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三甲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看未来
2019-01-28
医学飞速发展,临床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文献。医院图书馆作为医学文献信息的集散地,是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门。在医院部门设置中,图书馆一般归属于职能处(室)范畴,或归属于临床医技科室,直接隶属于院领导主管。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的建设,医院图书馆的建设指标也成为了三甲医院评审指标之一。回溯分析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医院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希望对医院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1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手工借阅到计算机借阅,人员兼职到人员专职,财产登记手工账本到计算机管理,手工文献检索到计算机检索的发展。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图书馆”)为例,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
1.1 发展初期(1980年以前):完善制度,学习业务,提供基本借阅服务
1960年,北医三院图书馆正式对读者开放,面积约260平方米,藏书很少,工作人员办公与读者阅览共处一室。当时图书馆的两名工作人员是兼职的临床医护人员,身体欠佳,年龄偏大。因图书馆设备简陋,书刊数量少,工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建立了简单的规章制度,设立了图书财产号以便随时查对,同时与会计室建立了月报制度,订购相关书刊。馆藏量逐渐累积,但只提供报纸和杂志的阅览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人员逐渐专职化,开始外出进修学习图书馆专业知识,初步对图书进行分类、登记,提供手工借阅服务。随着人员素质的逐步提高、馆藏书刊的逐渐增加,图书馆开始制定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简单的登录账本,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重新对所有书刊资料、卡片等进行分类、编目,设立借阅流程,建立借阅制度,读者可以凭证借阅图书。图书馆分设两个书库,工作人员办公桌设在书库内。
初期的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常常是兼职人员,缺乏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随着工作人员逐步专职化,工作人员开始接受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但图书馆服务仍停留在手工借阅层面。与大型图书馆不同,医院图书馆由于面积小,且服务对象局限在医院内,大多提供纸质馆藏借阅服务,管理也不规范。
1.2 专业化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培养人才,引进技术,信息服务多样化
1989年,北医三院图书馆进行第一次改扩建工程,增加了工作人员办公室和复印室,馆舍面积达到421平方米。此后,图书馆陆续选派工作人员赴北大进修,学习专业知识,图书馆学、目录学、藏书建设、分类、编目、期刊管理、情报检索等课程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必修课。这一时期,图书馆开始制定岗位责任制及各项工作管理细则,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书刊进行分类,按照《普通图书著录条例》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著录标准对图书进行著录,以期达到文献著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图书期刊的排架均按分类排架,方便读者按学科查找书刊资料。建立了完整规范的目录体系,如馆藏目录、读者目录,字顺目录、分类目录等,使读者能够方便迅速地利用馆藏书刊。开展了复印工作,方便读者复印书刊资料。1996-1999年,图书馆对4万册书刊进行书目数据的回溯工作,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并安装了图书防盗监测系统,借还书手工流程也转换为了计算机流程,图书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专业化发展时期的医院图书馆得益于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工作开始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人员开始专业化、年轻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毕业于医学院校图书情报专业的本科生分配到医院图书馆参加工作,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刚参加工作的一腔热血,加上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初步建设,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进入新的阶段,业务管理逐渐规范,由手工借阅过渡到计算机借阅,由手工文献检索过渡到计算机文献检索,进入了数据库使用阶段。布局上“藏阅”一体,并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很大程度满足了电子资源增长的需要,形成了纸质馆藏与电子馆藏并存的复合馆藏,读者服务工作也开始网络化、多样化。
专业化发展时期的另一个代表性标志是医院图书馆专业学会的成立。1991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创立了专业期刊《医院图书馆杂志》(《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的前身)。此后几年,全国各省市各地区的医院图书馆学会相继成立,如内蒙古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7月成立,山东省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于1993年4月成立,北京市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分会于1997年3月成立等。这些学会的成立对医院图书馆的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医院图书馆的发展。
1.3 数字化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整合资源,信息网络化,服务移动化
进入21世纪,北医三院图书馆发展方针定位在“有限馆藏,无限服务”上,与校本部图书馆联合采购外文期刊及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了经费,扩大了馆藏,并积极拓展馆际互借途径,缩短馆际互借时间。开展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利用培训,利用网络手段,提供方便快捷的书刊订购途径,优化馆藏结构,科学使用有限的经费,馆藏逐渐数字化。在借还书、复印、文献检索、原文传递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咨询、课题查新、引文分析、文检教学、循证医学证据等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此外,北医三院图书馆还积极建立数字图书馆,以整合搜索为核心,实现数据、应用、内容和流程的整合,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导航与检索、馆藏书刊目录查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读者可以远程访问、统一检索、移动阅读,无缝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更为有效地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
数字化发展时期,医院图书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移动阅读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经过数字化发展,医院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以数字图书馆为主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需求。
2 医院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的医院图书馆,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纷纷出现。在数字化信息服务、移动阅读的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挑战:纸质馆藏借阅量不断下滑,资源费用不断上涨,文献经费严重不足。经常会有人提出疑问:图书馆看书的人还多吗?医院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面临挑战的同时,医院图书馆也面临着很多机遇。首先,“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为医院图书馆带来了阅读推广契机。如在201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围绕“读经典 学新知 链接美好生活”主题承办了“同城共读,万卷共知——2019年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医院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宣传图书馆的服务。其次,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导师资格评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估、卫健委医院评估等都对图书馆做了明确要求,很多医院影响力评估也需要图书馆进行论文统计。另外满足医生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论文投稿、收录引用、Meta分析等文献需求,也是医院图书馆的价值体现。
医院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变革与创新。我们要努力寻找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改变服务模式与服务内涵,调整服务领域,为医院学科发展服务,为医教研工作服务,从而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3 医院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2018年8月,国际图联主席会议发布了图书馆界全球愿景报告,其中的十大亮点包括致力于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仍致力于支持扫盲、学习和阅读,专注于服务社区,拥抱数字化创新,展示大力宣传的必要性,认为资金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有必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减少官僚主义、固守僵化的作风,减少对改革的抵制,图书馆是世界记忆的守护者,图书馆年轻专业人员非常敬业并且渴望引领这一潮流等。
十大机遇包括成为知识自由的捍卫者,更新自身的传统角色,更好地了解社区需求,策划新的服务模式,跟上持续的技术变革的节奏确保所有图书馆拥有合适的工具、基础设施、资金和技能以抓住数字化创新提供的机遇,图书馆需要更多更好的倡导者,确保利益相关者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影响,发扬合作精神,挑战现有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世界文献遗产,给年轻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发展和施展领导力的有效机会[1]。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技术、人才和服务4方面的要素。资源包含文献资源和空间资源,技术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要素和国际图联全球愿景,医院图书馆的未来趋势将体现在以下5方面。
3.1 医院图书馆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医院是公认的知识分子聚集地,医学是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从事医学事业的人需终身学习,而图书馆正是重要的学习场所。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读者可以通过移动阅读获得所需信息而无需到实体图书馆阅读。但医院的文化建设离不开知识的聚散地,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的氛围影响下,职工书屋的建设使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更加凸显。实体图书馆安静祥和的阅读氛围与繁忙的临床噪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是临床一线人员放松身心的场所,因此医院图书馆将会一直存在。
临床医疗是医院的首要任务,为了满足医疗需求,图书馆在空间上会逐渐压缩,馆舍逐渐缩小。因此,医院图书馆要尽量做到小而精致,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优化阅读空间,提供温馨舒适、静谧雅致的阅读环境,吸引读者。与工会、党院办联合,积极参与医院职工文化建设工作,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医院的文化中心。
3.2 医院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沿
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如火如荼,图书馆也不例外,如目录查询和位置引导机器人,图书存取、盘点和搬运的机械机器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人机交互系统,以及智能检索算法和安全管理应用等[2-3]。对于医院图书馆来说,人工智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很好地适应形势,以医务人员信息需求为导向,利用新兴的技术为其提供系统有序的深度、智能化信息服务,提高医务人员获得利用最佳证据的效率,是未来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方向[4]。
此外,临床大数据的监管与利用也为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医院图书馆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建立智慧图书馆,实现资源一体化,文献、数据智能管理,整合一键式检索,统一资源发现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利用移动终端建立人机交互咨询系统,提供7×24小时读者自助服务,如智能咨询、个性化知识发现与推送服务等。
3.3 专家型馆员大显身手
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在医院图书馆应用,智慧化自助服务的开展使读者对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性减弱,但是医院临床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需求需要更多的专家型馆员。因此,馆员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应具备帮助有需求的人群搜集和使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和数据的能力,专家型馆员是大势所趋。
医院图书馆的专家型馆员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文献专家、医学数据管理与应用专家,对读者的需求有求必应,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全方位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传道授业解惑,努力成为教育专家,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和其信息搜集的自我服务能力。
3.4 基于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的学科服务日趋深化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各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及学科热点的追踪需求日益增加,医院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医院图书馆馆员可以利用专业的检索技能和文献计量学知识、知识图谱工具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学科情报分析和决策支持,结合文献计量指标可以完成学科评价和学科潜力分析、学科前沿研究等[5],这在大型图书馆早已是成熟的学科服务。如中科院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的年度研究前沿报告,连续4年报道全球热点和新型研究前沿。在“小而专”的医院图书馆中,情报分析决策支持的学科服务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要开展这方面的深层次服务必须引进或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需要熟悉数据库文献检索、统计分析、文献计量、知识发现工具和方法的人才加入。
3.5 服务于病人的医患沟通服务成为常规工作
在“健康中国”的大环境下,健康管理、健康素养提升的需求越来越多。循证医学临床模式要求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完美结合才能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而医学的特性使医生和患者对于疾病诊疗信息的了解严重不对称。在当今医患矛盾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拥有专业医学信息资源、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医院图书馆复合型馆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患者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循证医学数据库涵盖了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各方面信息,并对患者教育设置了信息专栏,医院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整理发布。开展多种形式的医院教育,如密歇根大学Taubman医学图书馆与医生合作制作漫画图书[6],阐明医患交流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医学教育与共同学习,提高患者的包容度与自控力,在消除医学信息的不对称、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医院图书馆还可以针对患者开展相关的阅读疗法,为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提供服务。阅读疗法是采用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原则对患者进行系统的阅读干预,经专业图书馆员及医护人员等通过对“症”施书、指导性阅读改变患者的情绪与认知,帮助其消除心理困惑,改善情绪,纠正认知偏差,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达到治疗目的。阅读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调整心态,减轻病痛,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改善医患关系,从而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7]。如针对肿瘤患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开展阅读疗法,或传授相关疾病知识,指导患者康复与心理疏解,对疾病的控制起促进作用。
4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手工借阅到计算机借阅,人员兼职到人员专职,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的发展。从基本的借阅服务到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从实体化的面对面服务到数字化的虚拟网络服务,不断延展服务的内涵。医院图书馆因其专业特性,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作为知识的聚集地和心灵的栖息地,必将与时俱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未来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