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2019-01-28邰澜澜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办报党报民生

文/邰澜澜

近年来,民生新闻因亲和力非常强的平民化表达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各家媒体也将其作为重要报道内容来体现民生视角和人文关怀[1]。民生新闻若要有观点、有深度、有立场就必须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党报扮演着党的“耳目喉舌”的角色,能够上通民情,下传民意。同时,解读重大政策、澄清事实观点、表态重大问题也是党报的独特优势。党报在部分重大问题上可较好地发布和反馈一些信息,实现政府部门、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党报做好民生新闻将能更好地发挥其党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1.民生新闻如何定义

现阶段,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与界定,学界业界一直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作为在第一线的新闻媒体——地方党报,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便是对普通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状态以及有关其切身利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虽然从社会新闻中而来,但不能将其完全作为社会新闻,其目的并非是为了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其立足点为关注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新闻的主角,反映的问题多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目前,哪些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呢?简单来说,主要可分为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类。就业,即每个人都有事做,能够吃饱饭;教育,即让孩子能够安心地读书,让家长们无需在学费上过多的操心;分配,即所有人均可以过上好日子;社保,即让老百姓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不用为衣食发愁;稳定,即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地方党报如果想将民生新闻做好,就必须以这五大类民生问题为中心,在民生新闻报道领域予以大力拓展,将民生新闻报道的分量增加,促进民生新闻品质的提升,将民生新闻更加全面、深入地报道出来,从而获得老百姓的欢迎。

2.做好民生新闻的路径

2.1 立足权威解读,彰显党报高度

纵观各级党政机关,其政策的颁布及重要会议活动的开展,均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这便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2]同时,在这些会议活动中,党报记者具有独特的优势,常常能够争取到独家采访的机会。地市级党报属于党委机关报,其重要职能在于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传递给社会大众,同时把老百姓的心声反馈给各级党政部门。相对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民生新闻,其非常权威,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以《营口日报》为例,近年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巧妙地把民生新闻掺入到日常报道中,重点宣传政策及精神,以时政报道及主题报道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及百姓生活现状。鉴于此,采编人员在选题的确定、稿件的采写及版面的安排方面,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关注民生,重点报道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简言之则是“老百姓想要了解什么,我们就应该报道什么”,以此吸引大批读众。

2.2 创新理念,强化党报的服务意识

党报是党的喉舌,将民生新闻做好,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客观要求,也是媒体对“三贴近”予以践行,将自身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的根本所在。[3]如今,报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党报如果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促进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服务意识予以强化,将党报的服务功能提高,努力在民生新闻的实践中不断拓展空间,将内涵丰富,形式创新,品质提高,让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科学发展,加快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如此,不但能将“三贴近”予以贯彻落实,还可以在读者中产生更强的公信力与亲和力,进而更好地参与媒体市场竞争。需立足于媒体融合背景,创新办报理念,从编者第一转变为读者第一,把报道的着眼点放在民生新闻上,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从传统的报道方式中突破出来,将新闻的基本规律还原,对人民群众在改革、建设和发展大潮中的生活、意愿、呼声予以深入全面地反映出来,让新闻媒体“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得到充分体现。

2.3 加强新闻策划,推出“热点”新闻

好新闻的生命力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透视的社会发展主流与本质。[4]这既需要党报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问题真实反映出来,也需要党报对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展开积极宣传。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加强策划,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对重大政策进行解读,对重大事件予以关注,根据中心工作把民生文章做好。重点抓好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方面的报道,在策划上下功夫,精心组织,把角度选准,将民生新闻做深做透,推出“热点”新闻,把党报应有的主流声音和思想高度充分体现出来。

2.4 拓宽思路,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在新闻策划上加大力度,推出“热点”新闻。地市党报需加强策划,立足于国计民生,对重点政策进行深入解读,留意重大事件的进展,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民生新闻报道活动。[5]积极关注医疗、社保、就业、就学等民生问题,选准角度,进一步深入剖析,从而彰显党报主流思想。对此,民生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方面,应加强建设性。不只是留意社会热点,还应找准重点,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让民生新闻成为纽带,有效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二是践行“三贴近”,增强可读性,使之更具亲和力。民生新闻同百姓生活的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深入实际,走进百姓身边方可真正做好民生新闻。[6]要真正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愿望、需求,解决其实际困难,这样写出的民生新闻才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以《合肥日报》为例,其刊发的《多建中小户型房让年轻人不再“蜗居”》一文对当前的高房价问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建议,若多修建一些小户型住宅,则能够让当下的年轻人通过相对较低的价格实现买房梦。在对该篇稿件进行处理上,《合肥日报》大胆灵活,对“蜗居”这一网络流行新词予以了使用,让此条民生新闻更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理解其中的内容。同时,《合肥日报》还第一时间对微博上的新闻线索予以跟踪,经实地采访、核实,诸多有分量、高质量的稿件跃然纸上。

2.5 搭建沟通平台,增强群众性

要避免“关门办报”。多刊登一些民生线索与素材,如百姓生活中的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

地市党报应加强对农民、市民的报道,吸引大批农村读者,拓展农村市场,切实发挥地市党报在农村中所起的作用,凸显其竞争优势。[7]在农民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方面,应对有关农民生活、工作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征地补偿、惠农新政策等对农民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重点关注。将市民与农民均纳入到民生新闻报道主体中,可开拓地市党报的报道视野,丰富其内容。

地市党报若想将民生新闻做好,就一定要搭建同百姓交流、沟通的平台,坚持开门办报、群众办报和社会办报。那么,怎样进行沟通平台的搭建呢?笔者认为,地市党报工作者需将架子放下,虚心学习都市类报纸的办报经验,开设自己的新闻热线或民生热线,开设民生专栏或专版,开设网上和短信留言平台,搭建平台,方便百姓沟通,提供阵地供百姓表达声音。以《湘潭日报》为例,其在一版显眼处开设了全天有奖新闻热线,并在二版开设了民生专版,同时在民生专版内同市长公开电话合作,开办了专栏“记者在你身边”,其具有民声表达和舆论监督性质。借助搭建这些平台,整张报纸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好处”,百姓及时提供了非常多的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线索,新闻记者按照新闻线索对符合“三贴近”的新闻进行了采写,这部分新闻将过去报纸上黑板报式的工作报道取代了,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得到了读者的一致认可。[8]其中,“记者在你身边”专栏更是对大量的问题稿件和批评稿件进行了刊发,因为专栏和市长公开电话合办,所以舆论监督的力量和行政监督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进而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报道的问题。《记者在你身边》专栏慢慢成为了影响力非常大的品牌栏目。除此之外,《湘潭日报》还针对部分有关百姓生活的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设了专栏,比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在一版和《理论视野》版开设了《我为争创献“点子”》《湘潭精神大家谈》等专栏,大量百姓来稿也同时被刊发在专栏。开设专栏将一个表达观点的平台提供给了群众,也聚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民智民意,有利于全国文明城市的争创,群众和政府的评价非常高。

诸多事实均证明,通过搭建和读者沟通平台,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良好局面,即群众办报、社会办报,使地市党报的群众性、可读性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结语

新时期,地方党报民生新闻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需积极创新,将民生新闻的主流视角突出,用一种新的理念对民生新闻进行审视,并在日常报道中充分渗透,充分融合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的“小民生”与影响百姓生活的党和政府大政策。同时,在时评上不断加强,利用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正确引导舆论。另外,还要对特色内容予以发展,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做优做强民生新闻。

猜你喜欢

办报党报民生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