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面向”战略方向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2019-01-28王志刚
王志刚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始终走在国家改革发展前列。从科学的春天、科教兴国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技与经济结合到全面支撑引领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位置极大提升,影响范围和作用领域极大拓展,成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一道亮丽风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重视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2016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专题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调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新空间,创新主体活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重大论断,强调“创新驱动是国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多方面,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这“六个坚持”是我们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方向盘”和“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一是深刻理解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的论断。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提高政治站位,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战略谋划、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上始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来开展。二是深刻理解科技是国之利器的论断。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国策,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三是深刻理解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的论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大功夫,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四是深刻理解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的论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夯实基础,储备长远,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重大科学问题部署,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五是深刻理解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论断。科技创新不能自我循环、不能停留在象牙塔内,要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全过程。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六是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论断。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七是深刻理解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论断。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中的位势。八是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论断。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新历史方位,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一切有益于创新的理论学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进行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引领性,蕴含着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境界,开辟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二、充分认识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不断提升,进入了“三跑并存”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实力成为彰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四个实力”之一。
2018年,全社会R&D支出达19657亿元,占GDP比重为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7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了铁基高温超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震荡、合成生物学等一批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突破,建设了世界最大单口径500 m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201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为研制集成化量子芯片奠定基础;首次发现铁基超导体中的马约拉纳束缚态,实现拓扑量子计算机重大突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向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关键一步;首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投入运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导航、超级计算、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资源勘探等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完成松科二井项目,钻井深度达7018 m。支撑深地探测的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等核心器件实现突破。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首次试航。极地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有力支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面向经济主战场,移动通信、航空制造、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能源电力、高端装备等若干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实现突破。2018年,移动终端系统级芯片年出货量占全球的28%。集成电路封装关键装备品种覆盖率达 80%。中高端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市场占有率10年提高了 4倍。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如期建成。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高表达人血清白蛋白水稻进入生产性试验。新药创制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个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获批上市;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进入上市申请。岛隧桥尖端科技难题实现重大突破,创造沉管隧道多项世界纪录,有力确保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科技改善民生福祉取得新进展。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覆盖4.8万个贫困村。七大农作物育种和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粮食安全。多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大面积推广累计达 3亿亩,促进农民增产234亿公斤,增收278亿元,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太原、桂林、深圳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制定多项诊疗指南和技术规范,有力支撑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2018年,国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核磁共振成像仪(PET/MR)获批上市。首个植入式人工心脏临床试验成功,已救治9例终末期心衰患者。成功开展国际首个全长牙髓再生的临床研究。
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地方发展呈现新局面。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高端资源加速聚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10个创新型省份、78个创新型城市加快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20个国家自创区和168个高新区引领作用增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自创区对本地GDP增长贡献率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领头雁”。65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40万家,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40万人。50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有力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新成效。“科技支宁”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 400多项。甘肃持续深化与上海张江合作建设兰白试验区。深圳与新疆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
高水平科技人才加速聚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强化我国人才队伍“高端引领”的实施路径,有效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研版图中的地位,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倾斜。依托外国专家项目计划和国家引才引智基地建设,引进一批能够引领科学前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全面落实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研究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
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政府间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国家达160个,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地球观测组织(GEO)、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筹备建设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5个区域共建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共建科技园区。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和联合资助研发项目的协议。试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开放,实现中央财政经费过境港澳,完成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在澳门新建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香港建设智能视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推动海峡两岸联合资助研发项目合作。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努力破解难点堵点,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任务已完成 110多项。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获得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探索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的选拔任用、出国交流、兼职、离岗创业等实行有别于行政人员的分类管理政策。持续精简改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工作,开展减负专项行动,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行制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改进完善院士制度,院士称号逐步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完善院士遴选、规范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等具体办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推出公开提名制、定标定额评审、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等举措,强化政府奖的公信力和荣誉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实践中形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强大的制度优势。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通过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学严密的规划政策体系,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二是完备的体系能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以我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学科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规模庞大的教育体系、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成体系、系统化地推进全面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的格局。三是巨大的市场空间。不断升级的庞大消费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成果依托巨大市场和消费群体,获得快速转化应用,充分实现市场价值。四是积极的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合作共同体。五是有力的宏观统筹。政府之手与市场力量同频共振,以战略规划引领前沿方向,以普惠政策营造创新环境,以重大项目汇聚创新要素,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发展机遇,系统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中既蕴含机遇,也面临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是我们面向未来必须抓住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几个重要特征。一是重要科学领域从微观到宇观各尺度加速纵深演进,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二是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突破态势,正在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三是科技创新呈现多元深度融合特征,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四是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大数据研究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新的科学研究范式,科研体系向“开放科学”转型,产业范式向网络化、智能化的系统演进。五是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六是科技创新日益呈现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可能对就业、社会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云计算和无线宽带技术使海量数据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大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基于大数据的存储、挖掘、运用将催生大量新型服务与应用,带来巨大产业发展前景。以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群智演进为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与大数据、物联网、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相互促进,智能化有望取代信息化、网络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与原理层面,未来10~30年是产生原理性、颠覆性突破的孕育期。由于晶体管特征尺寸已经逼近物理极限,集成电路将进入“后摩尔”时代,微电子技术即将进入“后光刻时代”。在信息技术的系统与平台层面,通信与计算系统的能力极限持续提升,交叉融合满足应用创新和成本需求。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将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极限,成为未来科学技术的新源泉。
在新材料领域,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是当前的研发热点,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向低维化、微纳化、人工结构化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时间晶体、量子金属、金属氢等理论上推测的物质材料首次得以合成。
在新能源领域,以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再生能源开放存储和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新一代能源技术加快发展,能源生产集中与分布式并重、终端用能合理高效的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立。先进超超临界发电通过煤炭直接转化、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提升传统化石能源的转化效率。氢燃料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拓宽能源获取方式,使分布式即时能源的获取与使用更为可能。适应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大规模应用需求的固态锂电池技术,推动能源储存向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
在先进制造领域,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数字化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以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制造体系,以低碳环保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制造工艺,正在推动全球制造业变革,呈现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发展态势。
在生物技术领域,随着测序分析、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底层核心技术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技术实现路径也越来越明晰,以生物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未来医学、未来农业、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变革性远景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同时,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前沿新变革,如移动互联网通过横向技术综合和集成,对通信行业发展模式形成颠覆性变革;超晶格密码技术以材料科学的能带理论为基础,与数学、密码学相结合,是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重大突破;神经芯片综合脑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成果,利用人类神经回路原理,设计非传统结构芯片。
科技创新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风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普及应用、情感陪护机器人、人机混合体等的出现和渗透,可能深刻改变传统的人际关系、家庭理念、道德观念。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发展,能够对大样本人群和特定疾病人群进行分析鉴定,精确掌握每个人的疾病信息。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能够收集越来越多的个体生物信息特征。
总体上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往往发生在经济社会结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之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要以提出新的科学理论,产生新的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创造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带来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国家地位并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为标志。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创新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根本是生产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我们必须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创新重大使命和责任。
从国内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 WTO、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越来越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在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要求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结构”和“动力”两个方面下功夫,为“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更强大、更关键的支撑。
从科技自身看,科技创新从最初“闲人的思维体操”,到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再到今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要素,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走向的“校正”“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18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热力学为基础,蒸汽机大量使用,机械工业代替了农业和手工作坊,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19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电机、电动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以电子学为基础,在电子信息技术驱动下,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既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也是各国开展合作的主要内容,只有科技实力强大,自主发展才有保障,才能得到国际社会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历史性交汇期有可能产生同频共振,也可能擦肩而过。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攻关能力面临新的挑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影响巨大。二是我国独立前瞻研判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方向的能力面临新的挑战,面对科学、技术、产业、市场等方向上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没有清晰的“靶子”和赶超目标,一旦判断失误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成本”和资产“沉没成本”。三是我国引导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多地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前沿突破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作用,迅速抓住产业发展先机,降低全社会的创新试错成本。四是我国主导制定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标准规则的能力面临新的挑战,要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标准和产业规则,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从研发布局、技术体系、深化改革、营造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新时代的科技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坚持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狠抓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着力优化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在关乎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和产业竞争力的领域,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将政府的决策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评价导向,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在推进重大科技任务中,重点把握好以下6个方面。一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二是围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强化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系统化部署。三是围绕打赢三大攻坚战,促进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农村基层扩散,加大民生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四是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国家目标导向和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相结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五是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六是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带动更多地区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面向未来,科技创新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仍需勇挑重任、破冰前行。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