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茭白安全生产现状的调查
2019-01-28徐明飞王祥云何圣米王新全
徐明飞,王祥云,何圣米,王新全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茭白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是浙江效益农业的亮点之一。浙江省近年茭白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hm2左右,约占浙江省蔬菜播种面积的5%;年产值约40亿元,约占全省瓜菜年产值400亿元的10%。全国茭白年种植面积约7万hm2,浙江占42.9%。浙江茭白除在本省销售外,还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北京、湖北、江西等多个省份。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重大专项(“一品一策”)2017年启动实施茭白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子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是要摸清浙江茭白产销中的质量安全隐患及其管控关键点,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研究、评价、研发或筛选推荐茭白安全生产技术,实现茭白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前移至生产过程。项目组在浙江黄岩、桐乡、余杭、景宁、缙云、庆元、文成、新昌、磐安等9个县(市)调研茭白安全生产情况,比较产业规模、栽培品种、与病虫防治相关的生产措施等。
1 概况
浙江省素有“四季不断茭”的美称,黄岩大棚茭白最早可在2月下旬至3月初上市销售;12月中旬,海盐、桐乡等地栽培的晚熟茭白龙茭2号才采收结束;3—12月,浙江省各地利用设施、单双季品种、海拔差异等条件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实现茭白不间断的上市供应;批量茭白可在冷库中最长保鲜3个月。因此,浙江省实现了茭白周年供应。调研县(市)茭白均为当地重要的农作物,调研县(市)茭白总面积1.27万hm2(表1),浙江省各区域不同的茭白栽培类型均有代表。
表1 浙江省9个县(市)茭白产业的概况
2 栽培品种
浙江省茭白品种资源丰富,按品种熟性可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2类。单季茭与双季茭间的遗传差异比同一类型中茭白品种间的差异显著。育种者利用系统选育和逐代抗性测定,以结茭期、产量、品质作为定向选育目标,选育耐寒、抗病虫、优质的茭白新品种。调研中发现浙江省茭白栽培品种多达36个。双季茭品种有梭子茭(杭州)、四九茭(宁波)、河姆渡双季茭(余姚)、黄岩双季茭(黄岩)、浙茭2号(绍兴等地)、浙茭3号(黄岩),龙茭2号(嘉兴、缙云等地)、浙茭5号(杭州等地)、浙茭6号(嵊州等地)、水珍1号(武义)、嘉兴双季茭(嘉兴)、浙茭991(余姚等)、余茭3号(余姚等)、河姆渡梅茭(余姚等)、崇茭1号(杭州)、浙茭7号(黄岩、金华等)等20个。单季茭品种有一点红(宁波)、美人茭(丽水)、金茭1号(金华)、丽茭1号(丽水)、浙农2号(杭州等)、象牙茭(杭州)、金华冷水茭(金华)、武义单季茭(武义)、磐安单季茭(磐安)、新昌回山八月茭(新昌)、嘉兴单季茭(嘉兴)、余茭1号(余姚等)、余茭2号(余姚等)等16个。
各县(市)茭农根据当地的气候、栽培习惯、目标市场等要求定向留种;也有些茭农不留种,而是每年到外地采购种苗,如庆元、景宁部分茭农每年向缙云茭农采购茭苗用于栽培。种植户自行留种多年,同一品种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如临海、余杭等地均有发生。目前浙江省缺少茭白品种原种种苗生产基地,各地引种导致品种混杂,在实地调研中就发现部分地方的部分田块茭白品种混杂。
3 茬口安排与配套技术
3.1 茬口安排与经济效益
茭白质量安全的影响因子贯穿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了全面分析各地茭白生产中质量安全隐患,调研并分析了各地主导栽培技术对茭白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浙江省茭白栽培技术,各县市均有自己的特色。平原地区多生产双季茭,山地茭白有单季也有双季,本项目以3个平原县(黄岩、桐乡、余杭)、6个山区县(缙云、景宁、庆元、文成、磐安、新昌)为代表进行分析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县(市)茭白栽培产量差异大,效益差异也大。大面积平均年产值黄岩区最高,黄岩区2015年种植面积1 800 hm2,总产值4.39亿元,平均667 m2产值达1.6万元;2017年667 m2产值超3万元的农户很多,最高达到5万元,效益差的为采用小棚或是未采用设施栽培的生产者。黄岩大棚茭白利用大棚进行春季提早栽植,再采用培土护茭,在不增加水层的前提下保证孕茭茭白白嫩,并促进茭白早熟,于3月初大量上市,4月上中旬基本结束夏茭采收。黄岩大棚茭白模式实现了浙江省早夏茭白独家上市,历年效益均最高,但由于“设施+培土”技术费工,目前仍未被其他县、市采用。余杭茭白效益高,但在茬口安排上基本顺应季节无显著优点,其效益高的主要原因是离市场近,且当地企业多、消费量大,就近销售效益高。
表2 浙江省9个县(市)茭白栽培的667 m2产量与效益
3.2 定植密度与产量
调研中发现各地茭白栽培管理的墩距、每墩苗数差异很大,从而导致田间操作方便性与通风性均有差异,也造成了茭白的产量差异(表3)。产量最高的为余杭区夏茭,667 m2壳茭产量超过3 000 kg;较低是景宁等高山单季茭白,平均不足2 000 kg,有些农户只有1 000 kg左右。经测算各地不同的株行距及每墩留苗数,发现余杭区茭白生产中采用稀植大墩式,田间操作道宽,行走方便,有效苗数最多,再加上余杭采用单个大的茭白品种,所以产量最高。缙云、景宁、文成采用密植的方式,田间行走难,基本不间苗,每墩留苗数也少,至茭白成熟采收时,病虫害在死亡的无效分蘖苗间潜藏,加重了病虫危害,同时也增加了病虫防治难度,间接导致茭白产品农药残留风险隐患增加。
表3 茭白不同栽培方式与667 m2产量的关系
3.3 敌磺钠的施用
调研中多数地方将敌磺钠作为孕茭剂使用,但使用方法不一(表4)。缙云县茭农使用敌磺钠量最大,据介绍在一茬茭白上最多有喷6次的,一般喷4次的占多数;特别是单季茭一茬二收模式,如不用敌磺钠6月份不能结茭。茭白田使用敌磺钠的好处是茭白孕茭整齐(采收期集中在20~25 d),确保茭白在低位结茭;不使用敌磺钠的田块茭白结茭不整齐(采收期40~50 d),结茭节位参差不齐,采收费工。双季茭白的秋季茭白均不使用敌磺钠,一是因为秋季茭白受气候的影响均会孕茭;二是秋季茭白市场量足,市场行情变化不大。黄岩双季茭白的夏茭不使用敌磺钠,一是因为大棚+培土措施对茭白孕茭提早显著,无须再用其他方法促进孕茭;二是上市时间内其他地区均无茭白上市,不需太集中上市。缙云、桐乡、余杭等地双季茭上半年使用2次及以上的,均能90%以上孕茭采收,而使用2次以下的部分地方孕茭率低,为了秋季能生产必须割苗翻耕。
3.4 典型区域优势栽培技术
调研中发现各地茭白历经多年的栽培技术创新,在栽培技术的细节上略有差异。黄岩区夏茭大棚覆盖+培土护茭,双提早。大棚覆盖有助于冬春季增温提苗,培土护茭在不增加水层的条件下保证茭白避光,促进生长又保证商品性。优点为特早,上市时独占市场,效益好。比纯大棚栽培提早10 d以上,而且都是自然孕茭,无须使用孕茭剂。桐乡市传统的均行或宽窄行栽培;夏茭喷1次敌磺钠,喷基部。单茭个大,嫩、甜,目标市场主要是上海。余杭区采用宽行稀植,操作方便,每墩苗数多,有效苗数多,单茭大,产量高。缙云县茭白品种、技术全面,立地条件多样,栽培模式丰富。基本形成从4月中旬至12月上旬的连续上市,全县效益有保障。
表4 浙江省茭白敌磺钠的使用情况
注:新昌茭白每次喷雾浓度为0.5 g·L-1。
3.5 贮运
近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各地已淘汰采用添加物浸泡保鲜技术,而采收后浸清水保鲜的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采用冷库贮藏保鲜的应用量逐年增加,目前报道采用冷库保鲜最长时间为90 d左右。这一保鲜方法使浙江实现了茭白的周年供应。
4 小结与讨论
茭白生产中敌磺钠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各地使用较普遍,黄岩“大棚+培土”促早模式不使用敌磺钠仍然孕茭率高且上市早;浙江茭白传统栽培也是不使用敌磺钠的,因此,茭白生产不是一定要依赖敌磺钠来促孕茭白。茭农迫切希望有茭白孕茭剂的原因:一是近年气候变化越来越剧烈,极端天气容易导致孕茭率低;二是传统茭白生产中使用的碳酸氢氨这一速效氮肥,可快速促进茭白营养生长,又可控制在孕茭期前肥效发挥完毕,目前碳酸氢氨已完全被尿素或复合肥代替,肥效慢且持久,导致孕茭期长势太旺而难于孕茭。近年缙云、磐安、景宁均出现过茭白初采与上市高峰期显著与往年不一致的情况,最多的相差1个多月;但使用过敌磺钠,尤其是使用多次的,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孕茭整齐,统一采收上市。黄岩早春设施茭白和双季茭白的秋茭均不需使用敌磺钠的原因:黄岩早春设施栽培茭白营养生长提早,并通过设施环境调控很容易控制茭白孕茭;双季茭的秋茭因不赶季节上市,气温总会降到适宜孕茭温度,因此也无须使用敌磺钠。
茭白产量与定植密度无相关性,而与单位面积有效苗数相关,建议各地茭农根据当地生产习惯,合理安排定植密度,同时控制好每墩有效分蘖苗数。根据农作物栽培一般规律种植密度大时病虫害相对严重,且防治难,余杭区稀植大墩栽培配合科学的间苗管理,单位面积有效苗数多,产量高,前期墩距大,病虫害相对较轻,易管理;目前各地单季茭白均采用密植,每墩苗数少,如遇孕茭期气温高、干旱等原因不利于孕茭则田间通风差,病害严重;这与单季茭分蘖能力相对较低有关,金华、磐安等地已有单季茭割主茎促分蘖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示范推广。
茭白品种、肥水管理、田间农艺操作等均与茭白病虫害发生危害有关,也影响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及使用量,操作科学减少病虫害发生是提升茭白质量安全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茭白采后采用清水浸泡可满足1周以内的保鲜需求,茭白沥干后保鲜袋包装成箱进冷库,保鲜期可达90 d左右,完全可以填补田间采收周年供应的空档,近年采后添加保鲜剂的事件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