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2019-01-28王岐昌原丕业张明

中国储运 2019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文明

文/王岐昌 原丕业 张明

关键字: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内在联系

中国改革开放已近40年,城市化空间扩大了二三倍,2016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7.4%,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城镇化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着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关系着中国梦的成真。所以,将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刻不容缓。[3]

1.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使用合理、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城镇;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又要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更好、更快实现全域城镇化建设。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主要反映是人的发展和一些活动与自然环境健康发展的联系度,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表现。现阶段生态文明是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定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只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前提,才能够真正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不可分割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设计蓝图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发展时期,而能源不足是我国的国情,这就决定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必须科学定位,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国现今推进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只有走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才能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我们将逐步转变以过度开发有限能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划产业布局,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2.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据统计城镇人口中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三)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开发;城市群布局不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五)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六)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良性发展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固化严重,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城乡统筹发展。

3.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和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2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3.3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二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三是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五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六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3.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5 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城镇住房、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按照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三是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四是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五是完善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结语

研究发现,目前对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比较成熟,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仍在探索之中。从当前发展形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看,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短期内依然将主导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短期内“土地城镇化”速度将依然快于“人口城镇化”,由此带动的交通基建、房地产项目将依然占据主导。第二,从长远来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逐步得到重视,且发展速度将逐步加快,城市建设将转向市政公用设施、人民生活保障设施等。

未来几年转移到城镇和城市的农业人口可能主要流向三个地区。一是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二是城市群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是一个具有明显地理优势或产业特色的中小城市。未来几年,预计一些县将逐步改建为市,资源环境较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明显的中小城市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文明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