘,它几乎决定了这所学校要进行什么性质什么方向的教育,招收什么性质什么方向的学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所学校除了贯彻国家性质的教育目的指导性方针外,也会有符合自己学校培养方向的指导性教育目的。当代是一个需要各类人才的时代,在“十九大”后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教育目的的变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论的基础上已经越发贴近社会本位论,更加重视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1.从个人择业纬度看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更多的年轻人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会更看重实际需求,也会从个人本位论角度,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自己可以适应社会的职业生涯道路并在此规划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教育者,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贴近自己的理想。
2.从学校教育纬度看
学校教育普遍是大众教育,从高考开始,每个人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未来规划,此时的学校类型已开始发生了变化,有的学校侧重职业教育,有的学校侧重技术教育,更多的学校则进行大众化高等教育。
可以说,学校在划分本学校不同专业时会根据当代社会急需程度增减本校的科目,如,目前电子竞技行业急需大量专业电子竞技人才,北师大就设立了电子竞技专业,等等。不胜枚举的例子已经证明,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更偏向社会本位观点。此观点对于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有极大的影响:当一个职业成为社会市场上的热门并恰好触及了学生的理想,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可以抵挡这样的“择业诱导”。
五、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点的优势
(一)教育学家的理论支持
康德认为:人出生后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人性的持续完善离不开外界的引导与督促,教育便由此而生。杜威也承认教育事关个体的生存: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人的指导与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起码能力,即教育与个人的存活密切相关。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和人才,注重从社会背景出发关注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他主张: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本就是邪恶的,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职业生涯的现实意义
据上述中西方社会本位论学者观点可知,个人存在于社会中需具备生存下去的技能,而教育是使人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的手段。
从个人职业规划的角度看,社会本位论要优于个人本位论。可以从两方面讨论社会本位论对当下教育的意义:一方面,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人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力为标志,没有人的创造力和个人潜力的全部爆发,社会需求的满足将失去现实的基础.若盲目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人类的存在,人们就会成为“标准化对象”而失去主动性。另一方面,人类发展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人的发展愿望受到社会的影响,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也取决于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被社会广泛认可,人的自我价值才可以说是真正实现。当一个人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选择接受教育的同时,社会地位不可避免地会成为首要被考虑的因素,社会本位理论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
六、结语
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社会本位论不再是忽视个人价值的极端教育观点,而是一个人想要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的理论导向,指导人们去选择自己想要且应该接受的教育模式。以社会本位论为导向的教育目的使得当下学校教育越发侧重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这绝不是只坚持社会本位而忽略了个人,在确定教育目的时,要同时考虑社会性与个性,即:①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统一。个人进行职业规划一定不是只为了适应社会,也会统一考虑自我理想与自我价值所在。 ②职业性与人文性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变迁,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不应单纯以学术教育或技术教育自居,而应实现两者结合。③教育应实现大学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教育不应再拘泥于学术性或技术性,应突出培养人才的社会性。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学校也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