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商研究院教师服务企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2019-01-28姚锦金蓝军斌
姚锦金,蓝军斌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1 引 言
“新桂商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是由南宁学院与广西论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民营非企业单位研究机构,致力于为构建新桂商的商业生态圈提供文化研究和智力支持。新桂商研究院聚焦新桂商,为关注广西发展的企事业、政府机构、商协会和研究机构等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和研究服务。“新桂商研究院”致力于成为新桂商文化创新领先的专业研究机构。
南宁学院陈雄章副校长在《研究新桂商,共同为拾起广西的文化自信而努力》的讲话中谈道,新桂商研究院的任务包括有三个:一是为新桂商找准文化坐标与文化符号;二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三是为南宁学院商科类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出一条稳固的可靠路径。要完成陈雄章副校长提出的三大任务,新桂商研究院的教师队伍是一支主力军,也是一个新兵团。当前这支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偏低,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大部分老师虽然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是企业服务经历较少,与企业与市场的接触不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较弱。文章主要调查新桂商研究院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分析教师在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加快推进新桂商研究院各项任务。
2 调查现状及分析
通过梳理和总结新桂商研究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对教师在新桂商的研究和服务桂商企业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新桂商研究已经成为南宁学院正在打造的一个办学特色,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大部分教师对新桂商研究有了意识和行动。但是,南宁学院新桂商研究院教师服务企业的总体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研究成果少,能服务企业的更少
调查统计了开展与新桂商研究有关的教师成果,截至2018年8月,南宁学院获得新桂商研究有关的科研立项项目15项,其中厅级项目4项、校级类项目11项;获得教改项目8项,其中区级教改项目7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新桂商研究相关的论文29篇;出版了20余万字的《桂商之道——2016年桂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桂商研究院成立了近三年,在学校的推动和教师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形式单一、水平有限,科研项目都是纵向项目,没有服务企业的横向项目,而且缺乏理论功底和应用前景,基本都属于社科范畴;研究的课题没有真正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出的成果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更不能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故没有真正地服务企业,只是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不能为企业所用,实现不了真正的研究价值。
2.2 教师产学研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道路,倡导应用服务型的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努力践行科研服务地方和反哺教学的理念。据不完全统计,新桂商研究院聘请13名桂商企业老总担任客座教授,累计进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授课20余次,受益学生3000人次;举行座谈会、交流会累计30余次;教师到桂商企业调研交流10余次;累计选派1000名学生到桂商企业进行实习、见习;桂商企业老总参与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指导毕业生论文;召开了两届桂商研究与发展研讨会;等等。基本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良好态势,以上工作对应用型科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帮助和作用。但是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与桂商企业合作尚未达到全程、全员、全覆盖,大部分是一些点,形式较单一,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成效不够明显和突出,从而导致教师产学研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2.3 教学任务重,且未组成科研团队
南宁学院师资短缺一直是阻碍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中青年教师和退休返聘比例较大,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突出问题;师生比1∶30,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有部分教师甚至达到每学年700课时的超负荷工作量,导致做科研和服务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或者没有;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没有将科研与企业服务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自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除了教学任务重以外,由于学校大部分教师属于中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较低,缺乏科研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即使有心做科研服务企业,无奈自身水平有限,加之缺少科研骨干带头,未组成科研团队,很多教师做科研基本是单干,成果基本是发表论文,根本谈不上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4 学校设施设备功能单一,未能发挥做科研和服务企业的作用
学校各学院专业都有硬件设施比较好的实验实训室,主要用于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践,在调查中发现,南宁学院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只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性能落后、精度不高、功能单一,基本不能用作科研和服务企业,更难用于实验分析、数据采集、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及实际生产与加工。南宁学院近年来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但发明专利授权率较低,目前还未实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零的突破,说明教师的创造发明与实际生产脱节,没有深入到企业一线,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申请的专利缺乏技术含量,没有运用的价值,只停留在理论的可能,没有解决企业实际的技术难题,对企业没有多大作用。
3 提升新桂商研究教师服务企业能力的对策
3.1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教师产学研能力
调查中发现,新桂商研究院大部分教师认为,师资队伍不强、服务企业能力弱,并非教师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教师做应用型科研和服务企业的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研究成果不多、服务企业的项目少,要激发教师服务企业的内生动力和产学研能力,首先要激发教师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行动,出台产学研实施指导意见和奖励办法,将产学研能力纳入工作量、绩效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以获得服务企业的横向项目为考核标准;其次要建立校级指导委员会-二级学院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服务企业团队,这样一个体制机制,层层落实,抓出成效;构建校企常态联系机制,促进产学供需双向常态对接,职能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二级学院是实施主体,服务团队是具体落实;最后是改革科研评价方式,转变以纵向项目、发表论文为主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找好项目、服务企业,只要是能服务好企业的工作,都给予肯定和奖励,坚持开放式的模式,可以先联合其他高校、企业从小做起,积累经验和能力,逐步实现跟随-自主-引领的跨越,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师产学研能力,服务企业的成果将越来越多。
3.2 引入企业资源,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与桂商企业的合作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引进企业高管,引入桂商企业资源参与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校企双方在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产出科研成果、专利申请、技术开发与转让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教师团队的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应用服务型科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指导达到高级评审年限的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提高整体高职称教师数量;重点引进博士研究生以及紧缺专业硕士师资;重点引进高职称、有行业经历的师资;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如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技师等;鼓励和支持教师前往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的实践活动或挂职工作;建立外聘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机制,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鼓励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教师参与认定。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制订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建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修改完善培训制度,让培养培训更规范系统,对教师培养培训做出具体的要求和成效。
3.3 加快现有教学设备升级,新建产学研基地
由于学校升本才几年,科研基础较差,学校设施设备基本是为了教学所用,没有服务科研和企业的功能。学校确立了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接下来要加快现有教学设备的升级,与应用型科研和服务企业接轨,不仅是作为教学设备,而且是服务企业的一个重要载体。设备升级除了自身投入外,还要寻求桂商企业的合作,合作共建共享设备资源,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出设备,联合开展实验、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开发等;对获得高级别科研项目需要采购设备的,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学校要制订服务企业发展行动计划,启动服务产业行业发展行动项目,新建各类产学研基地;积极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平台,培育若干服务型的技术应用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使学校真正成为行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基地、区域特色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有了这些基地,引导和促进教师关注企业行业发展、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好教学设备和产学研基地服务企业的功能,努力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 结 语
新桂商研究院要完成三大任务,要成为南宁学院又一办学亮点,研究院的教师任重道远,根本在于人,基础在于能。提高新桂商教师服务企业能力是教师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学校要竭尽所能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为企业服务的产学研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为教师服务企业提供保障;改革科研评价方式,拓宽教师晋升的通道,有了平台有了制度有了通道,势必会促进教师服务企业的动力。教师本身要有自生内在动力,自觉积极地开展应用服务型科研,从小处做起,不要在乎利益,只在乎自身是否有提升,利用学校的产学研平台,教师要主动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实践,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机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真问题真做,同时争取企业的横向科研资助,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